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杀,可以说是千古奇冤,那么,问题来了,岳飞为什么会被冤杀?要搞清岳飞的死因,就先要搞清是谁想杀岳飞的。即岳飞到底死于谁之手?
一般来说,到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兀术杀岳飞说,二是秦桧杀岳飞说,三是赵构杀岳飞说。
首先,有学者主张,兀术想杀岳飞。这不能算主流观点,但他们认为,兀术确实要岳飞死,有两个原因,一是岳飞杀了兀术的女婿夏金吾,二是岳飞是主战派,时刻想恢复中原,阻碍议和,兀术以议和要挟南宋,以致南宋杀了岳飞。
《宋史.岳飞传》记载“兀术遗(秦)桧书:';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时洪皓在金国,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这种观点其实不值得一驳,敌国想要本国大将死亡,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朝廷不想岳飞死,完全可以将其罢职。一位无兵无卒之人,对一个敌对国家来说,并无半点威胁。
其次,有学者主张,秦桧想杀岳飞。持这种观点的,一般是封建社会学者,因为他们不敢擅自指责皇帝,只能将杀岳飞的罪名放在宰相秦桧头上,恰恰秦桧又是奸臣,所以看上去严丝合缝,没毛病!
秦桧要杀岳飞的证据有很多,证据一,《宋史.岳飞传》这样记载:秦桧想害韩世忠,岳飞驰书告韩世忠,张俊获知此事,“密以(岳)飞报世忠事告(秦)桧,桧大怒。”
证据二,“(秦)桧亦以(岳)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证据三,《宋史.秦桧传》“(秦)桧以(岳)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具与(秦)桧大异,故欲杀之。”
证据四,《宋史.岳飞传》记载:“岁暮,狱不成,(秦)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岳)飞死。”从史书记载看,岳飞冤死,似乎秦桧是下令造成的,秦桧是直接凶手。其实但凡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岳飞作为朝廷中枢大员,如果赵构不同意,谁人敢对岳飞下手?
最后的观点当然是,宋高宗赵构要杀岳飞。赵构要杀岳飞,有很多证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记载:公元1141年七月十七日,岳飞和张俊刚从楚州回朝不久,赵构专门对秦桧说了一段话,意思是严厉批评岳飞,说岳飞在楚州提议放弃山阳(即楚州,又称山阳),危言耸听,不可依靠、信赖,文中直言“始有杀飞意矣”。
卷一百四十三记载,“癸巳(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赐死”两字,代表了赵构的明确态度。而且万俟卨等人对岳云的判决结果本是“追夺一官,罚金。”赵构当天改为“诛(张)宪、(岳)云于都市”。也就是说,赵构不仅要杀岳飞,还要杀岳云。
《宋史.高宗本纪五》也记载“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
《宋史.何铸传》借秦桧之口,直接说出“此上(赵构)意也!”
而《宋史.岳飞传》正文由于援用岳珂的《金陀粹编》,将杀害岳飞之罪全部加在秦桧头上,但最后在“论曰”里,元代《宋史》的编纂者还是说了一句大实话:“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岳)飞。呜呼哀哉!”
现代历史学者,对赵构杀害岳飞实际已经形成了共识,那么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呢?这是最让人关心的问题。
赵构之所以杀岳飞,历史学者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如岳飞坚持迎“二圣”说;岳飞妄议储君说;反对“和议”说;不救淮西说;弃守山阳说等等,我们逐一做个分析。
首先,岳飞坚持迎回“二圣”说,造成赵构杀岳飞,观点不成立。实际上,迎“二圣”最早是赵构自己提出来的。赵构的即位诏书中,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此后还把“迎二圣,归京阙”,作为雪国耻的代名词,赵构即位初几年,就是靠着这个政治口号,收拢朝野军民之心,稳固自己的皇位,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口号的强度还逐渐加码!
公元1131年九月二十八日,赵构下诏,“求有谋策能还两宫者”;十二月八日,赵构又下诏,“能还两宫者封王”。如果说前面的只是政治口号,那么,封王的许诺诏书却是货真价实的,尽管“封王”诏书也是政治口号,但这个口号多少有点诚意,有点感动人心!
赵构不仅喊口号,还有实际行动,即位不到一个月,便派遣“通问使”出使金国,欲迎二帝回朝,而且派遣“通问使”的频率非常密集。即位前几年,几乎是一年两次。
既然皇帝带头高喊迎“二圣”的口号,朝中大臣自然人人可以跟着喊,岳飞当然也可以喊。再者说,岳飞只也在抗金的头几年,为了配合高宗当时的政策口号喊过一阵迎“二圣”后来,看势头不对,岳飞便绝口不再提了,并将对徽钦二帝的称呼都改成了“天眷”,“天眷”即赵构的亲戚,岳飞用这个称呼,表明自己坚决支持赵构的立场。
退一步说,到公元1141年,徽宗赵佶早已死亡,迎回的只是尸骨,钦宗赵桓作为亡国之君,羁押在金国十几年,北宋成了南宋,京城开封搬到了临安,朝中大臣都是赵构提拔封赏的,赵桓回来,谁支持他?所以,“迎二圣”说是岳飞死因,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妄议储君之说也不成立。前文叙述过,进言立储,岳飞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有人甚至还因此升官。有学者认为,岳飞是武将,武将擅议储君是朝廷大忌,其实储君是皇帝家事,谁说都犯忌,别人说得,岳飞自然也说得。事实上,岳飞所推存的赵眘,实际也是赵构早已内定的人,岳飞在旁边多说了几句,赵构纵使有些生厌,也绝不会因此而下毒手。
对于反对“和议”,更加不能成立, 因为反对和议最激烈的是韩世忠、张浚。要杀,也应该杀他们,而不是岳飞。
宋金第一次和议时,韩世忠甚至派军设伏,打算中途杀了金国使者。比岳飞激进得多,韩世忠收了兵权之后,赵构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还极力进言反对。赵构不理会,韩世忠又上疏骂秦桧误国。
张浚也是坚定的主战派,因处置“淮西兵团”不当,导致淮西兵变,也仅被罢免兵权。就赵构自己本身,对和议的看法也有“以战促和”的言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二记载,公元1141年十月,赵构道:“可预戒诸将,厉兵秣马,以为待敌之具。事或难从,岂得避战也?”所以赵构并不是一味反对用兵的。赵构的目的无非是“以战止战”,从而达到“以战促和”。
最关键的是,“绍兴和议”十一月底已经缔结,而岳飞死于十二月底,和议已成,岳飞如何反?和议已成,赵构还为何杀他?
所以,因“反对议和”杀岳飞的观点也不能让人信服。
佐料:放弃山阳(楚州)是言官攻击岳飞的主要借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记载了赵构指责岳飞的内容:
赵构对大臣道:“山阳要地,屏蔽淮东,失去山阳,则通州、泰州难以稳固。敌军入侵,可以长驱直入苏州、常州,难道不会引起振动?山阳的作用很明显!这次派张俊、岳飞到楚州安排战守布防,两人登城巡视,岳飞却当众放言,楚州难守,何必要整修城池?只不过是将士在楚州防御时间长久,感到厌倦,想换防其他地方,岳飞不过是附和兵卒的想法,用以博取声誉,岳飞作为朝廷大员,这样说话,朕怎么能倚仗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