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金国的那些炼钢厂,说白了就是最低等级的冶炼厂,实际上一开始周勃没有太多关注,无非就是为了节约成本而已。
可现在不同了,因为周勃打算用资本使得大金国的国力进一步衰败,所以在这方面就不可能不投入。
第一步是增资扩股,可一开始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完备的企业,更别说股份什么的了,唯一有的就是大家分红比例。
那么很简单,就按照分红比例确定现在大家的股份,然后根据需要的资金再开始投入,只不过这些都过于肤浅,也不是周勃想要达到的目的。
想了想,实在没办法,只有劳驾负责外交的内阁大臣许密再度出使金国,除此之外鲁源也派了人跟随一起去。
因为许密做外交那是没话可说,但是谈到生意和经济方面,可就不是他的专长了。
跟随许密出使的是个年轻人,也才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名叫钱通达,光看这个名字就知道绝对和钱跑不了关系。
实际上这个年轻人进入官府工作时间并不长,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乡进入了免费教育的学堂。
不过相对来说他年纪有些大,学习方面很一般,可是这孩子对于数字和金钱有着无与伦比的敏感性,或许是曾经穷怕了吧,后来经过吏员招考进入了体制内工作。
一开始担任县里户曹的小吏,负责清算账目,因为表现不错,计算的快而且从无差错,因此被推举去培训了半年时间。
回来后提了一级,担任县里户曹的副掌事,一次偶然机会,鲁源下乡去检查工作,在接触中发现了钱通达的才能。
于是不拘一格直接将他提拔到了自己麾下,所做的工作还是清算一类的,相当于是审核,可是两年多下来,这孩子办事能力不断的提升。
工作方面没错之外,还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知识,尤其是对于经商可谓是十分在行,因此这次和大金国的谈判,才会选派他也加入使团。
临行前,周勃亲自接见了钱通达并且面授机宜,这也是对于这位年轻人的信任和培养。
于是大汉国的使团一进入大金国境内便开始放出风声,就是大汉和大金准备加深合作,以后不光光是炼制粗胚生铁,还要进一步深加工。
这样一来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要知道别看是开在大金国的企业,可是工人待遇可并不差。
很多大金国人都以能进入大汉开设的企业工作为骄傲,因为每天管饭不说,伙食还相当好,工资那也是远比种田要高很多。
只可惜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而今大汉要加大力度投资,扩大生产,必然需要招揽更多的工人,于是那些没事干的大金国百姓们越发的有了期盼。
接着而来的消息就是,这次扩大生产是采用一种叫做‘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很多人压根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然而没过多久解释就出来了,按照现在的规模扩大生产,那就必须加大投入,如果你有兴趣就可以购买炼铁厂的股份。
价格稍稍有些贵,一百贯钱为一股,最低至少一次性购买十股,这些对于大金国的有钱压根不算什么,可对于老百姓那都是望尘莫及。
实际上定价这么高,那都是周勃事先计划好的,因为他可不愿意去收割大金国百姓的韭菜,要割也是割那些有钱人。
然而这也仅仅是计划的一部分,出售的股份总额为十万股,占比炼铁厂的总股本约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新进来的股本十万股,总金额在一千万贯,然而却只占百分之二十,等同于这个企业的总股本价值约等于五千万贯。
可实际上大汉这边投资的总金额也不过三百万贯不到,而大汉占股百分之四十,增资扩股之后被压缩到了百分之三十二。
可这百分之三十二就等同于价值一千六百万贯,扣除之前投入的,不计算后期产生的盈利分红,三百万贯直接变成了一千六百万贯价值。
这是何等的财富啊!
明眼人立马就能够看出其中的奥妙,但是谁也不会说破,为啥?因为这都代表着自己的财富,说破了还赚个屁的钱啊!
另一方面,大汉位于大金国境内投资的几家冶炼厂确实赚钱,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利润就达到了近一百万贯。
假如今后再扩大规模,可想而知盈利将进一步提高,这等于就是一座金矿,可以持续的为你提供绵绵不绝的财富,谁会轻易的放弃呢。
而且有了扩大股本的机会,那些有钱人,或者是之前参与到其中的大金国勋贵世家绝对不可能放弃这种机会。
不就是钱嘛,大家有的是,大不了借贷也要分上一些股份,将来吃红利就可将贷款归还上。
于是十万股的股份压根就不够分的,这其中就要看许密和钱通达两人的左右逢源了,给谁多买一些,给谁少买一些,那都是他们一句话的事情。
也就在这个档口,在大金国的都城上京,一个不算很繁华的街面上出现了一家小小的中介所。
这家中介所什么业务也不做,唯独经营的是冶铁厂的股份转让事宜。
一开始这家名为‘大金股份交易所’的小中介压根没人问津,可是随着冶炼厂的增资扩股事宜得到了大金朝廷批准之后,这家不起眼的中介所一下子就开始火爆起来,几乎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往来者络绎不绝。
中介所前厅内挂着一块黑色的木板,上面由粉笔写着股份的数量和成交的价格,时不时的就会有变动,而一切交易都在隔壁几个小包间内进行。
虽然看起来有些原始,可效果确实在好,仅仅三天不到的时间,原本一百贯一股的冶炼厂股份就被炒到了一百六十五贯左右。
观望的人还不少,虽然实际成交的人数并不多,可是这也并没有妨碍大家的热情。
交易所的后堂,钱通达亲自坐镇,时刻关注着前面的一举一动,每一笔交易他都会亲自过问,保证没有问题之后双方才会签字画押过户。
中介费可不低,百分之三的手续费,看起来好像每股收三贯钱并不多,可是每次交易最低都是十股以上的买卖。
更有甚者一起交易一千股,那可是十万贯的大买卖。
随着交易的愈演愈烈,这家交易所每日的成交额逐日递增,还有很多人看到了机遇,压根就没打算购买冶炼厂的股权作为投资。
偏巧觉得短期内倒买倒卖这些股份可以从中获取一定价值不菲的中间差价,于是大金国第一批的炒股客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