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太极便派人前往大凌河城探知消息。】

【天聪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往大凌河城方向的探子回来,证实了明军正在祖大寿、何可刚的带领下修筑大凌河城的消息。】

【皇太极于是决定发兵大凌河城,他在当天向蒙古诸部发令,让各个贝勒带着自己的兵马前来与后金军队会合。】

【他自己则是在七月二十七日亲自带着后金的贝勒和将领以及大军开拔,留下杜度、萨哈廉、豪格留守后金。】

【八月初一,蒙古诸部兵马抵达,与皇太极会合。】

【八月初二,皇太极下令,兵分两路,主力大军由皇太极亲自率领,经黑山、广宁从正面压向大凌河城;另一路共两万人,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领,从义州进发,屯住到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切断锦州与大凌河城的联系。】

【并且,约定在八月初六的时候,在大凌河城相会。】

【而两路军队的行进都非常顺畅,八月初六当天,都赶到了大凌河城,成功会合。】

【到了大凌河城附近后,皇太极再次进行了对大凌河城情报的获取行动,最终,后金抓住了一个当地汉人,经过讯问,得到了大凌河城近日的情况:大凌河城已经修了半个月,其中,城墙已经修筑完毕,垛墙修完了一半;而城中,有总兵祖大寿,以及八名副将,大约二十名参将游击,骑兵和步兵各七千人;此外,参与徭役的百姓、商贾等,加起来有一万余人。】

【这个消息对于皇太极来说,算是个好消息,于是后金军队没有耽搁,当晚就趁着夜色向大凌河城进军。】

汉朝,元狩年间。

刘彻看向卫青,卫青思考了片刻,道:“对于后金而言,此时不若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攻。”

以后金过往对明朝边疆防守重镇进行强攻的情况来看,即使最终成功了,自身也会有不小的损失,更不用说在近来的几次战役中,后金不仅损失大量兵力,还未能成功。

虽然此时大凌河城未能完全修筑完毕,但是如果有什么万一呢?还不如试一试围而不攻,大凌河城内粮草又没有储存多少。

——而,后金,皇太极这时候又不是耗不起。

一旦出现长时间的消耗,那么大凌河城内是更难以坚持的一方。

再者,后金这一次的核心目标是,不让明朝成功重筑大凌河城,让明军不能在这里扎下根基,以防明朝获取到任何优势。而由此扩展出去的作战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杀伤明军,消磨明军的战斗力、作战意志。

——而皇太极又提前兵分两路,特地分出来一路屯守在了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如此一来,不是正好可以截击明朝派出的援军吗?

围城打援,只要准备布置得当,一向是一个上佳的战术。

刘彻也明白这个问题,只能叹息,倘若皇太极选择了围城打援,那么明朝一方派来的援军……理论上,明朝应当是有一批足够精锐的兵马在辽东防线的,那么,这样的军队又是为何没能敌得过皇太极的后金军队呢?

【八月初七,后金军队抵达了大凌河城外,但是皇太极却没有如往常一般命令大军开始攻城。相反,他选择了围城的方法。】

【毕竟,后金这些年来在攻坚战上消耗的兵力不小,有时候大量消耗后也未能突破城墙防守。因此,原本的攻坚计策应当换一个了。】

【于是,他便让八旗兵马分别据守一个方向,合围大凌河城,而蒙古诸部的兵马则安排到八旗各部兵马之间的缝隙中。】

【此战,皇太极也带上了刚刚铸造好的红衣大炮,以及汉军,此时,汉军和火炮便在总兵额驸佟养性的带领下驻扎在锦州之外的一处地方。】

【在安排完各个兵马的驻防地后,皇太极又让他们围着大凌河城四面挖掘壕沟,这些壕沟宽度深度均有一丈;在壕沟之外,又筑有约一丈的护墙,墙头上还设有垛口;

在护墙的内侧约五丈的距离上,再次挖掘了一条壕沟,宽五尺,深度则是七尺五寸,壕沟上面均铺上了草杆,又覆盖了一层泥土;

后金军队就在这一壕沟的周围扎营。

而在营地之外,又挖掘了一条壕沟,深度和宽度都达到了五尺。】

【这样的工事挖掘筑造完毕后,堪称固若金汤,算是彻底稳固了后金的围城防御,城内城外的人,都无法出入。】

【而祖大寿在大凌河城内,当然不能就这么看着后金挖掘工事,坐视大凌河城被围困。在初七当天,明军就有百余骑兵出城,但未能阻断后金的工事筑造,也没能突破后金的封锁。】

【而皇太极在指挥大凌河城这边的后金军队筑造围困防线的同时,又派了两百精兵向着锦州方向进发,一路探查锦州和松山的明军动向。】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看得直拍大腿。

不为别的,就为被后金逐渐严丝合缝地包围住的大凌河城,以及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和百姓。

“……皇太极这包围圈筑造的,确实足够牢固,”如果从纯粹军事的角度讲,赵匡胤不能不赞美皇太极这样周全的包围工事准备,毕竟,这样数量和深度广度的壕沟,以及带着垛口的护墙,实在是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他毕竟不能从纯粹军事的角度看,他要站在明朝一边,也只能感叹:“祖大寿呢?……大凌河城内明军力量确实薄弱,但是若是坐视皇太极和后金军队把这些壕沟护墙都修完……”

那可真就是,无人能够出入了。

叹完祖大寿,赵匡胤又想起了锦州松山等地的明军:“明朝的援兵什么时候能够赶到大凌河城?”时间拖得越长,到的越晚,难度和风险就越大,想要拥有较小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小。

现在是把八月初,明军——什么时候能到?八月中下旬?九月?

当然,赵匡胤其实还真不觉得明朝的援军能够迅速抵达。赵光美几人也不这么觉得。

不为别的,就为之前明军的表现,以及明朝朝中的表现。虽然这一战不至于要等到明朝朝中许可才能调动军队,但是朝中的风气显然也会影响到军中。

赵光美觉得自己已经知道大凌河城最终的结果,以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了:“等到那个时候,若是明军再来的少一些,不敌后金的阻击军队,那黄花菜都凉了。”

大凌河城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粮草同样不多啊。若是时间拖得长一些,说不得就走向了人相食的惨状了。

而到了那个时候,投降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就算剩余的人不投降,但是那样境况的大凌河城守军,对于皇太极和后金军队又有什么阻碍?

【八月初八,后金军队截获了明朝杏山守将传给祖大寿的书信,其中建议祖大寿可以带兵弃城后到杏山,若是不行,也可以自己单骑潜行到杏山。】

【初九、初十,大凌河城中的明军都曾经出动,但都未能突破后金军的包围,被迫退回城中。】

【八月十一日,皇太极派人将书信射入城中,尝试招降明军中的蒙古人,声称“我满洲与尔蒙古,原系一国,明则异国也。”你们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明朝这个异国之中效力甚至身死,我这个同一脉的满洲之人则为你们感到惋惜。我知道你么为什么不投降,还是因为担忧我们可能会杀降。但是,我绝不会杀蒙古人的。甚至,即使是作为我大金的仇人的明朝人,只要他们诚心投降,我都没有杀他们……】

【总之,皇太极是做出了一副招降的恳切表现。不仅招降蒙古人,他还顺便尝试招降汉人。】

【之所以对大凌河城如此势在必得,一方面,是大凌河城本身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就是此时驻守在大凌河城内的明军,这些明军中有大部分属于此时明朝的精锐军队,关宁铁骑。】

【皇太极认为,“明军之中,真正的精兵,特别是能够在城墙上进行远距离攻击的射箭能手,他们都被围在了这座大凌河城之中。至于说明朝在山海关之中的那些士卒的战斗水准,朕所素悉。”大凌河城内的精兵宛若长枪的锋头,倘若锋挫柄存,又有什么用呢。】

【八月十二日,大凌河城内的明军出城诱战,后金军队出战,因为轻敌冒进,虽然明军损伤不小,但是后金军中同样受创,图赖被创,副将孟坦、屯布禄、备御多贝、侍卫戈里战死。】

【当天,以及随后的十三日,后金军队开始使用自己铸造的红衣大炮,成功的攻下了两座明军驻守的高台。】

【当然,八月十三日,后金军中也出了莽古尔泰的事情。】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直接致书祖大寿,尝试招降,也就是在此处,皇太极表示“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天时人心,各有不同。”】

元朝,至元年间。

忽必烈冷哼,大元崩塌之后,蒙古人散落各地,这是在他意料之中的;若是有人加入了明朝,也同样不算奇怪。毕竟,反叛之时,就有蒙古人和汉人连在一处的。

当然,对于后来的蒙古诸部与后金联合,他也不奇怪。都过去那么久了,大元、大蒙古国的辉煌早已过去,若是草原上的蒙古诸部认为后金是一个能带来更大利益的合作对象,投奔后金也就投奔了。

但是,皇太极怎么有脸说什么“我满洲与尔蒙古,原系一国,明则异国也”的?

大家不都是彼此互为异国吗?蒙古是蒙古,女真是女真,汉人是汉人;若说各自的王朝,也有各自的王朝,蒙古有大元,女真有金国,汉人则有一堆……

如果非要说大家原系一国,那不就是大元?那也谈不上什么满洲与蒙古一国,分明汉人也是同一国的。

他心中冷笑了一会儿,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脸皮以及随时转换说法观点的能力,才是一个能成大事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看看皇太极,说的多么顺口,多么坦然,还能有理有据……

前面,在攻入明朝京畿之地的时候,还南下去祭奠了一番金太祖和金世宗,回头就说与金国没有关系。当然,他也完全可以说,当时祭奠金太祖和金世宗,也并非是出于与金国有什么血脉民族的关系。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沉默。

他到不在乎皇太极的种种说法,反正为了达成目的,别说只是嘴上说说,就是真的稍稍变一变不涉及底线的观点,又有什么?

他在意的是皇太极对于大凌河城内大明守军的评价,“善射精兵尽在此城”——其他地方就没有了?所有的精兵,能够达到这一高度的精兵,别的地方的驻军就没有培养出来?

且,“山海关以内兵之强弱,朕所素悉”……这话说的,完全不是什么好话。

之前,皇太极进入了山海关内,他在大明京畿之地来去自如,转战数月,都没有被拦下一二;而在京师外的作战,起先大明军队还能占有一定上风,在辽东军队撤了之后,满桂带着剩余的兵马就惨败。

大明各地的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差了这么多么?

——辽东兵马未必有多么强大,但是,大明内部的其他军队更差……是这个意思吧。

【八月十六日,明朝的第一波援军到来。】

【这是从附近的松山前来的援军,因为并非辽东防线大规模调动,因此到来的援军仅有两千人。】

【没等他们抵达大凌河城下,就被后金军队击败。】

【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直接派出了贝勒阿济格、硕讬,带着五百精兵、五百蒙古兵,前往松山锦州一带阻击明朝援军。】

【八月二十六日,明朝第二批援军到来。锦州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马六千人前来,到了阿济格营地,当天有大雾,人人之间甚至见面不相识,阿济格率军趁着大雾出击,击败了明军,甚至追击到了锦州城。】

【明军的第二次支援也宣告失败。】

【第三次支援,就要到了九月中旬。】

【九月十二日,皇太极听闻了明朝自关内派军前来支援锦州等地,于觉得贝勒阿济格此时的兵力有些少,于是又派了总兵杨古利带着一半八旗护军前往支援。】

【九月十六日,明朝的第三次援军到来。】

汉朝初年。

刘邦摇头,作为自己实打实带兵打过仗的人,且有着在围城内作战经验的人,他对于明朝的大凌河城确实不怎么看好。

如果说祖大寿的大凌河城内兵马甚少,实在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冲破后金包围圈的话,没有问题;但是,明朝两次援军都是这样的情况……这分明就是在浪费时间,并且在给后金送战果。

至于说这第三次援军,虽然说和上一次已经隔了半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上一次援军回去后,明朝就立刻开始组织第三批援军,但是……其实还是被后金掌握住了节奏。

想到这里,他不由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重要的问题:究竟如何提升各军之间、各地之间、朝廷与地方之间的通信效率?

————

————

雉堞,又称齿墙、垛墙、战墙,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可用来作为守御城墙者在反击攻城者时的掩蔽之用。垛口长度约几十厘米到两米。堞则是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

按照查到的: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明: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清: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