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大明让网络技术人员在网上所有的论坛,网站和贴吧,以及社交媒体上收集一切关于621案的信息,然后汇成数据库进行分析整理。

之后再进行归类筛选,主要是挑选筛选出案件发生到现在整整20年,有哪些人哪些Ip持续在关注这起案件。这个持续关注,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每看到相关信息,就会进行浏览关注。其中关于案件有发表过留言或者个相关文章信息的,也都一一的进行分类汇集总结。

经过三天的努力筛查,动用了庞大的云计算网络系统,最后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竟然多达40万。

这40万人的Ip上网被锁定,然后再从这40万人的网上信息中筛选出年龄为38到80岁之间的男性。警方推在案发当时,凶手的年龄应当在 20~50岁之间,陈大明又把年龄段扩展为18岁到60岁之间,所以现在要调查的对象就是38~80岁之间的男性。

筛选完毕之后,还剩下13万人符合条件。这13万人是年龄在38~80岁之间,并且在621案件发生以后,到现在20年时间持续在网上关注这起案件的人。

“在网上通过浏览信息来锁定嫌疑人,这个方法有些过于冒险,如果嫌疑人这20年来没有上网查过相关内容,或者说没有用固定的身份或者Ip地址查看,不就会漏掉吗?”在最初李建飞以及局领导们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都提出过这种疑问。

陈大明分析说,“至少有50%的概率,嫌疑人会一直关注有关案件的信息的。因为这起案件在社会上,甚至在世界上都影响极大,一个犯下这种案件的人一是心理素质高,二是肯定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通常来讲,这种罪犯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都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这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所以他会经常在网上浏览相关案件的信息,看人们对案件的看法。也是在查看案件有没有新的进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估计至少有50%。”

“另外50%的概率就是,嫌疑人可能已经死亡或者是从来不上网观看这些信息,把这件事就此遗忘,这种概率也占50%。”

“我承认,我们现在是有很大的赌的成分在里面的,但是就像李队长所说的,这起案件这么多年来毫无进展,我们只能再试一试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方式。”

“但是案件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即便是最后真的找出了嫌疑人,又没有实际证据,如果嫌疑人自己不招供,那又如何将嫌疑人定罪呢?”

“这个就是以后的问题了,不是我们现在该考虑的。”

工作组在马不停蹄地昼夜忙碌着,这几天陈大明也整天守在警局没有回家。

现在的工作进入了难度比较大的阶段,需要从那13万人当中找出在20年前曾经去过案发城市的。这个工作量是极其巨大的,因为在20年前还没有大数据,没有监控,人员流动也很大。很多都没有记录信息,特别是临时经过的和,暂住的这些大多都无法查询的到。

陈大明告诉工作人员,那些经过的旅游的暂住的大多都可以忽略掉。主要调查方向是,在案发期间曾经在b城学习工作,长期生活过的人。

因为根据案件分析罪犯肯定有自己的独立住房,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才可能处理尸体,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是本地的居民,或者在b城长期工作生活的人。

最后在这13万的人中仅仅有267人在20年前,在b城工作或者生活学习过。

再一次缩小调查范围,工作组将这267人的资料分发给所属的各地安机关,调取了他们的详细档案。

这时候陈大明要求网络安全部门,重点锁定这267人的Ip和手机以及社交网络账号。并且通知当地的公安部门,派出警力专门负责24小时不间断跟踪调查这些人。

这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距离上一次在媒体上公布专案组的成立,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

然后陈大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现场,陈大明拿出几张当年未曾公开公布过的照片,对媒体说,

“当年在装着尸体的编织袋中发现了罪犯的生物组织,但是由于在当时生物组织样本已经被严重污染,无法进行dNA分析。”

“如今一种新的dNA检测方式已经问世,国内首次引进了该仪器,对于之前污染的生物样本进行了重新检测,成功的提取了罪犯的 dNA。”

“目前正在进行全国dNA数据库进行比对,相信用不了多久很快就能找到凶手了。即便是全国dNA数据库中没有凶手本人的生物样本,但是只要找到他的近亲直系亲属的生物样本,也一样能够找到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