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精彩纷呈宋王朝 > 第82章 郾城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再说兀术见岳家军虽然战果辉煌,却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河南漯河),与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宗贤)等商议,认为宋军其他将领尚好对付,唯独岳飞难缠,想乘岳飞郾城身边兵力孱弱之时,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以及步兵十万,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毕其功于一役。

七月八日,兀术率龙虎大王、盖天大王、韩常等从开封快速南下,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此时岳飞手下大将,张宪、王贵、牛皋、董先、傅选、徐庆等分散在淮宁府(河南淮阳)、颍昌府一线,郝晟、杨成在郑州,张应、韩清在洛阳。岳飞身边仅有岳云、杨再兴等人,部下振动,岳飞却镇定自若地道:“金人黔驴技穷,孤注一掷了!”

岳飞先令其子岳云率“背嵬军”冲敌阵,出战前,岳飞告诫岳云道:“此次作战,事关重大,你必须取胜,否则,我将你斩首示众!”

岳云得令,即率军攻入敌阵,鏖战数十回合,金军被击溃,尸横遍野。

兀术见自己兵力雄厚,不能取胜,反而吃瘪,焦躁万分,不得已,端出了“压箱底”骑兵精锐—“铁浮图”和“拐子马”。“铁浮图”和“拐子马”是兀术的杀手锏,随他南侵,屡立战功。只不过在前一个月的“顺昌之战”中,受到刘錡的重创(后一章细讲),此时尚未完全恢复,面对岳家军这样的硬骨头,兀术不得已再次将他们推出。

“铁浮图”是重装骑兵,人马都穿着盔甲,护甲厚重,骑兵戴铁兜鍪,三马为一队,用皮绳连贯,攻坚能力特强,主要用于正面冲击,发动进攻时,就如一堵铁墙撞来。

而“拐子马”是轻骑兵,人马不穿盔甲,以善于射箭的女真人为主,一贯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配合“铁浮图”进攻。

针对兀术“铁浮图”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岳飞成竹在胸,派步兵持“麻扎刀”(一种长柄刀器)入阵,命令他们不要仰视,专门低头砍马腿。

“铁浮图”三马相连,虽然气势雄猛,但也有破绽,因骑兵需要进发,马腿必须弯曲,所以马腿关节之处没有铠甲包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缺陷,即连环三马之中,只要一匹马腿被砍断扑倒,其他两马便被倒地之马拖累限制,再也不能行动,金军重骑兵的优势便不能发挥。

岳家军步兵挥舞大砍刀,尽情地砍马脚,金军“铁浮图”排山倒海地进攻,变成了海浪般地依次扑倒,宋军后面的骑兵、步兵奋勇补刀,杀得不亦乐乎!金军大败。

兀术在阵后,见此情形,仰天大恸道:“自从起兵以来,我每每凭借'铁浮图'取胜,现在彻底完了。”

兀术还不甘心,命步军再冲,岳飞部将王刚,率五十精骑迎击,将金军领队将领斩杀。

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激战中远远望见一白袍金帅,高高坐在一匹大白马上,在阵中指手画脚,料定是兀术,挺枪跃马,单骑突入敌阵,直扑兀术,打算在敌阵中活捉兀术,真是艺高人胆大!

兀术正聚精会神指挥金军作战,眼见金军不支,心中恼怒异常,焦头烂额之时,蓦地见一员宋将杀入本阵中,遇将杀将,见兵杀兵,不由火起,命左右护卫出战阻挡,但杨再兴仍然枪挑剑砍,杀得痛快,兀术见岳家军有如此勇将,心情更加沉重。

再说岳飞本在阵中指挥,见前阵中黄土飞扬,遮天蔽日,金军阵势松动,闻杨再兴单枪匹马杀进金军阵中,也率四十精骑杀出,冲入金军阵中接应。

岳家军见自己统帅入阵,更加精神百倍,金军的“铁浮图”、“拐子马”相继失效之后,金军失去强有力的后盾,白刃战中岳家军奋勇杀敌,越发显示出近战的优势,兀术见大势已去,自己无力回天,就算继续战下去也不一定能胜出,加上杨再兴杀到了眼前,心中胆寒,不由自主,调转马头往回撤。

杨再兴欲活捉兀术,一人独闯敌阵,虽然身披数十创伤,十万军中,杀敌几百人,最后仍全身而退,岂非大宋“赵子龙”?

兀术一走,金军顿时兵败如山倒,“郾城之战“最终以岳家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佐料:关于“铁浮图”和“拐子马”,我们来看看相关的历史记载。

岳珂所编的 《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兀术有劲军,皆重销,贯以韦索(皮绳),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岳珂的意思,“拐子马”就是“铁浮图”。

《宋史.岳飞传》:“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没有提及“铁浮图”。

《宋史.刘錡传》:“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拒马一种移动式防御式障碍物,因用其防骑兵而得名)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

此处,又说“拐子马”被称为“长胜军”,似乎和“铁浮图”有区别,读至此,我们读者该如何办?还是自己分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