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卑儿正德二十八年三月,抵达了广州。
沿途海洋列岛上的不同风情,已经让他感到了麻木。
而当他站在广州府的城市之外,呆滞的看着人口只有一百万左右的广州府,心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大明……何其大,人何其多!马很一堆,尤其是遍地都是黄色的马。
随处可见驽马行动,一些缓坡上,还有马场。
光是广州府的马场,就占据了全广州驽马生产的五成。
这里有水西马和印度运送来的热带马匹育种中心,被称为南海铜马,也不知道是不是马场驯化专员的恶趣味,将一群水西送来的黄骠马作为父本进行繁衍。
这几年下来,这批黄骠的子孙后代遍地都是,也导致了一水的黄灿灿驽马。
如今这匹水西黄骠的子孙毛色遗传稳定,快速挤占了广州乃至南海各地的驽马配种市场,谱系蔓延开来之后,以至于巴卑儿看得一脸震撼。
这群黄骠马,似乎很不错。
“这事南海铜马,不过只是驽马品种。比不得鲜卑重型挽马,一吨体重的挽马,你见过吗?”
方献夫反问一句,他倒是见过,不过是在承德。
顺化王的马场里,有全世界各地的宝马。
鲜卑宣慰司的重型挽马只是一个很小的分支。
当然,现在朱厚照为了遏制无序的繁衍配种,特地进行了品种认定,然后对一些牧区禁止随便引进外来马匹繁衍,只能待在一些地方进行驯化,处理也不能是随便野化放归。
要说天下想的最前头的,肯定是皇帝。
看完了南海铜马,巴卑儿的手下都说:“这些马放在天竺,绝对没问题,我就没见过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能快速行动的战马。”
“我也是。”
几个人说着,又听到了大象的嚎叫,紧接着一群大象载着人路过,从码头离开。
“这是……你们也有象兵?”
巴卑儿看到了大象,微微皱眉问。
“上面有写,这些大象是去上海州动物园的,一些家庭驯化过的家象,开始没有了工作岗位,所以朝廷将它们安放在动物园内。就跟猿猴猩猩之类的生物。”
方献夫看着大象上脖子挂着的牌子解释道:“总之别去招惹大象,激怒了它们,可是会踩死人的。”
“大人,问过了,沿海的船票都卖完了只有从漓江北上长沙的船票,长沙那边可以转船。”
方献夫的手下来解释。
“怎么回事?怎么会没船票?”方献夫一愣,不可思议。
这个手下也无奈的说:“大人,开春吹的风是北上的风,大家早就出发了,木帆船都没票了,朝廷的运力紧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很不凑巧,广州这边的蒸汽船,得优先安排藩王部众离开,攘次洲令已经下达数月,所以船都调出去了。
就连广州官府送信北上,只要不是急件,都会从珠江口北上漓江,再入湘江进入长江转道镇江然后北上一直抵达济宁换乘马车,抵达德州之后乘坐铁路北上。
剩下的船,都是留下来应对突发状况的,所以一条都调不动。”
“……”
方献夫皱眉片刻:“罢了,买票,赶紧的,别等到内河航运都没票了。”
“诶,这就去。”这个吏员转出去,然后去每每吃了一顿云吞,才慢悠悠回来。
票他早就买好了,只不过他不是大使,没有权责替他们做决定。
说到底,巴卑儿好歹也是一个朝贡国君主,要是人死在了水土不服的半道上,那真上边可就要开始推卸责任了。
选择走内河,路上消耗时间比海运要多半个月,这里头有任何问题,他可担待不起。
所以,买回来之后,他们就出发了。
毕竟人多,所以包船,直接道灵渠。
从珠江逆流而上,巴卑儿皱眉看着大明内陆的景色,怎么说呢?
到处都是在建设,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清理之后打造出来的河塘、水库,珠江沿岸的水流,被尽可能多的引到更深的山谷之间。
有些还会开始搞自来水,当然不是自来水厂的自来水,而是造一座水塔,从山上泉眼前造一个沉淀池,然后接天地山泉水来使用。
通过水泥的水塔的营建,能解决附近五六户的用水问题,水管可以用钢铁,也可以用竹管,只是将原来的水塔变成了水泥质地。
此外,根据朱厚照召集公布,结合京城建设之后,设计出来的《大明民间基建范式模板(草稿)》一书之中,明确梳理了,适合民间百姓居住的,具有采光、通风、防大雨、防涝于一体的万能钢结构玻璃天井。
其实就是将楼梯单独集成在一个角落,然后专门设计一个天井,用来种树和采光,然后天井最顶上用两三层钢榫卯锁紧,撑住最上面的玻璃。
玻璃并不是钢化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傻乎乎的上去砸自家的玻璃。
这玩意儿类似于琉璃瓦的采光,但比琉璃瓦安全。
就这几年,琉璃瓦烧庙的事情屡屡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层层叠叠的瓦片在太阳底下有些不是散光而是聚光,这么一聚,梁木再怎么进行防火处理,也很容易被点燃。
总之,这么做肯定是会浪费是建筑空间,但对于农村来说,这不算什么。
尤其是南方,几乎家家户户两三层小楼,祖孙三代住满还有富裕。
而且他们还会延续东西厢房的传统,只是东厢成了粮仓和放农具的地方,西厢成了餐厅和厨房。
方献夫来了广西,想了一下,决定去顺道拜访一个老友。
他来到了老友的家乡,直接被震惊了。
牌坊、门楣、宗祠、公园、晒谷场、甚至连外乡人用的厕所都有。
此外,还有供销社、便利店、百货商店、饭店、酒店、一应俱全。
“这……这……”方献夫都惊呆了,拉着一个路人问清楚老友的家,赶紧过去,结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六进大院,还是老传统建造风格,但有坞堡墙体,不知道还以为这位是地主老财。
进去找人,发现老友带着人去南洋了,人不在家。
在家主持的是他的小儿子,还在读书。
“方世叔。”这个孩子见面行礼,恭恭敬敬,然后颇为好奇的看着巴卑儿他们在窃窃私语:“这些是……外邦之君?”
“是,如今海运紧张,所以只能走水路北上,路过此地,想起黄兄籍贯在此,便心生叨扰之意,恶客临门,勿怪勿怪。”
“哪里的话!世叔归位礼部大员,能来寒舍,蓬荜生辉。”孩子说话倒是伶俐,“只是不巧,家父携兄长们带着家族宗亲,在南洋跑业务。”
“哦? 这么说来,这个小镇,是你们集资建的?”
“是也不是。这算是公私合营的资产,一半归朝廷和陛下,剩下一半才是我们各家的。至于现在看到的造景,都是这两年弄出来的,附近几百户山里人,都迁到了这里。山林里已经改成甘蔗田和果木,附近平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我们基本自给自足。”
黄家小子稍微解释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