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一日!”
即便是被荀彧说到短处,戏志才依旧脸不红心不跳,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承认。
可是,荀彧听岔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相信戏志才的脸皮厚到了这种程度,语气有些冰冷道:“哼,官员不得狎妓,你每一日都去,还说的如此理直气壮,志才,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说到最后,荀彧竟然有些心疼,心疼好好的戏志才,被郭嘉带坏了。
旁边的郭嘉,一看荀彧想打感情牌,立马打断道:“文若若是不信,可以去幽州询问,我和志才是不是没一日在青楼。”
答案,当然不是。
荀彧虽然听错了戏志才的话,误解了他的意思,但是错误的答案更接近真相。
郭嘉之所以让荀彧亲自前往幽州询问调查,就是个借口,等他到了幽州。
他们就随便找个理由,离开雒阳,到别的地方,去江东,会一会江南女子,或者去西凉,见一见西域风情。
总之,天下大定,国内无战事,他们去哪儿,都比待在雒阳处理政务要轻松自在的多。
至于,陛下不放人,不让他们离开,那就再想别的法子,忽悠荀彧。
当然了,荀彧老谋深算,绝不是能够被轻易激将的年轻后辈。
想让他去幽州调查,很难,但,郭嘉和戏志才还是有些期待的。
荀攸从下场唱戏的,变成了一旁看戏的,看着看着又变成了和事的了。
他拉住正准备开口的荀彧,俯耳轻语道:“叔父,当局者迷!”
对上荀彧疑惑的眼神,终于轮到荀彧当局者迷,荀攸旁观者清了。
“同音而已!”荀攸拉起荀彧的手掌,用手指在他的掌心写下‘没’字,重声道:“没有一日,在青楼。”
“公达,你怎么能叛变,我们不是一起声讨荀文若的吗?”看着二人交头接耳的模样,郭嘉急切道。
荀攸不知说了些什么,安抚住荀彧,又拉起郭嘉和戏志才,将他们三人的手叠在一起,苦笑道:“争着争着,我反倒成了你们中间的和事佬了。”
荀彧把眼睛挪到别处,不去看郭嘉戏志才二人,方才那一幕实在是太尴尬了。
要说没脸见人,倒还不至于,但是,被郭嘉和戏志才拿住天天调侃说笑,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了。
果不其然,郭嘉和戏志才看向耷拉着脸的荀彧,嘴角露出一抹似有似无的笑容。
荀彧甚至能够想到,郭嘉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负手从他面前走过,口中念念有词:荀文若,这种小坑你也踩,嘉不屑与你为伍!
“陛下既然确定了募兵驰援西域之事,那么把这件事做好,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将贵霜和安息联袂来攻的消息传播出去,激起民愤,使更多的百姓自愿参军报国。”荀攸和荀彧的争执点,在于要不要顺着陛下的话说下去。
荀攸想要两者顾全,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策来,荀彧则是两权相害取其轻,既然两者不可兼得,就果断一些。
一些小的分歧,并不意味着两个人会反目成仇。
不光是他们,就连不受约束的郭嘉和戏志才,在听到荀攸的话时,也摆出了正色,认真对待此事。
“百姓要保农,将士要保国。
朝廷帮助百姓完成农忙,只要粮食丰收,百姓就能安居,民心就能稳定,将士们在前线,就能无后顾之忧。”荀彧脱口而出。
“话虽如此,战事还是要尽快有个结果,大军跨越万里之遥,奔赴西域作战,粮草辎重从中原输送,拖得越久,百姓的压力越大,大汉在西域失利的可能也就越大。
若是耗时久长,还没有取得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我等臣子,上对不起天子,下对不起黎民,干脆递交辞呈,自去刑部大牢领罪去吧!”
郭嘉平时浪子,大事上从不糊涂,坚定地说道。
其他三人,也都注意到郭嘉提到的一句话,振奋人心的胜利。
他们没有一个人开口纠正,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郭嘉的口误,而是说的实话。
大汉不同往日,粮草方面有高产粮食,短时间内不会爆发粮食危机,军械方面火铳和震天雷,都是跨越这个时代的产物。
尽管还没有装备全军,但是各地的主力军团,都装备的有,不说多,至少够用。
先是并州军驰援,再是由装备了火铳的禁军,在马家父子的率领也驰援去了西域。
现在,黄忠募兵,作为第三批驰援军队,不可能不装备火器。
刘晔、黄承彦、黄月英领头的大汉科研团队,一直在改变,和研发新的军械。
就拿重甲来说,强度增加,重量下降,很快便能大规模推广至所有重骑兵。
节省成本的同时,不耽误重骑兵的战斗力,甚至还在某些方面有所加强。
“是啊!”
“守住西域,和歼灭来犯之敌,是不一样的效果。”
“倘若仅仅是击退敌军,守住西域,恐怕到时候,难以向百姓交待。”戏志才附和道。
掌兵者,不可心软。
郭嘉和戏志才皆是兵法大成者,绝非心慈手软之辈。
若是以前在幽州的时候,他们不会操心这些事情,刺史是卢植,是刘备,民生问题,百姓疾苦,是刺史该关心的事情。
他们只需要出谋划策,将幽州对敌战争的利益最大化,战果最大化。
然而,此刻不行了。
他们已经到了军政处一段时间,那堆积如山的奏本,让他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到了百姓生活。
再者,以他们的智慧,绝对能够看得出来,奏本之上,假话居多,美化居多,真实的百姓生活,比之美化后的,要相差许多。
听完戏志才的话,荀攸微微点头,赞同他的说法,补充道:“战事一起,苦的就是百姓。
如果百姓的苦,能够换来巨大的战果,歼灭敌军,或者反攻倒算,那么他们就会欣喜鼓舞,认为自己吃的苦值了。
倘若只是守住西域,放跑了入侵者,没有反攻清算,即便百姓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会觉得兴奋。
但时间一久,等他们反应过来,就会发现不值得,就会想要讨回一个公道,甚至为了心中的公道,而选择以个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积攒起来的怨恨,若是无处宣泄,就会伤到自身。”
“黄汉升带兵出征,还有一月之期,一月之内,我们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要一战定西域,彻底解决西域问题!”
开玩笑时,荀彧是被人质问的‘坏人’,谈及大事的时候,他就是最德高望重的首辅大臣。
就算是一向没有正形的郭嘉,也神色郑重,没有丝毫懈怠。
话音落下,郭嘉、戏志才和荀攸同时点头回应:“愿为大汉献策,尽己身绵薄之力!”
四人结伴进入军政处,商讨西域作战计划。
……
就在四位军政大臣,为了找到一个彻底解决西域问题的作战方案,而没日没夜,不眠不休的时候。
天子的诏书,也传遍了天下。
原本,刘辩只是让荀攸将他的手书,复刻下来张贴出去。
四人一番合计之后,决定扩大宣传。
既然打算调动民众情绪,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征兵,前往西域作战,那么就把西域面临的危机,以及西域之战的影响,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每一个大汉百姓都意识到,西域之战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此战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如此一来,兵源和士气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荀攸主管的兵部,将天子的手书,以及西域的战事,加以文字渲染,夸大贵霜和安息联军的强势,描绘大汉将士在西域的坚守待援,以邸报的形式分发至各地驻军。
荀彧主管的吏部,则是在兵部邸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更符合普通百姓理解后,下发至全国各地官府,张贴出去,由当地官员每日宣读,向百姓传达西域的消息。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帝国上下一条心,在筹备军粮的时候,受到阻力会极大的减少。
同时,能够剔除一部分胆小怕事,想要到军中混日子,吃军饷,镀金边的人,能够加入到援兵序列的,都是了解到西域艰苦,和战事艰难后,依旧选择出征的勇武之士。
依此征集到的士兵,一定是最精锐的士卒,他们有着统一的目标,和不屈敢战的意志。
民间新入伍的士兵,还能够在老兵的帮助下,快速形成战斗力。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支援军,将成为大汉战斗意志最为坚强的军队,直接站立在大汉各军团的第一梯队。
问题是一连串的,解决了军队和粮草问题,作战计划的制定,还是要全力以赴。
熬了几个日夜,对着西域地图,一个个顶着双发黑发肿的眼圈,荀彧面前摆着三份作战计划,分别来自荀攸、郭嘉、戏志才,三分作战计划的内容基本相同。
写着的是他们四个人议定的作战计划,之所以写下三份,是因为要送往三个地方。
荀彧揣起三份作战计划,站起来,正了正衣冠,用力睁大眼睛,提起一些精神,道:“这段时间,就在军政处休息吧,不要去任何地方,直到战事结束,或者是陛下传唤。”
“荀文若,别忘了答应我的事,战事结束,借给我一千金。”郭嘉挺直脊背,伸出双手,十指相扣,举过头顶,僵硬的身体,发出咯咯的声响。
戏志才摊平桌面上的文书,趴下试了试,觉得合适后,闭上眼睛,提醒道:“还有我的!”
而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荀攸,已经趴在一堆杂乱的文书中沉沉睡去。
荀彧没有回应二人,出了军政处,叫来在不远处值守的小黄门:“常侍,带我去见陛下。”
军政处设置在皇宫外廷,以荀彧的级别,他想要进宫见天子,只需要提前让宦官通报一声,如果天子有空,他就可以见到,如果没空,那么等一会儿也能见到。
之所以,叫上小黄门陪自己同去,是因为他同样困得几乎睁不开眼睛,但是,军国大事不可耽误,担心自己一个人行走,昏昏沉沉地耽误了事,这才叫上人同行。
一路上,荀彧不停开口,向小黄门打听这几天宫外发生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精神。
到了崇德殿,小黄门停下脚步,弯身行礼道:“荀首辅,奴婢去通知陛下,您在这里稍等片刻!”
小黄门有些激动地敲开崇德殿的门,在皇宫里,小黄门多如牛毛,不是每一个都有机会见到天子,更别说和天子近距离说话。
所以,他既激动又紧张地钻进,离了一条缝的崇德殿。
门后,赵让拦下小黄门,问道:“你是哪个宫里的?到这里什么事?若是惊扰了陛下,可知是什么罪名吗?”
后宫很大,但是显贵就那么几个,眼前的小黄门既不是太后那边的人,也不是唐贵妃,和几位受宠妃子宫里的人。
是一个赵让没有任何印象的生面孔。
盘查询问,既是赵让的职责,他自然不敢轻易放人过去。
“见过中常侍!”
“奴婢是外廷负责杂活的,军政处的荀首辅让奴婢带他来见陛下,奴婢不敢不来,还请中常侍通报陛下,荀首辅有要事请见,现在门外等候!”
小黄门没有顶撞赵让,干脆利落地跪到地上,用几乎哭出来的声音,委屈巴巴地搬出荀彧做护身符。
这点儿小心机,赵让在宫内摸打滚爬多年,一眼就能看出来。
看着眼前这个小黄门,倒是生出了一丝赏识。
会借势,就说明这是个聪明人。
赵让再次拉开殿门,道:“起来吧,内卫缺个跑腿儿的,从今往后,你就到内卫做事吧!”
小黄门情绪激动,却也不敢大声言谢,只能压低声音,激动到发抖:“多谢中常侍提携,奴婢一定尽心做事,不负中常侍栽培!”
同时,他在心里,暗暗感激荀彧。
要不是荀彧找到他,他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也不可能和赵让说上话,更别说从做杂活儿的底层太监,成为了内卫的人。
“是不负陛下才对!”赵让回头纠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