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转变
刘烨揿亮手电筒,挽起李玉铁的裤脚一看,数个牙齿痕赫然在目。
刘烨问:“小舅哥,疼吗?”
李玉铁:“肯定是刚才躲在草丛里惹得祸。那时候太兴奋,感觉没有那么明显。现在更疼了。”
刘烨也不道李玉铁被什么毒蛇咬了。他挥刀砍来几条野藤,用野藤把李玉铁受伤部位的上侧扎实了,然后说道:“小舅哥,接下来会有点疼,你眼睛别看,嘴里咬着扁担头。”
接下来,李玉钢看得触目惊心。
刘烨用柴刀把李玉铁受伤部位割裂,挤出大量的污血,然后把一种叫“紫背草”的草药嚼烂,直接敷在伤口处,再把伤口包扎住。
仅仅用了十几分钟,刘烨就处理好蛇伤。
李玉铁不解地问:“妹夫,你怎么学会治蛇伤了?”
“看书学来的。”
刘烨笑道。
尽管两个大舅哥都表示不可思议,刘烨也懒得解释。
为了保证李玉铁的安全,刘烨和李玉钢每人扛一头野猪,走了好几里山路,回到两头塘生产队,天已经蒙蒙亮。
李太山和舒兰花两个老人都已经起床。
舒兰花在厨房煮早餐,李太山坐在大门门槛上抽闷烟。
李太山看见三个晚辈满载而归,不由大吃一惊。
他问道:“这是野猪垅里打来的?”
李玉钢紧急地说道:“爹,玉铁被蛇咬了,刚才已经经过妹夫进行过草药处理,我现在带他去镇医院打针。”
李玉钢骑车,李玉铁坐在后座,飞一般向枫林镇医院驶去。
李太白当过兵,打过仗,自然不在乎那点蛇伤。倒是刘烨的出色表现,让他有些震惊。
小烨,你真的会治蛇伤?
李太山问道。
刘烨还是那句话:看书学来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总结出来的话字字珠玑。
想靠打猎赚钱,我觉得处理蛇伤应该是最基本的技能。小烨,你说得对。年轻人一定要多学习,向前辈学,向书本学。活到老,学到老嘛。
李太山赞道。
爹,我有一个想法,打猎赚来的钱,我和两个大舅哥各得三分之一。因为危险性是一样的。今天要不是发现得及时,小舅哥就麻烦等了。等我找到新的营生,上山打猎的事就要给会交给他们去做。这活是有一点危险,但比下煤窑的好多。
听到这话,李太白惊讶地半天合不拢嘴。
对于他来说,女婿半个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多少家庭为了钱的事情,弄得父子不认,兄弟相残。刘烨却主动让利。
刘烨,你想清楚了?
李太山的内心既紧张,又兴奋。
平心而论,他也不希望两个儿子下煤窑挖煤。整个枫林镇因为矿难死人每年不会低于两位数。
爹,我想好了。而且,我还想把四个人的田地都承包给大舅哥耕,我只不过象征性地收点粮食。一年五百斤稻谷,您怎么样?
李太山又一次紧张了。
自己这个女婿该不会是书读得太多,变得迂腐了吧?
考不上大学也就罢了,连田也不愿种!
不种田,全家人吃什么?
新房建好之后,小玉的钱袋子也就空了。小烨,钱财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没有钱,万万不行!
李太山有些忧虑地说道。
刘烨笑道:爹,活人岂能让尿憋死?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只要把握住机会,一定能大有作为。
这事我信。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一定有大量赚钱的机会。小烨,你是文化人,当然看得比我们这些睁眼瞎清楚。只要不是干坏事,我支持!
李玉钢和李玉铁从镇上医院回来,刘烨和李太山已经吃完早餐了。
趁着两个儿子吃早餐的时候,李太山把刘烨的话说了出来。
李玉钢和李玉铁都表现得不可思议。
这世界,还有谁嫌钱多?
刘烨的箭法惊人,敢打敢拼,还有麻醉药的配方在手。这些都是靠山吃山的本事。
现在,他不但自己说让利,还把老爷子的工作也做通了。
连李翠玉这个亲生的都隐瞒了那么久。
刘烨坦言道:大舅哥,二舅哥,不是我笨,也不是我不爱钱。我是不想让你们下煤窑挖煤,把自己谋生的本事教给你们。只需要带你们几次,以后打猎的事情就由你们自己去干了。我专心建好我的四合院,然后再开一个小作坊,搞搞五金加工。
李玉钢:妹夫,隔行如隔山。我觉得你还是慎重考虑。每进入一个行业,起初都可能会交学费的。
刘烨道:没事!我会注意的。
俗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上山打野味,赚点钱家用当然不在话下。想发大财,还是需要搞工业。
刘烨怕说得到太高大上,李太山听不明白,干脆说搞个小作坊,做点小生意。
叮叮叮!
门外传来了自行车的铃声。刘烨出门一看,原来是苏书海来了。
苏书海来得很匆忙。他嘶的一下,拉开手提包的拉链,从里面掏出一张信纸,说道:刘烨,你家的建房报告村委会已经批了。你自己送到镇政府建设办审批,走走流程。
感谢苏主任。
李太山有些小激动。
这张申请报告是李太山连夜送给苏书海的。
这小子不但连夜签字盖章,还主动把报告送来。
这服务态度实在太好!
只有刘烨清楚,苏书海这个老滑头,可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刘烨接过盖了公章的建房申请报告,问道:“苏主任,我们生产队是否还需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苏书海:“我看不用了。你这个面的签名人数已经超过70%。签名比开村民代表会议举手表决还更加有效。”
“那就好,那就好!”
李太白也很激动。原来刘祖山家的儿子们会从中作梗。如此一来,就算他家四个儿子全部反对,也没办法阻止刘烨建房。
“刘烨,能否借一步说话?我有事找你。”
苏书海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