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月二十那天,沈雪梅如愿以偿,在城关大集上买到了竹子,竹编材料搞定,所有准备工作宣告完成。

正月二十一日,沈雪梅的竹编生意正式开业。

一大早,六个爷爷就每人拿着一挂鞭炮来了:“雪梅,我们特地去买了红纸鞭炮,放起来喜庆红火”。

“谢谢爷爷,我也买了两挂,也是红纸的”。

沈雪梅把鞭炮交给李二哥:“二哥,你看看这些鞭炮要怎么放”?

“放在门口的路上,一字排开,就像你们过年时那样放”。

“好!那你就准备放吧”。

李二哥把8挂红纸鞭炮首尾相接,长长的铺在老贾家大门外的路上时,惹得街坊邻居纷纷凑过来看热闹。

“老贾家这又是要干啥”?

“要做竹编生意了呗,你没看见人家昨天买回那么一大车竹子来”?

“人家还早就雇好人了,你看那六个老头,都是贾老爷子以前的徒弟”。

“有贾老爷子把关,有沈雪梅在外面跑销路,老贾家这竹编生意又要红火起来了”!

“可不是吗?贾老爷子那竹编手艺,满墨水县有几个能比的?还有人家那孙媳妇,本事大着呢”!

看热闹的七嘴八舌,羡慕着,嫉妒着。

“都闪开,躲远点,我要点火了,别炸着”。李二哥一边吆喝着街坊邻居闪到一边,一边点燃了鞭炮。

鞭炮声炸响时,又一次震动了大官庄村。

看着围观的人群,听着震天动地的鞭炮声,沈雪梅长长舒了一口气.

她的竹编大业终于开启了!

贾老爷子不愧是个人才,作为家族的第13代竹编传人,他不光技艺超群,名震墨水县,还是个带兵高手。

别看他平时温文尔雅,沉默寡言,一接触竹编,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精神气倍增,说话也有了气势。

老爷子指挥着六个徒弟干活时焕发的奕奕神采,让他看上去颇有大将之风。

六个徒弟在他的安排、指挥下,把一根根竹子,从放料到刮节,再到劈篾、刮篾,一道道工序进行的如行云流水一般。

作为贾老爷子的高徒,这六个老男人不仅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艺,而且个个刀工了得。

凭借一把刀,他们让那些细细薄薄,纵横交织的竹篾,在手里翻飞穿梭着,看得沈雪梅两眼放光,不住嘴的“啧啧”称奇。

“简直太神奇了!一根七八米长,直径10公分的竹子,几道工序下来,就被分割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竹篾,爷爷,你们的手艺太棒了”!

沈雪梅一边两眼放光地看着爷爷们干活,一边小嘴抹了蜜一样地拍马屁。

哦,不对,她不是拍马屁,是真的被爷爷们的超凡技艺惊艳了。

这哪里是在干活,分明就是一场竹编技艺大比拼嘛!

“雪梅,别站在那里两眼放光了,这才哪跟哪儿呀!你爷爷这些徒弟,当年哪个手艺不是响当当的?等他们编出东西来,你看了还得高兴”!

贾老太太把看傻了眼的孙媳妇叫进屋里。

“要编什么东西,编多少,你都想好了没有?要说个具体数出来,你爷爷他们放料时好心中有准备”。

要想会,跟着师父睡,贾老太太和贾老爷子夫妻这么多年,在竹编这行,也算是半个行家了。

她除了编不出东西来,料理打算比老头子还要周到。

“奶奶,先编蒸笼、淘米篮、竹筐、竹篮这几样吧,多编蒸笼,到大集天能编多少是多少,越多越好,其它的可以少编点”。

刚接触竹编,沈雪梅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她现在想到的,只能是在大集上看到的这几样。

墨水县的竹编行业在70年代后期被迫挣断后,各种竹编用品便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虽然这两年有些脑袋活泛的人又开始鼓捣竹编,但他们都是小打小闹,编出来的东西也都是些普通的大路货。

在大集上观察了那么久,除了竹蒸笼和竹篮竹筐一类的东西,沈雪梅愣是没发现还有别的新奇玩意儿。

外地商贩在大集上拿货,都是跟着货主的路子走,货主有什么,他们就带什么回去卖。

商贩们卖的最多的是竹蒸笼。

鲁东人都喜欢吃面食,所有面食都要上锅蒸,用竹蒸笼蒸出来的面食,在保留原来味道的基础上,还会带着点淡淡的竹子清香味。

除了竹蒸笼,他们还会带点竹筐和竹篮回去卖,淘米篮他们也要,但卖的不多。

潍县那对夫妻竹蒸笼卖的最多,他们已经跟沈雪梅说好了,如果她的竹蒸笼编得比别人好,他们就包圆了。

掖县那兄妹俩竹筐竹篮卖的多,但他们总是埋怨货主,说他们编的东西不精致。

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是技术创新,在资本和劳动力都具备的情况下,设计编织出新花样的产品,才能真正赚到钱。

这一点沈雪梅早就想到了,但她刚涉足竹编,还是个门外汉,不可能马上就设计出新花样来,一切还得慢慢摸索。

现阶段,她要先根据市场需求来,什么好卖,哪样东西卖的多,她就编什么。

这样做,虽然有点抢别人买卖的尴尬,难免会让同行觉得自己不厚道,但沈雪梅又不是圣母,她也没有道德洁癖。

如果非要拿赚钱和道德洁癖比,她更倾向于前者。

沈雪梅现在最在意的是赚钱,在不偷不抢,不犯法,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只要能赚到钱,她不在乎别人用什么眼光看她。

等她成了富翁,再为别人考虑。

......

“雪梅,你看看这个东西咋样,拿到大集上,能不能好卖”?

下午收工后,贾老爷子把一个像淘米篮一样的家伙什放在沈雪梅面前。

“爷爷,这是啥东西,怎么和淘米篮挺像的”?

老爷子放在沈雪梅面前的东西,模样看上去和淘米篮差不多,没有提把,体积却比淘米篮大很多。

“这是竹筛子,农村人淘麦子用的,这东西是你爷爷研究出来的,它以前很有名,很受庄户人欢迎,因为它,咱大官庄村还赢了个“筛子官庄”的美名呢”!

淘麦子用的竹筛子?

沈雪梅仔细端详着眼前的大家伙,脑袋豁然开窍了。

80年代,鲁东人大多以面食为主,大米这种南方人天天吃的主食,在人们眼里还是稀罕物,只能偶尔吃上几回,所以,淘米篮在大集上才没啥市场。

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村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鲁东省作为产麦大省,到了8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有了白面馒头。

这时候的农村人,家家都是自己磨面蒸馒头吃,他们不像后世那样,馒头都是买着吃。

要吃面了,每家都是把麦子淘洗干净,晒干后送到磨坊加工。

这样加工出来的面粉,麦香味浓郁,吃起来筋道。

“爷爷,咱不编淘米篮了,竹筐和竹篮也少编点,多编蒸笼和竹筛子吧”。

贾老太太一语点醒梦中人,沈雪梅的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主意——

既然大官庄村有“筛子官庄”的美誉,既然竹筛子能用来淘麦子,为何不抓住机会把竹筛子推向市场?

“雪梅,现在这些年轻的外地商贩,从来没见过竹筛子,他们能认吗?编多了没人要咋办?零卖一个大集可卖不了几个呐”。

竹筛子虽然是个好东西,但贾老爷子怕没人识货。

“没关系,爷爷!你们只管编好了,我有办法,肯定能卖出去”!

摸着面前的竹筛子,沈雪梅信心满满。

她上辈子学的是营销专业,怎么把东西卖出去,还能被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