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百官:暴君朱厚照 > 第223章 传统和乡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您这般志得意满,或许会有反效果。”

在从芙蓉园出来之后,王守仁看着朱厚照哼着小曲儿离开,不由得提醒道。

“无所谓,朕会出手。”朱厚照捏了捏拳头,“他们这群文官,从来不会同仇敌忾,但倘若同仇敌忾,必然会重新聚拢出那群人,潜藏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家伙们。”

“臣不明白。”

“就是一个假想敌。”朱厚照笑着对王守仁说,“如果朕下令灭儒为法,他们就会出现。”

“儒……弟子明白了。”王守仁恍然。

原来朱厚照指的“那群人”。

就是大明上下,所有对儒家思维认可的“天下人”。

他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有人动了最后的传统,他们就会出现,用你无法想象的能量掀翻你。

这就是朱厚照在警惕的存在,朱厚照做事,一直都是有迹可循,所以“那群人”才会觉得朱厚照一直在按照“儒”的方式处理问题,只是高明了点,但实际上朱厚照再挖的是“儒”的根基,或者说披着“儒”的农耕生产关系的根基。

王守仁恍然之后,皱眉起来:“难道陛下打算动那群人?”

“得动,因为我们得进行工业化,才能通过提升生产力,来解决问题。”

“工业化?”王守仁疑惑。

“一种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王守仁思考了一下,震恐的看着朱厚照背影。

“知道了也不要说。”朱厚照转身竖起一根手指,搭在嘴上,“老师来教你一堂社会实践课,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大明践行的是两千年的农耕体制,想要扭转这个思维很难,所以要进行温水煮青蛙。”

“这就是为什么朕要将江南摁死的原因。”

“江南是最有资格产生新思维萌芽的土地,但不符合皇权需求,所以,朕只能选择第二条路走。”

“第二条路?”

“嗯,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不过肯定能改变现在的模样。做就完了。”

朱厚照哈哈一笑,朝前走,然后上了已经坐着朱厚熜的马车出发。

王守仁沉默看着皇帝背影,下意识的追上去。

他有一肚子的疑惑。

不知道能不能有解答。

……

大明正德十六年,八月三十日,秋闱。

秀才们入院。

他们刚刚坐定,就看到了题目。

“致中和。”

“……”

所有考生看到这三个字,脑袋嗡嗡的。

朱厚照出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没头没尾,不上不下的!

光是切入“致、中和”,“致中、和”这两个点,就能写一堆的文章。

不仅是考生,就连主考官看得都一阵头疼。

虽然大明八股科举取士一百多年了,考题早就变得乱七八糟,但从未见过这么掐头去尾的题目。

致中和,这不就是《中庸》里面的内容吗?

前后文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只是朱厚照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选了这一点来让五省联考。

主考官只能看向边上的内阁五辅臣。

他们早早就来了,然后看着题目,思考了一阵。

杨廷和问梁储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破题如何?”

“不妥不妥,若是破题,还是‘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为佳。”

“若是陛下阅卷,应该是‘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作为破题。”毛纪皱眉看着,“或者‘君子素其位而行’,来强调……”

毛纪还未说完,就看到一个太监走进来说:“陛下旨,八股为仿古之言,不必拘泥于四书五经,朱熹之言,今科可畅所欲言,观效而用。”

“什么?!这……”

“如此一来,宽泛了啊!”杨廷和看向外边的国子监生,突然露出坏笑,“陛下果然懂我们的想法!”

“哈哈!速速去宣旨,这一次五省联考,看看效果如何!”蒋冕也是不嫌事大。

“是是……”主考官赶紧起身,好在还没开锣,大家都没写,都在酝酿题目。

然后宣布了此事之后,整个考场不少人更是感觉脑仁疼!

这……这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吧!

“陛下所好,仿古之言,辞藻不必华丽,但要言之有物。”

不少人都呢喃着,死死盯着题目。

心学子弟们纷纷露出狂喜之色,他们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理学子弟也有不少人思索解决办法。

至于死读书的那群人,可就惨了。

他们也是知道这是皇帝所出的题目,但皇帝偏生不早点告诉他们可以不用在四书五经内拼接,而是让他们自由发挥,事到临头才下旨,这是搞事啊!

于是,在接下来数日的秋闱结束,不少人已经气得发抖,哭成泪人。

今年结束,又是三年才有一次科举。

唉!三年又三年,岁月蹉跎,日子难过

……

直到考试结束,怨声哀哉。

“陛下太过肆意妄为了吧!”

协力批卷的南京兵部主事夏言皱眉。

他原本是北京兵部给事中,结果被朱厚照外放地方州府,前几月因为密折有功,直接调回南京担任主事,官阶是没有升,但京官出地方大三级的老传统,是被应用得淋漓尽致。

但他也没办法,又不想老是呆在地方,只能赶紧入朝。

结果没想到才入京,朱厚照搞出了江南五省联考,接着在秋闱开锣之前,弄出了题目,叫做“致中和”还允许读书人仿古写作。

这一下好了,平日里不怎么读杂书的人,都要面对一轮史无前例的毒打。

他们写的八股,比起其他人来说,要么是不够华丽,要么就是太过空洞。

就算有心写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们的积累不够,写着写着就偏离主旨,然后崩盘。

无法自圆其说,基本上就废了。

如今南直隶贡院之内,光是写崩的就超过一半,要知道这边可是有三千多名国子监生,这群国子监生都能崩盘一半,实在太过可怕。

听到夏言在这边抱怨,杨廷和头也不抬的说:“读书死记硬背,并无天赋,还是要适当补充一点百家流派,才能显得灵活,灵活的人学东西都会更快,这样取士才是正道。”

“这……”夏言听到是首辅亲自点他,只能应声:“石斋先生所言极是。”

但心中还是有不满。

尤其是这次存活下来的读书人中,六成心学、王学子弟,余者才是理学子弟。

心学开始压过理学,成为显学的节奏,要开始了!

“叔厚!叔厚!快看看这是何人的文风?哪派子弟?”

蒋冕兴奋的将手中的文章递给梁储。

梁储接过来看了一下,接着古怪起来:“有点意思!不过看文风,典型的王学子弟,估计是王守仁的再传?”

“也不一定吧。”围观的毛纪看着文章,“天节曰致,节用为生,盖国之社稷康定,无节制焉有勃兴……”

“有点意思啊!这似乎是《墨子》的内容。”杨廷和突然说。

“诶,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可以嘛!涉猎悠远。”

“嗯,中和那段讲什么?”杨廷和再问。

梁储看了一下说:“故中者言公平,和者曰公正……”

“不用说了,是陛下的徒孙。”杨廷和摇了摇头,“公平公正公开,是陛下经常念叨的词汇。太过新颖。”

众人了然点了点头。

随后梁储念完,啧啧说道:“这篇文章,认为治国当节用,是墨子的内容多矣。但却在契合今时近况,足见其人在融汇百家之言,甚至还有一部分陛下所思所想,很厉害了。这才多久的功夫,他们就有成为大儒的本钱。果然,年轻就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