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朱标的难言之隐
“先生所言,大气,朝闻道夕死可矣!”
“就算是我一会要被抓住砍头,那我现在也得把这些听听完了。”
“要不然,在黄泉路上,我也会死不瞑目的。”
刘伯温的架势,倒是把朱棣给感染了。
确实,连刘伯温都不害怕。
他一个堂堂的大明皇子,他害怕什么?
难不成,自己的父皇还真的会把他给砍头了吗?
这不可能的。
顶多是好好地教训他。
而且是,他现在看周羽的样子,似乎刚才所说的那些话,根本就不是假的。
如此一来,必然是和大明的朝廷有关系。
那他更是要好好地研究研究了。
“那先生,我也愿闻其详!”
朱棣大胆的说道。
“好!你们两个,有胆识!”
“比那些朝堂上面的肉食者,要强多了!”
垲周羽看到二人的反应,倒是来了兴趣。
他原来以为之前的狠话真的会把二人给吓住。
现在看来,他们倒并不是那种鼠辈。
如此,周羽也乐意和他们细说。
“好!我就告诉你们,这靖康之耻为何会重演。”
“陛下废掉丞相,便可以消除后世丞相专权后患、”
“这听起来相当地完美,但是,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
“什么现实问题?”
朱棣问。
“陛下不用丞相,有一个前提,是陛下兢兢业业,他可以事无巨细,通通亲自处理。”
“试问,后世的哪个皇帝能够做到?”
“怕是连勤奋的当今太子,也难以做到吧?”
周羽冷声问道。
“这……”
他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下子就问到了关键点上面。
是啊,大明目前的改革,似乎是完全完美的。
似乎是把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
皇帝必须要勤奋。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勤苦国。
秦始皇、汉文帝、宋仁宗这些,已经算相当勤奋了。
但是和朱元璋相比,还差得很多。
而的朱元璋的制度,要求皇帝必须要像他一样。
必须要每天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处理政事方面。
朱元璋一个开国的皇帝人,他自然是愿意如此做的。
但是,之后的皇帝,他们愿意吗?
“难道,必须要和当今陛下一样的勤奋程度?”
朱棣又是不解地说道。
“历史上,宋仁宗、唐太宗也相当勤奋了,达到他们那种程度就也可以了吧。”
“不行。”
“陛下所定的制度,要求皇帝事无巨细都要参与。”
“所以必须要像当今陛下一样。”
“即便是当今陛下,他还要把一部分的任务分给太子。”
“如果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皇帝,他没有太子,怕是要比当今陛下更加勤奋才行。”
周羽又分析说道。
这直接是把朱棣给听得傻眼了。
他倒是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想来,确实是之前思考得太过于简单了。
这制度是好,但是和人有关系。
如果皇帝不适合要求,那一定会南辕北辙。
……
二楼。
“咱承认,咱确实是要求子孙后代们,更加勤奋一些。”
“这大明的江山,总得让大明皇家人来管吧。”
“咱也不是太勤奋啊,后世学不会吗?”
朱元璋思衬了起来。
虽然他确实勤奋,但是他觉得也没有到达那种极端的程度。
接着,便是问向了朱标说道。
“标儿,你觉得,朕的勤奋程度,后世皇帝学不来?”
“这……”
“父皇,儿臣不好说。”
朱标似乎是有难言之隐的。
其实在他心目当中,他自然是觉得后世的皇帝不可能学得来。
犹其是一旦出来一个荒唐的皇帝。
一旦出现一个小皇帝,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但是在父皇面前,他又是不敢说。
“那太子,你觉得,你能否学得来?”
朱元璋又问。
“我……”
“应该可以吧。。”
朱标还是不太自信的样子了。
这让朱元璋不解了。
怎么?
连自己的太子都学不来吗?
如果连这太子都到不了自己的勤奋程度,那还有谁能够做到?
这岂不是所有皇帝都做不到了?
毕竟在他的眼中,朱标太子一直都是勤奋的榜样。
“标儿?你真的害怕,自己也达不到朕的程度?”
“朕又不需要人你去御驾亲征,好好地坐镇于京城,都不行?”
“朕也不是每天都办公,过年的时候不也放假一天?”
朱元璋又是不解好地问题。
不过,他的话,又是让朱标无语了。
一年只放假一天。。
这到了朱元璋的口中,倒是成了不太勤奋了。
难道只有全年无休,这才能称得上是勤奋?
朱标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了出来,便也不再进行遮遮掩掩的。
接着,他便是又说道。
“父亲,您的勤劳程度,儿子自然是可以模仿的。”
“但是尽管如此,也不能每个人都像父亲您一样精力旺盛。”
“孩子愈发觉得精力不足,怕是……”
朱标不不好意思地说道。
这也不是什么需要隐瞒的消息。
他的身体不太行,这是他父亲早就已经知道的。
也请了很多太医来为他调养。
朱元璋想到此,也不得不无奈点头。
确实,身体还有会有限制的。
这下子,他有些无助了,有些迷茫了。
难道自己精心所造出来了完美制度,只适合于自己一个人?
……
酒楼门口。
周羽的话,引起了二人的深思。
而他继续解释?道。
“赵四,你刚才说得很完美,陛下所留的制度,一旦碰到无能的皇帝,可以避免被丞相专权。”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点。”
“一个无能的皇帝,他怎么可能适用于这个制度?”
“别说是像陛下一样勤奋了,做到守成皇帝的程度,怕都不合格。”
周羽的这些话,如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让朱棣觉得彻底绝望了。
是啊,自己想得太过于简单。
只是以为,这个制度,可以防止于丞相的专权。
却是忘记了,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够驾驭得了这个制度。
而且可以说,除了父皇,这世上怕是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如此勤奋了。
不仅勤奋,还要身体好,要不然也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这个制度改革,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
而这个制度的改革,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
等于是空耗国力,给后世徒增麻烦。
于洪武朝没有大用,于后世皇帝,也是无甚么大用。
不过,朱棣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他当即又是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