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见状,连忙回答道,生怕再惹薛仁义不快。
“战死的勇士不足十人,重伤者也不过二十人左右,至于轻伤者,大约有百余人,但并无大碍。”
听到这个数字,薛仁义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强烈的无力感从心底涌起,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将他一点点吞噬。
他心中暗自思量:程咬金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难道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已经达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吗?
要知道,他们骷髅殿在此次战役中,可是损失了整整六千名精锐骑兵啊!那些可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的勇士。
而反观程咬金率领的禁军,仅仅伤亡了百人,就杀敌六千,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利。这等战绩,即便是放在整个军事史上,也堪称奇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薛仁义咬着牙,双眼中闪烁着愤怒与不甘的光芒,狠狠地说道:“给我查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让程咬金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难道是他有通天之能,还是骷髅殿的战士们太过无能?”
战争,绝非儿戏,更非那些富家子弟过家家般的无聊游戏,而是一场关乎生死、关乎命运的残酷厮杀。
在这个充满血腥与硝烟的战场上,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阿郎,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一名下属匆匆走进房间,语气异常凝重,仿佛带来了一个足以震撼整个骷髅殿的惊人消息
“禁军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他们装备了新式战甲和最新的唐刀。这些武器不仅锋利无比,而且防御力惊人,让禁军战士们如虎添翼。再加上他们娴熟运用的骑墙战术,使得骷髅殿的战士们根本就不是对手啊!”
这句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将薛仁义击得外焦里嫩。他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深知大唐军队的实力本就强大无比,如今竟然还配备了如此先进的武器,这无疑是让他们的战斗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定要查清楚这些新式武器的具体情况,还有,到底是谁提供给他们的!”薛仁义的眉头紧紧皱起,脸色变得异常阴沉。
他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阴谋,或许有人正试图通过支持程咬金和禁军来颠覆整个朝廷的局势。
然而,他也明白,尽管朝中对于战事的呼声很高,许多武将都渴望通过战争来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但保守派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那些文官们虽然没有武将们那般渴望开战,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不容忽视。他们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朝堂上左右逢源、呼风唤雨。
如今的大唐,内部尚有许多发展的空间,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根本无需通过对外扩张、发动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然而,武将们的观点却与文臣大相径庭,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着对军功的狂热追求,渴望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在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他们自然对战争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热情,仿佛只有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才能找到属于他们的荣耀与辉煌。
“阿郎,依我之见,这件事情恐怕不宜深究啊。”那人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言语间透露出对继续追查下去的深深顾虑。他深知皇室的威严与力量,那是一股不可轻易招惹的势力。若是贸然行事,惹怒了皇室,恐怕会招来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
薛仁义闻言,沉默片刻,心中在不断地权衡着利弊。
他深知此人所言并非空穴来风,皇室的确不是好惹的。
然而,他又怎能对这样的事情视而不见,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呢?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终于,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薛仁义做出了决定。
他缓缓开口道:“这样吧,你们先暗中查探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线索。但切记,行动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打草惊蛇,以免引起皇室的注意。”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果决,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薛仁义的心中却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没错,就是无力。
他深知现在的局势已经越来越明朗了,程咬金的到来使得唐军的力量更加强大,世家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对手。
若是世家依旧坚持敌对态度,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唐军那如同钢铁洪流一般不可阻挡的攻势。
就在这时,运河之上,房俊也收到了来自雒阳的紧急消息。
他急忙展开那封秀气的书信,仔细阅读着其中的内容。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上渐渐浮现出欣喜之色,仿佛看到了某种转机或是希望。
“事情的进展异常顺利,我们已成功收容了近万名流民,现正用船只载着他们向北行进。”房俊满怀激情地向身边的人汇报。
李渊听闻此讯,内心也不由得为之振奋。
他接过房俊呈上的信件,细细审视着那娟秀的文字,眼中流露出一抹满意的光芒。
雍奴,这个地点对大唐而言意义非凡。
它不仅是未来对抗高句丽的战略要地,更是大唐东部防线的核心所在。
若不能及时让雍奴恢复活力,甚至无法为东征大军提供坚实的后盾,那么将来征讨高句丽恐怕要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诚然,若雍奴能有三万居民,它便能迅速焕发新生,再度成为一座昌盛之城。”李渊缓缓放下手中的信件,心情愉悦至极。
对高句丽用兵,这是大唐皇帝长久以来的梦想。这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大唐较隋朝更为强盛,更重要的是,这是展现国家实力与威望的绝佳途径。
“老爷子,虽说雍奴发展势头良好,玉田也超乎预料,但高句丽如今表现驯顺,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攻打他们吧?”毕竟,师出有名是历朝历代都必须坚守的原则。
就像汉朝那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巩固王朝基业,竟不惜启用使臣自杀这样极端而残酷的规则,以此作为挑起战事的借口,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扩张欲望。
反观唐朝,尽管在治国理念上不太拘泥于传统儒家所倡导的那些大道理,但他们却对美国那种霸权主义的作风情有独钟。
唐朝的统治者们,常常以邻国欺凌自己的附属小国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出兵干预,为那些弱小的盟友撑腰,彰显其作为大国的威严与担当。
对于这样的做法,唐高祖李渊倒是显得颇为豁达,不甚在意。毕竟,在他看来,寻找一个合理且正当的出征理由,不过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便能解决的事情。
于是,他轻描淡写地吩咐道:“这件事就交给李二(即李世民)去处理吧,他向来足智多谋,肯定能想出既巧妙又合理的办法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你得全力以赴,想办法让雍奴这座城池尽快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房俊听了这话,嘴角不禁微微抽搐了一下,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李渊即将采用的借口会是如何的冠冕堂皇、冠冕堂皇之下又藏着怎样的算计。
毕竟,在高句丽这个强敌的周边,除了那个日益崛起的薛延陀之外,还有着百济和新罗这两个不可忽视的势力。
尤其是那新罗,更是大唐的忠实拥趸,或者说是大唐在东亚地区的重要盟友兼“扒手”——他们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像狡黠的猎手一样,耐心地等待并巧妙地创造机会,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而此时此刻,房俊正用他那锐利如鹰隼、平静如深潭的目光,紧紧地凝视着李渊,仿佛要穿透他的内心深处,窥探其真实的想法与意图。
“老爷子,”房俊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面对高句丽这个强敌,您究竟打算如何应对呢?如果真的将其攻打下来,您和大唐又准备如何处置这片肥沃而又充满纷争的土地呢?是将其纳入版图,还是采取其他更为巧妙的策略?”
李渊不禁微微一愣,这个问题显然触及到了他内心深处未曾深思熟虑的角落。他的眉头轻轻皱起,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凝重,开始全神贯注地认真思考起来。
对于高句丽,他的动机或许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和单纯。
他并非仅仅为了夺取眼前的具体利益或是扩张领土,而是怀揣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声誉和威望,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李二和李治这两位杰出的帝王都曾对高句丽发动过战争。
这两代帝王,一位英明神武,一位睿智沉稳,他们为何都对高句丽怀有如此强烈的恨意和征服欲望呢?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双方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切的背后,不过是政治的需要和利益的驱使罢了。
大唐王朝是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踩着隋朝的废墟艰难建立起来的。
因此,它必须超越隋朝,不仅在国力上,更要在声望和影响力上证明自己的强大和优越性。
而高句丽,作为一个曾经与隋朝对抗多年、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自然成为了大唐展示自身实力、树立国际威望的最佳目标。
通过征服高句丽,大唐不仅可以彰显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更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让四方诸国都对自己心生敬畏,从而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但大唐帝国在其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去完成的,其中,征伐高句丽便是大唐不得不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
大唐王朝是在隋朝崩溃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它不仅要稳固这来之不易的基业,更要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比隋朝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的功绩。
这是历史的洪流所推动的,是任何一个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都无法抗拒也无法改变的事情。无论历史的车轮滚动到哪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这样的丰功伟绩来作为时代的标杆和象征。
尤其是对于大唐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而言,他更是急需这样的功绩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作为玄武门之变后继承皇位的帝王,他开创了新的继承制度,这一过程中无疑充满了争议与挑战。
人往往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需要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坚强无畏。
李世民深知自己需要通过强大的军功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掉那些关于他皇位继承合法性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至高无上的身份,的确是需要巨大的功劳来支撑的,而征伐高句丽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高句丽作为一个长期与中原王朝对抗的边疆政权,其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地理位置的重要都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一场检验大唐军事实力和李世民治国才能的绝佳机会。
通过征服高句丽,李世民不仅能够彰显自己的军事才能,更能够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立下不朽的功勋。
雒阳所发生的事情,如同一阵春风,悄然无声地吹拂到了房俊的耳畔,这让一向沉稳的房俊也不禁有些许小激动。
一万人的北上迁徙,虽然从数量上来看,远远不足以填充雍奴县所有的人口空缺,但这一举措无疑是为雍奴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这些人的到来,将如同一粒粒种子,在雍奴这片肥沃却又略显荒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假以时日,若是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雍奴定能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而只要雍奴能够重新焕发生机,那么接下来的发展之路,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若是以往,若想让雍奴恢复往昔的繁荣,恐怕需要耗费几十年的漫长时光。
但如今,在房俊的精心策划与不懈努力下,这个时间或许将被大幅度缩短,只需数年光阴,雍奴便有望重现辉煌。
这便是房俊所带来的改变,他的手段之高明,策略之巧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甚至可以说,凭借房俊一己之力,便足以让一个地方的经济实现腾飞,这样的能力,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
其实,对于房俊的这些手段,就连李渊也感到十分诧异。
他深知房俊此人手段繁多,但从未料到竟会如此层出不穷,甚至有些手段还让他这个历经风雨的老者也感到震惊不已。
“房小子啊房小子,你一定要尽快让雍奴发展起来。”李渊心中暗自思量,“我还想在我有生之年,亲眼见证大唐的铁骑踏平高句丽,完成我这一生的夙愿。”
李渊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大唐内部的叛乱作斗争,对外并无太多显赫的战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立功的雄心壮志。
只是,在大唐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想要立下赫赫战功,又谈何容易?
想当年,颉利可汗几乎就要将长安城掀个底朝天,李渊辛苦打下的基业也差点毁于一旦。
那场战役之后,大唐元气大伤,经历了隋末乱战的洗礼,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但即便如此,李渊也从未放弃过对外的征伐之梦。
只是,现实往往比梦想更加骨感,立功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许多。
“老爷子,你现在可是武林中的宗师级人物,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少说还能活十几年呢。
这十几年时间,对于筹划对高句丽的行动来说,绰绰有余。“
房俊心里面暗暗想着”不过,动手归动手,要想彻底灭掉高句丽这个国家,绝非易事。就连历史上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都未能达成这一壮举,最终还是他的儿子李治完成了对高句丽的征服。“
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高句丽这块骨头,实在难啃。那地方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即便是大唐的精锐将士,也难以长时间承受。
因此,想要顺利拿下高句丽,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制定更为周全的战略。
其中,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实施移民政策,让大唐的子民逐渐渗透到那片土地上去。
但话说回来,移民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百姓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往往也会考虑环境因素。
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或许将成为大唐未来扩张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因为每当大唐的疆域向外拓展时,必然会出现人口短缺的问题。
汉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发展,只要汉人的发展速度足够快,其余的各族最终都会被汉化。
不得不说,汉文化的融合力确实强大,这与其说是文化的魅力,倒不如说是汉民族的生育力和繁衍能力惊人。
只要给予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汉民族的人口就能迅速增长,然后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和力量,让所有人臣服在汉文化之下,这就是汉化的真谛所在。
“嘿嘿!”李渊轻笑一声,眼神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若是可以的话,我想……利用这批流民作为先锋,既解决了人口问题,又能为攻打高句丽提前做好铺垫。”
房俊一听这话,瞬间就感到头大如斗,他闭着眼睛都能猜到李渊接下来想要做些什么。
“老爷子,我们就是简简单单地下江南巡视一番而已,你都能被某些人编排成反贼的模样,这要是你真的头脑一热,决定御驾亲征高句丽,那岂不是要直接被扣上大唐头号反贼的帽子了?”
李渊闻言,嘴角不禁微微抽搐,房俊的话虽然粗犷直白,缺乏文雅,但仔细一想,那其中的道理还真是一点没错。
试想,他这位太上皇若真的不顾一切地搞出御驾亲征这一出,恐怕连他那精明强干的儿子李世民都要愁得彻夜难眠了。
毕竟,太上皇御驾亲征,这在历史上恐怕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即便是太上皇这个称号本身,在此之前也未曾真正出现过,李二这家伙,可真是给他出了个大难题啊。
“哼,就算不能亲自前去,我也要在雍奴县那里等着,看看你们这些小子能折腾出什么名堂来。”李渊心中暗自思量,言语间带着几分不甘与倔强。
房俊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对于李家人那份对权力与荣耀的执念,他多多少少也算是明白一些的。
毕竟,大唐是承袭隋朝的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是踏着隋朝的尸体站起来的,李家自然希望自己能够开创出一个比隋朝更加辉煌、更加勇猛的盛世。
“老爷子,事情越是急切,就越是容易手忙脚乱,做不好。”房俊心中其实并非不想攻打高句丽,只是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贸然行事。
打下来之后该如何治理,如何稳固边疆,现在李渊没有明确的想法,就连李世民估计也是一头雾水。
战争容易,但战后的重建与治理才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房俊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更加谨慎,不敢轻易言战。
大唐的战争,许多时候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无目的的循环之中,它们往往是为了战斗而战斗,缺乏一种深远的战略眼光,尤其是缺乏对于领土占领和巩固的明确意识。
这种缺乏长远规划的战争行为,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在房俊看来,战争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时的胜负,更在于对胜利果实的有效占有和利用。
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景:每当攻克一地,不仅要将其打下来,更要彻底地占领,使之真正成为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房俊之所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是因为他深知这片土地在未来将孕育出多么强大的民族。
金朝的辉煌、蒙元的铁骑、清朝的鼎盛,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势力,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甚至就连契丹人,也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崛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房俊认为,有时候做事情就需要果断决绝,既然已经通过战争占领了某地,那就应该彻底地改变这里的种族构成,让汉人成为多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这些地方逐渐汉化,变成真正的汉土。
只有这样,大汉民族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的养分,壮大自身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土地无疑是最珍贵的资源,它不仅能够承载万千生灵,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房俊深知,即便是到了后世,土地的价值也不会有所减损,它依然能够产出足够的粮食,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