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感觉自己被噎住了,噎得一口气上不来那种。

这是什么?翻版的陈桥兵变?虽然历史上拥兵自立其实不少,但这交趾的要素也太齐全了吧?而且,偏偏就在大宋开国不久、赵光义在位期间?

赵匡胤莫名感觉到了一种嘲讽之意。

赵德昭等人此时都乖乖闭嘴,安静如鸡,一点也不想就此事发表什么看法。

同样反应的还有一众宋朝各代皇帝和臣子们。其实他们之前不是不知道此事,但当时都没有太过在意,此时专门被神迹拉出来……

确实有那么点……

汉朝君臣们则不关心这小小交趾政权更替,他们为一件事感到振奋无比:“恢复汉唐荣光”。虽不知这唐是后世哪个朝代,但汉,显而易见,就是他们大汉!

所有人都嘴角上扬,心神愉悦,毕竟,从前都是以周朝为标,现在,他们大汉在后世也是可以被当做光荣而提起、当做标杆而追随!

唐朝君臣们也是如此,就连剑拔弩张的武德九年的君君臣臣们都为之一振,暂时放下了太子秦王之争,尽情喜悦。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回了赵光义耳中,赵光义简直大喜过望,还有什么比这个权臣自立是更好的出兵借口吗?之前只是想趁火打劫,现在居然有了一个正当无比的借口,那不出兵还等什么?】

【太平兴国五年年底,交州路水陆转运使侯仁宝为首,孙全兴等人为陆路兵马部署,从邕州入交趾;刘澄等人为水路兵马部署,从广州路出发,对交趾进行水路夹击。】

【宋军一到达交趾,就获得了一场大胜,破敌万余众,斩首两千多人。等到太平兴国六年春天,又在白藤江口大破敌军,斩首千余人,缴获了两百多艘战舰,甲胄都可以万计。】

【直到这里都很顺利,但转折也就此出现。】

【此时,侯仁宝率领前军在前,准备将水陆合兵。但侯仁宝带领前军走后,孙全兴在花步这个地方停留了七十天,为了等候刘澄,侯仁宝屡次催促,他都并不前进。】

【而等到刘澄终于到了以后,二人水陆合兵,一同从水路来到多罗村,在这里没有看到敌人,结果就又擅自退回了花步。】

【此时,黎恒派了士卒去侯仁宝处诈降,并趁机袭击了侯仁宝,侯仁宝就此战死。黎恒又趁势攻击群龙无首的宋军,于是宋军大败。】

【随后,宋军撤退回朝,赵光义对此当然不满意,何况这次又出了配合、甚至是延误战机的问题。】

【于是,他决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刘澄在他下令之前就病死,而负责水路的阁门祗候王僎(王侁的弟弟)、军器库副使贾湜在邕州被就地正法,陆路的孙全兴押赴京城下狱、随后也被处死,其余人被降为团练副使。】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对于战败并不疑惑,反正是给了赵光义一个打击,不是失败还能是什么?

倒是宋朝军队的问题确实相当严重。

这都第几次了?这次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拖延逗留,之前是争抢功劳……他想起来之前打后蜀的时候,几乎所有将领都在当地夜夜宴饮、胡作非为,也就曹彬和刘光义(刘廷让)约束了手下,没有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怎么能让宋军的军纪变好一点呢?总不能每次都赐给主帅一个尚方宝剑和临阵斩杀的特权吧。

明朝,永乐年。

朱棣对宋军这种配合、擅自行动的问题造成的后果可谓是感同身受,这不就是当时拍邱福北伐时候邱福搞出来的事情吗?

可惜,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将领的训导培养,一方面还是要靠朝廷的监管机制,让一些脑子不清楚的将领也不敢轻易肆意妄为。

“还好,从宋朝至今,已经过去数百年,武将间不遵从战前制定的战略方针、随意自作主张的风气也已经消失很多。”朱棣有些庆幸,宋朝初年宋太祖虽然已经极力遏制这种不良风气了,可却也难以一时间就获得成效。而后来的皇帝们,矫枉过正,反倒把宋朝的风气拖向了另一个不归之路。

“是啊,加上我大明的监管机构较之之前也比较完善,可以尽可能地把坏苗头及早扼杀。”朱高炽十分赞同,实在是这种情况总会有,毕竟有些将领平时看起来好好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脑子突然一抽,但只要能及时制止,不形成一种风气,就不会太难办。

要是形成风气了,那就难说了。就比如唐朝时期,边将不乏有主动挑起战争、只为了赚取军功的情况,最后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再想消弭就困难许多。

汉朝,元狩四年。

看着宋军王全兴和刘澄等人慢悠悠地合兵一路,又在多罗村没有看到敌人就掉头回了花步,刘彻感觉到一阵牙疼。

他想到汉朝攻打匈奴的一些情况,他微妙的有些共情赵光义了,太倒霉了啊!

虽然汉朝这些倒霉倒不是将领不听指挥、自作主张,但结果是实实在在有些相似——迷路了,找不到敌人,包围圈漏了个口子……

虽然有卫青和霍去病光辉功业撑着,汉朝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是结结实实打败了匈奴,但是这不代表这些缺陷就不存在啊。

想到这里,刘彻越发感受到了卫青、霍去病二人的重要性。不过,要是没有这两位大将,他刘彻不会也遭遇总是战败的结果吧?那就太惨了。

宋朝,大中祥符

“官家,您看,这就是武将骄横、不听指挥的结果啊,可怜转运使侯仁宝,忠心耿耿、一心为君,结果却遭遇了此等结果。”见到又一个难以达成配合而导致战败例子,就有谏官出列,表情凝重、声音沉痛地向赵恒谏言。

他的话说完后,又有几人出言附和,其余不少文官虽未出声,但观其面色,也多是赞同之意。

本来经过先前神迹明显的对以文驭武国策的嘲讽,赵恒心中是有所动摇的。但经过官员们的极力劝谏,他动摇的心思又稳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