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转眼就到了九月,沈盼娣要北上京城,至少得提前好几天出发,沈雪九月八号正好坐完月子。

因为考上大学摆了酒宴请全村,小陈鹏的满月酒就没做的那么声势浩大,主要这年头做酒席还是比较劳心劳力的。

光买这些肉和菜都得花好大一番功夫,毕竟现在菜,肉,粮食等等现在还是处在凭票供应的时候。

哪怕陈阳有钱,去找廖二爷买这些票倒腾来倒腾去也是非常折磨人的一件事。

所以小陈鹏的满月酒只请了家里的亲戚,二叔一家,大姑一家,除此之外也就老支书和涂老爷子,就连公社刘主任都没请。

胡东那边陈阳倒是请了,奈何胡东前不久因为一个案子现在去了外地协助办案,还没回来,于丽丽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实在没法跑来,只能托人带了口信和一个红包祝福。

沈雪在医院里待了一周才出的院,出院当天正好三个人的录取通知书都过来了,这不小家伙满月,再过个把礼拜,沈盼娣和沈雪都要开学了。

因为北上京城需要不短的时间,这年头的绿皮火车可不快,京城那么大,对于沈盼娣这个第一次出家门的姑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所以她准备提前三天过去,万一有点什么意外耽搁一下,好歹也有个时间反应。

她带上户口本,拿上大队和村里给开的介绍信,录取通知书,打包好刘春梅帮忙准备的衣服和被子,就出发了。

刘春梅一辈子也没走出过皖省这个地界,她只知道北方很冷,特意多称了好几斤新棉花做了一床厚厚的冬被,还给沈盼娣做了一身棉衣。

就这样,沈盼娣拎着大包小包被陈阳送到了柳河县坐汽车,陈阳本来是准备给她送到肥市上火车的,那样等下她可以直接坐上直达京城的火车,一路上除了下车也不需要人搭手了。

可盼娣这丫头要强,让陈阳赶驴车送到了县里,特意去柳诗韵那里告别之后,到了汽车站,她死活不让陈阳再送了。

就这样,十七岁的沈盼娣,一个人背着三大包行李,踏上了前往京城求学之路。

陈阳望着喷着黑烟咔哒咔哒离开的班车,他也不知道沈盼娣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他只知道,再也不会是上辈子他回来那个样子了,那时候,他看着满脸皱纹的沈盼娣拎着家里的老母鸡还有各种土特产送到他车子旁边。

他永远都不会记得,他想跟沈盼娣握手,她使劲的在身上的衣服上擦了好久,可最终还是没跟他握手。

“陈老师,俺手脏,都是鸡屎味儿,不能脏了你的手。”

“但是这鸡和鸡蛋还有一些家里种的菜,这些都是干净的,俺都仔仔细细清洗过的,你不要嫌弃。”

陈阳永远记得她那小心翼翼的模样,明明她是来送礼物的,可是却生怕自己送的东西不够好,入不了他的眼。

他不过是教了沈盼娣一点知识,她后来辍学了,这并未对她的人生提供很大的帮助,可是她记了几十年!

这辈子她不会再嫁那个瘸腿的老男人了,也不用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照顾瘸腿丈夫了。

她的前方是京城,是清华,是一片光明!

“盼娣,带着我们最美好的祝福,你一定要过的好啊!”

对于帮助沈盼娣,陈阳没有任何的私心,他真的不想她再走上辈子的老路,被老娘逼的嫁给一个大她快二十岁的瘸腿老男人。

等到煤包班车彻底没了影子,陈阳这才赶着驴车回家,沈盼娣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像她这样苦命的女孩还有很多。

唯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学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才能慢慢消除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他帮得了沈盼娣,帮不了所有人,陈阳只是希望自己在能够有能力的时候,去为这个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多盖几所学校,多花钱留住一些老师,多帮助一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世界很大啊,他想让这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们,有一个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机会,去享受一下未来时代发展的福利。

“姐夫,你说想在咱们公社建一个学校?”

陈阳回到家里,望着吧嗒吧嗒吃的香香的小儿子,把自己的设想跟沈雪和沈蓉说了一下。

老丈人和丈母娘都下地干活去了,沈雪现在也出了月子,家里还有沈蓉看着,丈母娘也闲不住。

“小岗村这次可是一下子挣了口大气,我估计省里很快就会来人考差,说不定明年咱们公社也要包产到户了。”

“到时候家家户户卯足劲干,不怕吃不饱饭。”

“这些半大的娃娃,下了学也可以帮着家里干干农活,但没必要每天学都不上去赚工分,我想把公社里荒废的学校给重新盖起来。”

“到时候孩子们有书可以读,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不少大学生,中专生呢。”

别说现在,就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大学生都是比较稀罕的人才,一直到了2010年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升。

可是即便如此,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总共也才培育了一亿多大学生,其中还有本科生和专科生,本科生也就占了一半左右,对于中国十四亿人口来说,本科普及率还不到百分之四。

而在七八十年代,任何一个大学生甚至是中专生,那都是绝对的天之骄子。

考上了,学校就会分配工作,一毕业,不是进政府机关,就是去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反正肯定是要端上一个铁饭碗。

这对于任何一个农村娃来说,那都是梦寐以求的大好事。

“建学校好,可是这老师难招,还有各项花费,就怕建了学校,好多人家里还拿不出钱供孩子读书。”

这个时候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哪怕小学每个学期就两三块的学费,可拿不出这笔学费的农村家庭大有人在。

没法子啊,这年头农村都是生产主力军,谁家里不是三五个娃,多的七八个甚至生了上十个的都有。

这算算,如果都上学,那不是一笔小钱了,没包产到户发展起经济来,学费真不是谁都交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