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戏班子啊,他们可不是由陈琦特意邀请而来的。
实际上,早在半个月之前,那个身材圆滚滚好似一颗肉球一般的大胖子朱万,就已经从繁华热闹的京城派遣这支戏班子来到了地处偏远的赣州府。
而他们此行的目的呢,则是专门前来让陈琦检验一下他们这段时间以来排练演出的实际效果——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考试”啦!
时光回溯到今年年初的时候,经过长达三年多的施工建造,陈琦耗费大量心血精力在中元城东郊精心打造的那座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娱乐城终于宣告正式竣工并拟于明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了。
这座娱乐城可是倾注了陈琦无数的智慧和想象!
他不仅充分借鉴了前世那些极为火爆热门的旅游区先进成熟的管理运营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设置模式,同时还结合考虑到了中元帝国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整个东洲大陆与众不同的地域风情等诸多因素。
进而针对娱乐城内所能提供给游客们的各项服务项目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入微且体贴周到的规划安排。
并且,陈琦更是严正声明,要求大胖子朱万务必严格依照他所制定出来的详细周全的计划去逐一落实执行,如果稍有差池或者未能达标完成任务的话,那么等待朱万的将会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朱万自是不会悖逆陈琦的话的,严格按照陈琦的计划执行着娱乐城的各项事宜。
而戏曲,则是陈琦精心为娱乐城量身打造的一项别出心裁的全新娱乐项目。
陈琦在前世时便对京剧这门传统艺术非常喜欢,当身边的同学们纷纷狂热地追逐着各类娱乐明星,如痴如醉地研习那些五花八门的现代音乐的时候。
陈琦每日所关注、所痴迷以及潜心钻研的,无一不是与京剧息息相关的内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般漫长岁月的学习与浸润之中,陈琦对于京剧的喜爱之情非但未曾有丝毫衰减,哪怕连半分都不曾减少。
也正是源于这样一份热爱和长期坚持不懈地聆听与学习,陈琦对京剧的认知与理解已然远远超越了普通爱好者或者仅仅作为一名票友所应具备的程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穿越前的陈琦,在京剧方面的知识储备,已然堪称是半个资深专家了。
而在穿越之后,陈琦对京剧依旧是念念不忘,总想要去找几个了解京剧,同样对京剧情有独钟的人,聊一聊京剧相关的话题。
只不过,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想当初,陈琦在准备开始修建娱乐城的时候,就想过,一定要将京剧在这个世界复刻出来;不论为何,他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
而此次来南境的戏班子,正是陈琦计划在娱乐城推出戏曲表演的团队,而这个戏班子要表演的内容,正是陈琦最为情有独钟的京剧。
实际上,在当下这个时代,东洲大陆并非没有戏曲这一艺术门类。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在广袤无垠的东洲大陆之上,存在着诸多类似于戏曲这般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之世的戏曲与前世那些尚未经过系统规范整理的地方戏极为相近。
这些戏曲的表演模式可谓是随心随性、毫无章法,既缺少精确无误且朗朗上口的台词,又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表演技巧。
更为糟糕的是,就连演出所呈现的内容都杂乱无章、良莠不齐。
其中既有不堪入目的荤段子,亦不乏令人掩鼻作呕的恶俗情节,甚至还有一些根本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低俗内容,竟然都堂而皇之地搬上了舞台。
如此这般的戏曲作品,实在难以称得上具备丝毫艺术性,至于传承与发展之类,则更是无从谈起了。
不仅如此,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身处这个时代,朝廷并未采取强制手段来大力推行所谓的标准官话——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普通话。
你简直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缺乏统一规范的官话作为交流媒介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想要实现顺畅无阻的沟通,其难度究竟会有多大、有多不容易!
民间流传着一句广为熟知的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在尚未推广标准官话时,各地人们相互交流时所面临的困境。
陈琦便曾有过如此切身的体验。就在那区区方圆百里的范围之内,他竟然接连遭遇了三拨操持着截然不同方言的人群。
当他们试图展开对话的时候,每一方所说的话语对于另一方而言,都宛如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双方只能面面相觑,仿佛鸡与鸭在徒劳无功地交谈着,那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场景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陈琦在前世的时候,曾经听闻有人讲述自己在印度的旅游见闻。
那位旅行者所描绘的印度之旅,与他先前在东洲大陆的种种经历相比,已经不仅仅是“极为相似”那么简单了,可以说是毫无二致、如出一辙!
据那位旅行者所言,当他踏上印度这片土地开始旅行时,每走过两三个村庄,就得被迫更换一次导游。
这究竟是为何呢?
原来啊,下一个村庄里的老百姓所说的语言,跟前两个村庄的百姓讲的话,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
如此一来,这位旅行者别无他法,只能频繁地更换导游以保证行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据那位旅行者说,在印度这个国家,被公认为标准官方语言的竟然是——“英语”!
没错,就是曾经的殖民者,英国人使用的语言。
只不过,印度人说的英语,是极具印度‘特色’的英语;它可是带有浓厚印度“风味”的独特存在。
旅行者们甚至给这种别具一格的英语起了个有趣的名字:“inglish”,也就是“india english”的简化版!
想象一下吧,那充满异域风情又略带滑稽腔调的英语,或许会让初来乍到的人们感到既新奇又让人无所适从呢。
言归正传!
也正是因为东洲大陆的国家没有推行标准官话,所以各地的百姓们才会从出生起,从小学习的,平日里所使用的皆是各自家乡那独具特色的方言土语。
受此影响,这个时代的戏曲表演者们在登台献艺时,自然而然地便会运用本地方言土语来进行演绎。
而在戏曲表演时,用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方言土语来表演,无疑会给戏曲的传播带来了巨大障碍。
别说外地人对于来自其他地区的戏曲往往是既听不明白台词含义,又难以理解剧情走向了;就连几十里路之外的另外一个村庄的百姓,都听不懂那些戏曲演员到底是在说些什么。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想要使戏曲实现广泛传播并得以发扬光大,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陈琦所新编、新排以及新演的戏曲,完完全全是按照前世京剧的那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模式与精湛的表演技巧,一比一复刻出来的。
不仅如此,他还对演员们的舞台走位,语言表达及台词运用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甚至就连演员们的眼神,要怎么看,往哪看,都没有落下;他所制定的详尽到极致的规范,几乎是断绝了演员们任何自由发挥的余地。
陈琦这么做,并不是说他蛮横霸道,故意欺压那些戏曲演员。
无论是在前世还是今生,陈琦都一直坚定地信奉着这样一个真理:任何一门艺术若想蓬勃发展并广泛传播开来,首先必须要先传承好其传统的精髓。
只有当艺人真正掌握了这些传统技艺,并对它们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后,才能够去思考如何让演员们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风格,从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人特色且能不断衍生出新形式的艺术成果来。
那种带有鲜明个人特色且能不断衍生出新形式的艺术成果来的表演形式,就被称作‘流派’。
戏曲中的旦角领域便有着赫赫有名的四大艺术流派——梅派、尚派、程派以及荀派。
每一派都拥有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与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同样地,在生角方面也存在着四大流派,分别是高派、言派、余派和马派。
这些流派各具千秋,通过演员们精湛的演绎得以传承至今。
此外,净角亦有备受瞩目的四大流派,即金派、郝派、侯派和裘派等。
这些流派以其独具匠心的表演技巧和舞台呈现方式,成为了京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值得一提的是,前世的京剧流派最初崭露头角于清朝光绪年间。
而那位率先开创出具备独特个人风格之京剧流派的先驱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谭鑫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