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崇祯太子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太子殿下是真的心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太子殿下是真的心善

勋贵们是仗着身份地位赚轻松钱的,而世家大族虽多有子弟在朝中为官,但由于官宦生涯的顶峰多则一二十年,少则寥寥数年,其前其后皆处在甚少回报的阶段,波动实在太大。

所以对世家大族来说,能够有几条稳定且长久的生财之道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话到这里便不得不夸赞一下马阁老之机敏了。

钱老先生毕竟早就知道这个消息,而且他也断定勋贵们不会对这等“辛苦钱”生出什么兴趣,所以在关注了一段时间徐胤爵的动向后,他便知道自己定能为徒子徒孙的家族争得这份有可能会持续百年的生财之道。

由此,他能猜到徐胤爵要禀报什么却也在情理之中。

但马阁老是昨天才回到应天的,他对此事是真真的一无所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于转瞬之间便跟着钱谦益说出那句“老臣愿为朝廷分忧”得是何等的果断和机敏?

只是..........

这终归是个套啊。

哪怕这个套并非为了坑人,甚至还很可能会让中套之人得上不少好处,可在本质上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套。

朱慈烺非常清楚,谁都会对平白丢来的好处警惕非常,但若这好处是凭着自己的谋算从别人手中抢来的,那便又是另一番说法了。

江南缺粮。

只要这笔买卖能够顺利做成,那么在这场仗不知还要打多少年的情况下,这个买卖便能一直做下去。

若再将思路发撒一些,哪怕这场打完了,凭着完整的大明还不能重新打通海上的贸易渠道吗?

当然,也有可能仗打完,大明也没了。

但一来太子殿下似有明君之风,保个半壁江山应该问题不大;二来不管是谁夺了天下,总不会和银钱有仇吧?

有了这样的认知,各官背后的家族会如何行事也就不难猜测了。

“既然几位阁老都有心为朝廷解困,那本宫自也不好拂了你们的好意,”说道这里,朱慈烺顿了一下,待见几人都正眼巴巴望着自己,他便又接着说道:“这样,想那谭昌源也当从东吁回返,各位派人去杭州和保国公议出个章程便照着办理吧。”

目的既已达到,朱慈烺也不会再纠缠什么,待到几人皆都满心欢喜的离开之后,他才又开始暗自盘算起来。

只要有着获取粮食的渠道,其实多一些人或少一些人都没有什么差别。

说白了,他只是想用“太子殿下从海外购粮”来和“可能发生饥荒”的预期做个对冲,而非真的用海量的粮食强行填平缺口。

江南是缺粮,可满华夏又有哪里不缺呢?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乱,大明国境之内已然是满目疮痍,就算他能从海外买来足够辖区所用的粮食,可在市场的作用下,这些粮食必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往价格更高的地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能将东吁乃至吕宋的所有粮食都买回来却也不见得真能将饥荒扼杀。

由此便能轻易想见,他的真正目的其实也不过是将粮价维持在一个贵,且不是非常贵的水平,以此种方法来尽可能少饿死些人,尽可能维持辖区内的安稳。

力有不逮啊。

在心中叹了一声,朱慈烺不由用手背在眼眶处松松揉了几下。

他对现在的局面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莫看他不管对外对内都是连战连捷,可从根本上来说,这不过是各方都在暂时避他锋芒罢了。

一旦他露出颓势,且不提会不会遇到群狼噬虎的局面,内里被暂时压下来矛盾却是一定会再次爆发的。

所以,趁着这短暂的时间设法尽可能多的缓解或解决内部问题便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也正因此,他甚至不惜因整编之事而再动刀兵。

的确,大明的问题实在太多,军队的弊端也不过只是发在外面的表症而已,但若无法将军队牢牢控制在手里,那么想解决任何一件问题却也只是痴人说梦,镜花水月罢了。

“李朝东他们搬出去了吗?”

“已经搬到城北大营了。”

太子殿下这一句问得颇为突然,但候在一旁的纪清源却不假思量便给出了答案。

在回到应天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朱慈烺干了很多事,譬如地方失节官员的处置;譬如以某种方式忽悠某些群体去东吁买粮;再比如加深自己在应天百姓和民壮之中的威望。

这林林总总在朝中诸员眼里皆是极具意义的大事,不过在朱慈烺看来,他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却是去探望伤兵。

距离鞑子那夜突袭已然过了近两个月功夫,伤势轻些的已然回到本队,但重伤乃至残疾的却还在伤兵营里恢复那不可能完好如初的伤势。

离开伤兵营后,朱慈烺的心情自然是低沉的,但从殿下宿卫口中传出的消息来看,殿下最担心的还是伤病们今后的生活。

人生价值!

这四个字是殿下的原话。

虽然已给了伤病们足以维持生活的抚恤,但殿下还是坚持要让失去作战能力的伤病们实现人生价值。

由此便在咨议局之下多出了名为政工所的单位。

按着殿下的说法,此时道路不靖咨议局的人跑来跑去总得有人护持,而兵卒们的士气关乎战事胜败,自也得时常有人鼓舞。

这个理由.........基本上还是充分的,但每一个得此消息的人却都清楚,这说白了就是太子殿下为了让伤残兵卒的后半生有所着落而生生造出来的。

对此,大抵是有人不以为然的,但就算你问上一千人,这里面至少也得有九百九十九个会承认“太子殿下是真的心善”。

总之,政工所的事在引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之后就变得毫无声息了,而伤残兵卒们也在李朝东的带领下迁至城北大营开始了短期培训。

可以想见,待有朝一日此制度推广开来.....................

“殿下,莫不如稍事休息。”

正当朱慈烺的思绪稍有飘散之时,纪清源似是察觉到了他心神上的疲累。

这几日他一直跟着太子殿下东奔西跑,有些事他虽也看不太真切,但亦能想到其中的错综复杂。

更何况要做事就得花钱,诸般纷杂虽在太子殿下施为之中逐一理清,但若抛去各部功赏,应天库里余下来的八十几万两白银也不见得能撑过几遭。

当然,他知道阮大铖在杭州刮了一笔,亦知道从鞑子各营中得了不少,可挨了这么一番战乱,今年的税当是没太大指望,两相抵消之下说不得窟窿还要更大一些。

对于纪清源的心思,朱慈烺大抵是不知道。

不过实话实说,他就算真知道了却也不见得真会愁成什么样子。

他手中的各路人马拢共算下来当已近四十万,而且他也并不打算将精简裁撤下来的老弱病残置之不理。

再加上各地衙门的正常开销、赈济灾民的钱粮消耗、新募民壮的武器装备、乱七八糟的火耗飘没。

这林林总总下来,每年没有个二百多万肯定是顶不住的。

只是..................

这是江南啊。

朱慈烺曾经见过一篇户部兵饷左、右司的开支条目。

在崇祯十六年,兵饷左右司共收银一千五百八十四万两,其中浙江上缴一百五十万两,而应天、镇江、苏州、常州等南直隶各府共上缴一百五十八万两。

要知道这只是各地上缴的如辽饷之类的加税而已,却还不包括收了几百年的正税。

身处银子堆里,他又怎会担心自己那个小朝廷没钱开支?

当然,今年江南各地多少都经了战乱,于情于理也当稍事减免,但减免又不是彻底不收,再算上通过各种方式搜刮来的银子,紧吧紧吧坚持到明年收税又会是什么难事?

看到这样的数据,许有人会生出疑惑:既然每年能收这么多银子,崇祯又怎会穷到那般份上?

唔................要不就水上几百个字?

大明收入不少,但开支更大。

朱家宗室三十多万人,每年便得发放近一千万石粮食,而在财政状况还能勉强维持的天启年间,朝廷的正税每年也只能收上两千万石。

如此看来,仅这一项便等于去了大明的少半条命。

再一个便是军饷开支了。

还记得兵饷左右司的那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吗?把这些银子全都添到九边却还有六百多万的窟窿!

话到这里,便得又再扯远一些了。

有明一朝,兵卒的饷银并非一概视之。

如朱慈烺麾下的这些卫所军和民壮,哪怕太子殿下已然提高了他们的待遇,可一年下来撑死也只消耗个四五两银子。

反观九边的募兵,每一个兵卒一年便得花费近三十两去养。

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咱无有证据自然是不知道的,但按着后世那强军的标准来看,什么身体素质、武器装备都只是次要,真正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反倒是不太需要用银子去养的战斗意志和兵卒纪律。

总之,崇祯收上来的那几千万钱粮便被这两个无底洞消耗了,而不需要背负这等深坑,且还占据了税赋重地的朱慈烺自然不虞无钱可花。

当然,这些银子虽能轻松维持小朝廷运转,但朱慈烺若想再做些大事那便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对现阶段的太子殿下而言,开源节流却还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去通知一声越先生,我们明日便南下吧。”

朱慈烺虽在出神,但纪清源就在其身侧,话语声也就顺利将他从自己的思绪中扯了出来。

可出乎纪清源意料的是,太子殿下回头之后并未对他的话做出回应,反倒一下便将话题扯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

“殿下,这............”

“怎么了?”

按着常理来说,纪清源一个芝麻绿豆大点的侍读是没有资格对太子殿下的任何决定置喙的。

可朱慈烺回返应天拢共也不过八九日功夫,哪怕现在鞑子已然退回江北却也不该就这么离开权利中枢。

如此情形,作为朱慈烺死忠铁杆的纪清源,便是心中再是忐忑却也不得不直言相劝了。

“殿下恕罪,应天毕竟是大明陪都,您这长久不在都中却也难免会生出什么事端啊。”

纪清源的话自然是极有道理的,不过这也得看放在什么时候。

于太平节里,无论军政大事都得先汇在京城,离了京城便等于将帝国的中心拱手让于旁人,生不生出事端自然就取决于一念之间。

可现在不一样啊。

朱慈烺虽顶着大明监国太子的名头,可说白了他干的却是江浙总督的活。

就这么点地方,快马最多也就两日便能从北跑到南,更何况内阁初立,朝廷诸事的传递还停留在先前那般混乱状态。

如此一想,其实说白了太子殿下在何地,何地便是这江浙的真正中枢。

“无妨,左梦庚和吴志葵那里还是得去一下的。”

闻得朱慈烺之言,纪清源大抵也知道劝肯定是劝不动的,所以稍加犹豫之后他也便躬身称是准备离开兵部大堂。

只是这几日终还是万事繁杂,朱慈烺心中亦是各种思绪不断涌动,待纪清源才走两步便又听到太子殿下的声音从后面传来。

“这趟调二三百宿卫即可,向仁生就留在应天抓紧整编部队。”

“殿下,不可啊!”

眼见这纪清源有逐渐往徐老夫子方向发展的趋势,朱慈烺虽有些无奈但也只能耐心解释。

“二三百宿卫便是千余降军也能战得,更何况到了芜湖还有袁督所部接应,你还怕会出什么事吗?”

“殿下!大明安危负于您一身万不可贸然行事啊!”

在朱慈烺看来带走过多的宿卫必然会影响其整编扩充的进度,若真丁魁楚那里有变,而宿卫还未恢复战力便得多少延误些时间。

可在纪清源的担心也非没有道理,芜湖之战后确有不少散兵游勇在荒郊野外游荡,若真遇到大股的,三两百宿卫便是战力再强却也不见得能护持朱慈烺安全。

这般看来,两人算是各有道理,可面对这等忠心且耍了无赖的臣子,朱慈烺也真真没什么办法。

最终他将护卫兵卒提高到了五百,这才好说歹说将摆出一副死谏架势的纪清源唤了起来,而他终也趁着这个空子思量南下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