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崇祯太子 > 第二百一十七章 诸般心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师,可否将出海买粮的事再细说些?”

在整场会议之中,钱谦益虽可称得上全神贯注,但由于各种因素,他却对购粮之事未曾上心。

当然,就算他注意了,大抵也只是觉得太子殿下的想法会落空,自出生之日便未曾操持过俗物的钱谦益绝对不会由此再多想半点。

所以当那年长弟子问及之时,他的面上就不太好看了。

此事虽是由太子殿下安顿给应天勋贵的,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商贾之事,现在他正在以今日之会教导诸人,可那年长弟子却只将心思放在腌臜事上,钱谦益又如何能忍得下去?

“老师莫怪,弟子族中早年间也曾有过几条海船,今日听闻此节,方才有些疑虑。”

眼见自家老师将要发作,那年长弟子便立刻开口解释,而钱谦益在听完之后虽还有些不虞,但终还是忍了下来,打算先听听他的说辞。

“老师,弟子族中海贸之事虽由诸位叔伯打理,但弟子却也知道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海路,现在殿下既然打算由朝廷出面再通海路,那这事便有七八成把握。”

说到这里,那年长弟子不由看了看自家老师的面色,待见其似未动怒便又接着说道:“现下国家局面稍稳,正是该我等为殿下分忧之时,若真那些勋贵不愿为国效力........,弟子便想请老师出面从殿下那里讨些份额,为天下百姓尽微薄之力。”

话音落下,钱谦益的年轻弟子们一时间便有些心潮澎湃。

为殿下分忧、为国效力、为天下百姓尽微薄之力。

这些话素来都是最能激起年轻人心潮的,但钱谦益又如何能被这等言辞所迷?

当他将“海贸之事”和早前发生在杭州的某些事联系到一起后,心中顿时便生出了四个字。

有利可图!

与此同时,他看向那年长弟子的目光也便逐渐柔和了起来。

“大善,不枉你在老夫身边跟了多年,对忠君体国这几个字总算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了。”

说到这里,钱谦益拉了个长音,眉宇之间的变化却明摆着钱老先生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转着。

“只是这差事乃是太子殿下安顿给勋贵的,我等虽有心为殿下分忧,可终还是不好表现得过于急切。”

听到这般说辞,那年长弟子显然有些意外,可还不等他再说什么,却听自家老师的话音再次传来。

“另外这些事情也不好露与旁人,仅我等师徒知晓即可,否则落到旁人口中却不知又会如何编排了。”

越说到后面,钱谦益表现得越是云淡风轻,与其所言真可谓相辅相成。

只是对那年长弟子而言,他虽能听懂自家老师的每一句话,可在心里却不由怀疑自己听话的能力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在遭受阉党的打压之后,应天系的实力已然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这种损失不光体现在官面人物的减少上,更体现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上。

譬如早年通过某些手段获得的产业,便会因当地官员的更换而生出变数。

譬如临到灌溉之时便有可能因失了依仗争不过别家。

林林总总算下来,应天一系在弘光朝可谓财力大损。

这般情形之下,依着那年长弟子所想,自家老师便该主动出击,趁着那帮子赚惯了轻松钱的货色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尽最大可能将这块肥肉夺过来。

只是..........

正当那年长弟子心思极动之时,他的师弟们也已开始将自己对有关此次会议的心得说出,而钱谦益却也面带微笑的一一指点,似乎那海贸之事在他心里竟占不到半点分量。

眼见这般情形,那年长弟子心中愈发焦急,可碍于现在的场面却也只能强行耐着性子。

半晌之后,钱谦益对各个弟子的心得做了点评,待到各人都似有所收获,他说了声“乏了”,弟子们也便只能各自散去。

他对于年长弟子心思自是洞若观火,但出于某种考量却到最后也未曾再就此事多说半句,似乎在其心中所想便真如口中所言一般。

钱谦益缺钱,非常缺。

当然,以他族中所分的例钱,过个优渥生活自然是无虞的,可若要在朝中施展,那一点点银钱便算不得什么了。

只是他心里同样清楚,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万不能操之过急将那些还在梦里的家伙惊醒。

不过这却不代表他只会被动等待,当弟子们陆续离去之后,方才回到府中的钱老先生便又让家仆家车架套了起来。

他想得清楚,赚惯了轻松钱的勋贵们大抵是不会对所谓海贸生出多少兴趣的。

这倒不是说那些人不知海贸是极能赚钱的买卖,但三洋海路几近断绝,又哪里是太子殿下说通便能通的?

再加上这帮人对太子殿下总还存着几分提防,哪怕这海路真能在殿下的操作下得以打通,但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素来以稳妥为重的勋贵们却也不见得会表现得多么配合。

不可否认,满应天那么多勋贵,必定有人会出于各种缘由而甘愿冒此风险。

但想要稳定江南便得需要海量的粮食,哪怕有一半勋贵愿意出钱也当会生出不少空缺。

只是............能赚钱的买卖谁会嫌自己占得份额太多?

若能设法再从勋贵们手中挤出一些那便是更好的了。

随着朱慈烺的到来,被鞑子封锁两月的压抑顿时一扫而空,应天城自然也就变得活跃了起来,但当江南之战取得胜利的消息传至大明各地时,各方督抚的反应却就有些值得玩味了。

“各位有何看法?”

当何腾蛟手下一众官员将新传来的邸报细细读完之后,屋中的气氛立时就变得诡异了起来。

这份邸报是自杭州发出的,里面详细记录了太子殿下从初次到达杭州之后的数场战役,并将其中战果一一列举了出来。

苏松一战,歼敌近万,迫降胡茂祯及其部属三万余人。

杭州城下,收拢清军溃兵近两万。

芜湖血战,击溃近四万清军,缴获无算。

按着常理来说,在看到这份邸报之后长沙诸臣哪怕不喜得失了方寸却也不该如现在这般。

可他们这里自有一番情势,所有人只都是愁眉苦脸,却无一人觉察到自己的不对。

早前左良玉率兵造反,曾邀同样为朱慈烺说过话的何腾蛟同行,只是这何腾蛟终还是觉得如此行径非臣子所为,便在将其拒绝之后聚集过去的手下僚属订立盟约誓言,并给他们分配马、船只、粮草,建立几支武装分别担任首领。

其后李自成在九宫山意外去世,他的将领刘体仁、郝摇旗等因为没了主帅,打算归附何腾蛟。

可他们率领四五万人突然间进入湘阴,与长沙相距只一百多里,城中上至何腾蛟,下至平民百姓都只当是闯贼来攻,却也是有些被吓得魂不附体。

后面的事情长且复杂,此处便不再细说。

总之在一番施为之后,何腾蛟不但顺利招安了刘体仁、郝摇旗,还把李过、高一功及其二十万人马纳到了麾下。

更出乎意料的是,郝摇旗等人见有了落脚之处,便招集他的党羽袁宗弟、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等来归顺,一下子增加了十多万士兵,军威大振。

到了这时,何腾蛟手下的人马已然有了近四十万,若看纸面实力甚至已远在朱慈烺的小朝廷之上。

只是天下哪有白给的馍馍?

有了这些闯军,阿济格自对进兵湖南有了疑虑,但以此同时,由于主客实力相差过于悬殊,何腾蛟所面对的局面也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起来。

索性那时的闯军因李自成的意外死亡而分崩离析,现阶段的诸将大抵也只是准备这辈子就安心当个明臣,却也未曾生出鹊巢鸠占之心。

这倒不是笔者妄自揣测。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些将领在归与大明之后便以明臣的身份在夔东坚持与清廷作战。

只是那时的满人已然坐稳天下,他们困守一隅不但兵器甲胄无法得到保障,便连兵卒也因无法补充而日益老迈。

最终,在坚持抗清近二十年后,刘体纯兵败自缢,郝永忠、袁宗弟被俘杀,身陷重围的李来亨眼见反清再无希望将金银财宝分与众将士,令部下分散突围逃命,自己携全家自焚,大明在大陆抗清最后一支队伍便以此种惨烈结局消失。

他们因朝廷的昏庸而以农民起义军的身份出现,终又因民族大义而以明军的身份消失,当真是可歌可泣。

但于现阶段而言,他们却成了何腾蛟和朝廷.........确切来说是和朱慈烺这个小朝廷之间跨不过的坎。

缘何?

需知朱慈烺的便宜老子乃是在闯军攻破北京之后自挂东南枝的,说是死在李自成之手亦未尝不可。

若按着原本的历史,弘光朝廷覆灭之后便是潞王监国,其后不管隆武还是永历,他们虽都是大明的皇帝但却都算是另起一支,与崇祯却也扯不上太多关系了。

再加上当时的局面已然不支持朝廷上下对地方督抚说三道四,何腾蛟收拢闯贼残军的举动虽也有些道德上的瑕疵,但终还是不会造成太大麻烦。

可现在呢?

先皇嫡长子!

就凭这几个字,何腾蛟便得细细思量自己收拢闯贼残军的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只是............

“督师,您也不必过虑,太子殿下能在那般情形之下取得此等大胜定不是不通情理的,”说到这里堵胤锡又回忆了一番邸报上的数字,心中便更加确定太子殿下定然是明君种子:“莫不如下官明日便动身北上,向太子殿下解释当时的局面。”

这堵胤锡乃是淮阴人,他虽于弘光年间被任为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但由于当时的具体环境却在训练士卒,讲解战术的事上更为勤劳。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一直领兵在荆州之地与清军作战,期间数次大战却因内里的诸般缘由而败多胜少,却也非战之罪。

堵胤锡因连年征战而积劳成疾,待到吐血已成常事之时他自觉时日无多便望阙再拜,并写了遗疏送给皇帝。

其上虽未言明,但对大明旧官和归附民军之间的矛盾却也有所映射。

不过对现在的他而言,民军与旧官之间还处在蜜月期,他真正有些头疼的还是该如何说通太子殿下。

他能想到的,何腾蛟大致也能想到。

开玩笑。

早前那般局面,不但朝中各臣都觉需无法阻挡鞑子,便连他们这等封疆大吏也都认为江南必不可守,朝廷最好的结果便是依仗江西之地势尝试抵挡。

可在那般情形之下,那被关在兵部大牢的“假太子”竟生生凭着江南那些卫所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大胜。

能做到这般程度,恐怕历便大明各朝皇帝也无有几人,这等人物又如何会是昏庸的?

只是..................

他不昏庸便会安然接受这支闯贼残军吗?

哪怕他真不顾身上那“假太子”之名因收拢弑父凶手而发酵,可这些归附而来的将领会因太子殿下一时放过便安心为大明作战吗?

是的。

在何腾蛟看来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若太子殿下真收了这支残军,那么不光朝中心怀不轨之人会以此来大作文章,便连鞑子那边也很有可能会据此而使出各种手段。

这般情形之下,换将他和太子殿下易地而处,那么他是绝对不会在危机暂且解除的时候,冒着这般能够动摇根基的风险去收拢这些残军的。

而与此同理,当闯贼残军知道大明朝廷的主事之人是那个被自己逼得上吊的皇帝的儿子时,他们又会作何感想?

他们会不会觉得这只是太子殿下的缓兵之计,待到局势真正稳定下来才会来一番彻彻底底的秋后算账?

再加上现在何腾蛟实际上已然处在劣势之中,若他真在收到崇祯皇帝亲立太子担任监国之职后就表态支持,谁晓得这湖南会变成何等模样?

如此情形,他除了装傻充愣之外又能如何?

哎~~~,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