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十四年,崇德六年三月,洪承畴带着大军出发前往锦州,但他依旧不打算直接与清军交战,于是选择先驻扎在了宁远。】

【当然,在到了宁远之后,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还是小规模地派兵与清军交战,以期能够试探出清军的作战水平、相关弱点等情报;而清军方面,面对明朝的十余万大军来袭,也没有贸然进攻,也在进行试探性进攻,并且从多方面探查情报。】

【就在双方互相试探,互相查找情报的时候,清朝内部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一举措基本符合皇太极的想法和计划;明朝内部就不一样了。】

【此时的兵部尚书,叫做陈新甲。陈新甲此人呢,同样是科举出身,不过不是进士,而是举人。崇祯十一年,受到了一个叫做杨嗣昌的人——是的,就是之前那个杨嗣昌——的推荐,成为了兵部右侍郎;等到崇祯十三年,成为了兵部尚书。】

【换言之,他成为兵部尚书的时间并不长。当然,明思宗时期,兵部尚书的生命都不是很长。】

【而杨嗣昌此人,在崇祯十四年正月,因为镇压内部农民起义不力——张献忠攻下了襄阳,杀掉了襄王朱翊铭。听闻这一噩耗之后,本就重病的杨嗣昌一命呜呼,不过,也有人说他是自杀身亡。】

【但不论如何,杨嗣昌死了,对于陈新甲的心理影响并不算小。毕竟,杨嗣昌作为一个难得的备受明思宗信重的大臣,在这时候也死了,足以影响其他大臣的内心;同时,鉴于兵部尚书这一职位在明思宗在位期间的高损耗率,陈新甲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路问题。】

【而不管是出于对自己日后遭遇的考虑,还是真的也想要消灭清朝,总之,陈新甲开始催促洪承畴尽快作战了。更不要说,明朝此时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卡在那里:粮草。】

【因此,陈新甲直接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同时也劝说明思宗同意自己的建议。】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缓缓运气,和祖皇陵被放火破坏比起来,几个亲王郡王之类的被杀,完全算不上什么了——那当然是他的子孙,但那也已经是不知道多少代之后的子孙了。

因此,他干脆略过了这一话题,转向了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的事情上:“所以,这个陈新甲为了自己的日后,便不顾大明的日后,要让洪承畴速战速决?”他又转了一下头,“然后,朱由检就又同意了这个陈新甲的建议?”

他忍了又忍,没有骂出之前就已经骂过的一句话,那就是:朱由检到底是在干什么!

他杀大臣,那是哗哗地杀——起码涉及到边事的大臣是这样;而面对实实在在需要他做决定的、事关大明生死存亡的事情,他又这么愿意听从大臣的谏言了?

不对,他明明是一直都很原因听从大臣的谏言,比如之前要杀一些将领的时候,朝中大臣也一直上疏表示此人罪恶滔天……

想到这里,朱元璋没有忍住:“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脑袋是怎么用的?”

我朱元璋虽然也是哗哗地杀大臣,也很愿意听从大臣的谏言,但是我知道什么时候究竟应当怎么去做啊。

【明思宗原本是决定按照洪承畴的说法,缓缓图之的;但是现在,他又被陈新甲说动了。】

【于是,他下令,让洪承畴尽快进军,以解锦州之围。】

【当然,在这之中,皇太极也出了一份力——倒不是直接在朝中放了间谍,而是不断地散播流言。在包围锦州的同时,皇太极一直没忘了这一曾经起到了不少作用的好方法,他不断地派人宣扬清军将要重演一次入围明朝京畿之地的事情,又说清军将要从海上绕过山海关、进攻明朝。】

【这些流言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作为对清军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情报系统的明朝内部,不乏有人听信了这些说法。】

【而在催促之下,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带着一种将领,在宁远誓师,并且接着就带着大军开拔。】

【这一次进军,明军可谓是做足了准备,不光是十三万士卒,以及骑兵所需的四万匹马,更是带上了数量非常庞大的火炮,大大小小数量加起来超过了三千五百,包括红衣大炮、佛郎机、大将军炮等等。】

【怎么说呢,这一数量,对清军而言,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畴的先头大军抵达了乳峰山,这是一座距离锦州城南面六里的山峰。】

【抵达这里后,洪承畴开始布置阵势,明军结成了车阵,用以应对清军的骑兵;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明军的火力优势。这样一来,在与清军交锋后,明军迅速获胜。】

【从七月底到八月初,双方几次交锋,都以清军落败告终。同时,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趁机率军突围,虽然没能完全突破清军的包围,但也突破了两条防线。】

【由此,清军转为了守势,甚至有些腹背受敌的味道;而明军看起来则有了最终大获全胜的意味。】

————

————

怎么说呢,其实看明史里面崇祯的这一节,有不少的“释某人于狱”,然后就任命为某一官职,并立刻上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