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的担心,不无道理。
大汉打仗这么多年,就算是士兵没有产生厌战之心,百姓也会苦不堪言。
要不是系统给出的高产玉米、稻米、小麦、土豆和地瓜等作物,再加上内乱刚刚平定,大汉到处都是无主的土地,此时的大汉百姓,既有土地,又有产出,确保了家家户户不再忍饥挨饿,这才一直顶着压力生活。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最优良的品质便是吃苦耐劳,但凡能够活下去,有饭吃,有地种,有衣穿,他们就是最淳朴的人,追求简单,生活简单,一切都很简单。
一旦压力超过百姓的承受压力,他们的吃苦耐劳就会向另一个极端倾斜,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吃喝生存,而是为了所有和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揭竿而起,前赴后继,吃尽苦头到直至腐朽政权落败,新生政权更迭,大家伙继续过上安定的日子。
他们才会放下手中的刀,打造成耕地的犁,在黄土地里埋头苦干,挥洒汗水。
刘辩不希望大汉的百姓,再来一次黄巾之乱,既是为了汉统治,也是不忍看到百姓死伤无数。
但是,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罢兵言和,共同出兵西域,侵犯大汉领土,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荀卿言之有理,百姓生活要考虑,西域战事也要考虑。”
刘辩对荀攸的话表示认可,忽而,话锋一转,来到幽州军身上:“幽州将士先后攻灭乌桓、鲜卑、高句丽,战功赫赫,朕亲赐其百胜之军称号,刻碑撰文,立于幽州城下,使天下人共慕之,诸将士论功行赏,不可怠慢。
令并州将军黄忠,以贵霜安息联军,欲攻打大汉,寇犯西域为名,于全国各地募兵十万,一个月内驰援西域,无论是军中将士,还是官宦世家,又或者士农工商,三六九等,皆可凭自愿入伍,一月期到,不论募兵多少,即刻前往西域,不得拖延迟疑。”
“赵让,把这个拿给荀尚书。”
刘辩把刚才边说边写的纸条,往前一推。
赵让心领神会,小心谨慎地上前拿起来,当着刘辩的面,折叠一下,向他表示自己没有偷看。
然后,才来到荀攸旁边,把纸条递给他:“尚书大人,陛下御笔。”
荀攸有些不解,这么近的距离,他耳聪目明,只要陛下开口,他一定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信息,用得上写下来吗?
心中猜测是重要的事情,不方便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荀攸又将纸条折了一下,就要放进袖子里,等回到府上,私底下看。
忽然,听到刘辩的声音响起:“荀卿,将朕给你的那句话,传抄百遍,发放至雒阳各处。”
纸条进了袖口一半,还有一半留在外面,荀攸顿住了。
这是搞什么?
刘辩座在龙椅上,居高临下地看着荀攸,有些恶趣味地笑了。
荀攸动作僵住,迟疑了一两个呼吸的时间,重新把纸条从袖子里拿了出来。
此时,这张纸条成功地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以及在场所有官员的好奇。
荀攸就站在原地,将纸条打开,然后,他整个就好像是静止了一般,唯独那双瞳孔在逐渐放大,彰显着他内心的震惊。
不一会儿,他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强行冷静道:“陛下,是要与贵霜和安息,不死不休吗?”
方才,听到刘辩下令黄忠招兵,凭借自愿参军入伍,荀攸提着的心,稍微松了松。
在他看来,百姓的乡土之情还是很重的,远赴西域作战,让他们自愿选择愿意去的人不会太多,就算是本人想去,家中长辈也不会同意。
而当他看到纸条上的话时,荀攸才知道,自己想的是多么美好,而现实是多么的残酷。
刘辩摇摇头,回道:“不是朕要与安息、贵霜不死不休,而是他们要与大汉,与朕,还有大汉百姓不死不休!”
说到最后,他的声音越来越冰冷。
仿佛此刻不是在朝堂议事,而是在战场对敌。
不光是正面迎接刘辩怒火的荀攸,就连旁观的百官,都感觉到了一股可怕的威压。
时隔太久,没有见过陛下出手,他们几乎都忘记了,这位年轻的天子,有着强大如吕布的实力。
最后,还是荀彧站了出来,替荀攸解围,道:“公达,陛下写了什么,说于诸位同僚听听。”
荀攸没有拒绝,按照刘辩的意思,纸条上的内容是要传抄百份,分发出去的,到时候所有人都会知道。
而且,要想让整个雒阳都知道,百份不够,还需要更多。
现在,于朝堂上告诉百官,还能让他们帮忙传得更快更广一些。
不赞成刘辩继续打下去,和认真执行刘辩的命令,并不冲突,荀攸背负双手,挺了挺身躯,中气十足道:“十万青年十万兵,一寸山河一寸血!”
“什么?!!”
“此句一出,竟震耳发聩,让人热血沸腾。”
“是啊,老夫一把年纪,听了此句,都恨不得前往军中,征讨贵霜贼寇。”
官员间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倒是没有人把那些老家伙们的话当真,真正热血沸腾,想要前往战场为国效力的,反而站在不起眼的地方,心里起草着辞呈,准备回家后就递交辞呈,而后找到募兵处,投笔从戎,报效家国。
百官的议论还在继续,荀彧听得心中发笑,一群只会玩嘴皮子的人,真让他们去了战场,跑得指定比谁都快。
“陛下,公达也是担忧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其实,他曾与臣私下说过,贵霜和安息犯境,他恨不得亲临前线,冒敌箭矢,击退敌军,换大军还朝,西域安定。”
听着荀彧在耳边喋喋不休,荀攸看向他的眼睛,比看到刘辩那张纸条时,瞪得还要大。
他慢慢挪动脚步,不动声色地拉近和荀彧之间的距离,低声道:“我什么时候说过我要亲冒敌矢了?你坑郭嘉坑顺手了,连一家人也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