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 > 第586章 土木堡真相:京师震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86章 土木堡真相:京师震动

《明实录》与《国榷》。

八月十七日。

紫禁城中的乾清宫。

见证了明朝的一次争权夺利。

当日,乾清宫内的气氛异常凝重。

群臣们聚集一堂,却都面色凝重。

议论纷纷。

突然,一名宦官跌跌撞撞地闯入大殿。

声嘶力竭地喊道:

“报……太后,陛下被瓦剌俘虏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群臣们更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紧接着,又传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

“我军在土木堡大败,太监王振以身殉国!”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

让原本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堂更加动荡不安。

而群臣们则开始各怀鬼胎,暗中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对于群臣来说这个消息最重要。

皇帝没了吧无所谓,反正备胎多的是。

但太监王振死了,那可就太重要了,因为他们头顶的一座大山没有了。

在这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却气定神闲。

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则是最为震惊之人,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会听到这样的噩耗。

孙太后端坐在主位上。

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底下的文武百官。

此时朝堂上已经分为三派:

一派是孙太后为首,太后老家就是山东,北方人,家族和利益都在北方,是不可能迁都的。

一派是以江南士绅为主的文官集团。

他们家族都在南方,自然主张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因为国家都城在哪里,经济就往哪移。

并且皇帝离他们越近越好,方便控制。

还有一派则是兵变派,主要诉求就是绝不能让皇帝活着回来和另立新君,并且掌控兵权。

至于保皇一派,由于失去了皇帝的庇佑。

他们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注定成为牺牲品。

孙太后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她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保皇派的动向。

此时,孙太后开始发话:

“如今皇帝被瓦剌所俘,满朝爱卿。

可有何良策?”

内阁大臣陈循率先站出来说道:“太后,如今首要之务是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

只要迁都成功,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他的提议得到了众多官员的附和。

纷纷表示赞同迁都南京。

因为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是南方人。

然而,孙太后却对此持反对意见。

她深知北方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家乡,而且一旦迁都成功,北方地区就等于被放弃了。

因此,她坚定地表示:

“迁都之事不可轻率决定,需要细细考量!”

兵部侍郎于谦此时默不作声。

因为迁都与否并没有触及到他的切身利益。

而且,作为南方人的他也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动机反对南迁。

孙太后见众人对迁都之事无法达成共识。

便转而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本宫认为。

眼下最重要的是另立新君。

以保住大明江山社稷!”

此言一出。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议论声中。

兵部侍郎于谦趁机上前说道:

“太后所言极是。

如今应当尽快立新君以稳定大局。

臣认为,郕王年纪合适,文德武功俱佳。

是新君最合适的人选!”

他的话引起了孙太后的不悦,反驳道:

“皇帝没有儿子吗?

本宫没有孙子吗?

为何要立郕王为君?”

因为朱祁镇的儿子继位,对于她是最有利的,毕竟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

朱见深才是她的亲孙子,况且这亲孙子年纪又小,这样一来,又能扶持自己的血脉登上帝位,又能主少母壮,垂帘听政,掌控大权,

但面对太后的三连问。

兵部侍郎于谦,还是不畏强权,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太后,陛下虽有皇子。

但并非太子,且年幼无知。

仅有两岁之龄,如何能担此重任?

而郕王正值壮年,文武双全,丝毫不逊于陛下,甚至有直逼太宗皇帝之感。

为了大明安定。

臣坚决认为立郕王为新君乃是明智之举!”

孙太后听后,眉头紧锁,不满地说道:

“长子继位乃太祖皇帝所定之规矩。

岂可轻易违背?

此事休要再提!”

然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孙太后看法相同,站出来,沉声道:“太后所言很有道理。

陛下有子,自当立子嗣为新君。

若将皇位传给兄弟,岂不是乱了纲常?

大明岂不会因此陷入混乱?”

于谦闻言,不禁怒上心头。

他瞪视着马顺,厉声喝道:

“你可知陛下尚未立太子?

那皇子并非太子,何谈继位?

更何况如今国家动荡不安,大明岌岌可危。

若无一位年长的君主坐镇,大明恐将重蹈北宋覆辙,你竟敢在此大放厥词,实乃无耻之极!”

马顺被于谦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

但他仍不甘心,冷笑道:

“无耻老贼,你少在这里危言耸听!

据我所知,瓦剌此次进犯不过两千余人。

岂能撼动大明根基?

更何况我大明兵力雄厚,即便瓦剌全军出动,也不过是三万余人。

而我京城附近便有二十多万精兵强将。

难道还守不住这三万瓦剌兵吗?”

于谦闻言,不由得摇头叹息。

沉声道:“瓦剌兵士骁勇善战。

一人可抵我军三人之勇。

若是不立郕王为新君,大明危矣!

你岂可因一己之私,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孙太后见二人争执不休,心中也颇感烦躁。

她挥了挥手,示意二人住口。

然后,她缓缓说道:“好了,此事不必再争。

于侍郎既然觉得幼子不是太子不宜为新君。

那本宫便立他为太子便是。

这样皇帝之位,还是让太子来继承吧。

若太子年幼无法理政,本宫便暂且代劳。

待太子成年后再将朝政交还于他!”

群臣闻言,皆面面相觑。

心中都明白,这是太后想掌控朝政。

于谦则冷眼旁观,心中暗自冷笑:

“这孙太后果然狡猾。

又想掌控大权又不愿担恶名,找了这么个好理由,真是又当又立,无耻之尤!”

礼部尚书胡濙郑重地向太后进言:“太后。

大明如今风雨飘摇,即便暂缓立帝之事。

也亟需一位监国之人以稳人心。

臣等深思熟虑,认为郕王乃是不二人选。

堪当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