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永乐年。

朱棣对于此次战败早有了解,此时他专门挑了一点和朱高炽朱瞻基讲:“岐沟关之战中,曹彬压不住手下将领,一方面是其个人因素,一方面也是五代遗留下来的武将问题。”

朱高炽也了解这一段:“我记得之前在消灭南唐的时候,宋太祖是给了他尚方宝剑和特命。”

朱瞻基脸带笑意,认真道:“我明白的爷爷,虽然大明的文官看起来有隐患,但也需要继续制衡武将,只是不能像宋朝那样过度推崇一方,内侍们也是这个作用。”

朱棣点点头:“制衡归制衡,但不能让那些完全不懂的人去瞎指挥,对信得过的将领倚重些也无妨。”比如英国公,比如云南那边的沐家。

【战场的各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宋军东路主力溃败,西路和中路自然不能接着留在辽朝境内,否则就会被反应过来的辽朝打个包围。】

【宋赵光义接到东路军的战报后,立即命令中路军退驻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他也担心宋军陷入敌手。】

【事实也正是如此,承天太后萧绰调集优势兵力向西,以便全力对付中西两路的宋军。而辽朝将领耶律斜轸更是主动出击。】

【这时,中路军已安全撤回,还剩本就路程较远的西路军,而他们又接到赵光义的指令,要求掩护寰、朔、云、应四州居民迁至内地,撤退速度再次减缓。自然而然地,这支孤悬敌后的西路军就成为辽军唯一追击的目标。】

【西路军一路撤到了朔州南边的狼牙村,而十余万辽军由耶律斜轸带领,已经攻陷寰州。】

【见此,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而宋军趁机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让宋军和百姓安全回到宋朝境内。】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却遭到了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等人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应当直奔雁门,并认为杨业“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是别有企图,是对宋朝的不尽心。】

【而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此时缄口不言,可以说是默许了王侁的主张,这有悖于他作为名将知晓军事的情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只觉得这一场雍熙北伐,着实打破了他对许多自己信赖的将领的印象。

神迹中有一点说的很对,潘美是当下的名将,打过数场重要战争,对兵法军事当是了如指掌,怎么会看不出来杨业的想法才更正确?

“杨业,听名字,和北汉的那个刘继业有点关联。”赵匡胤对各大着名将领都有所了解,觉得这个杨业很可能就是刘继业,毕竟之前赵光义攻克了北汉,顺势收服了此人也有可能。

况且,他也不认为这么几年,就能出现一个新的才华卓越的将领——卫霍那种还是太少了,这种可能可以完全等于零。

赵光美恍然大悟:“那此人确实是一员虎将,仿佛还有个‘无敌’的名号。”

赵德昭兄弟二人也有所耳闻,同样,对潘美的行为并不理解:“总不能是潘美不喜欢杨业,所以故意为之吧?”

“难道是他不敢反抗监军?不可能,这点不对。”

赵光美转了转眼珠,杨业之前是刘继业,属于北汉……“杨业是降将!”

明朝,永乐年。

朱棣再次循循善诱:“你们看,这个监军的问题也是大明需要注意的。监军不可缺少,俺也派了宦官去监军,但人选必须仔细斟酌,要对军事有了解,还不能是那种骄纵跋扈、越权专断之人。”

朱瞻基很有求学精神:“那爷爷,潘美就是因为嫉贤妒能所以才放纵了监军这些人的行为吗?”

朱棣看向朱高炽,示意他来解释。

朱高炽道:“潘美确实有嫉贤妒能之疑,这种做法是决不可取的。但有一个词你说的不是很正确,潘美不能算放纵,他是没有制止,宋朝监军的权力不需要主帅放纵,自可与主帅相抗衡。潘美……一直没有阻止监军,有一定的自保原因在。”

见朱瞻基低头思索,他又补充了一句:“但潘美的错误还是无可置疑的。”

“况且,还要看西路军这些人,他们各自的政治背景。”

【杨业很清楚自己处于两难之地。】

【若听从王侁等人的说法,自己必定会兵败,此后要么战死,要么因战败被治罪;而若是违抗王侁等人,那自己也会因为违抗军令被治罪。】

【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命令,但也并不想没有意义地送死,他想要尝试在绝境里一搏求生、求胜。】

【于是,他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左右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等他带人转战到这里,就趁势夹击敌军。】

【此时,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并在陈家谷口布下了队伍,以备接应。】

【可是,就在杨业领兵而去后没多久,监军王侁派人登高眺望,没有见到辽朝军队,就觉得是杨业把敌人击败了,辽朝败退。】

【王侁等人顿时坐不住了,这是战功啊!怎么能没有自己的一份?怎么能全都便宜了那个杨业?】

【于是,他就不想继续遵守原来的约定,而是要带兵离开。】

【此时,作为主帅的潘美,再一次没有阻止王侁等人的行为,听任他们带兵离开,自己也跟随队伍走了。】

【当他们沿着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终于听到了杨业战败的消息,但他们不仅没有回师陈家谷口救援,反倒是直接引兵撤退了。】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芳目瞪口呆:“这个王侁、还有潘美等人怎能如此行事!”而且,听到了杨业的消息,没有回师救援,是因为觉得打不过辽军救不了,还是干脆把杨业当成了拖延辽军的方法?

赵光美摇摇头,觉得更严重的是另一件事情:“王侁等人决定离开,是为了争功。先前他与杨业争执,觉得应该直取雁门,看来也是想要有更大的功劳。而再往前的东路军,连曹彬都压制不住的将领们,还是要争功。”

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宋朝武将、包括监军们都只想争功,为了争功,能够不把主帅放在眼里,能够不管正确的建议,能够不管同僚的生死……

在这样的堪称系统性问题面前,杨业的死都是可以放在后面再说的了。

赵匡胤沉默,他在的时候,基本上是能压制住这些五代遗留下来的骄兵悍将的,这些人自然也会服从他任命的主帅。没想到到了赵光义时期,情况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这方面的东西还需要仔细考虑、转变风气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只能叹一声:“杨业,可惜了!”

很明显,杨业基本上是要战死了。

唐朝,贞观三年。

自东路军出事时,李世民便在关心骄兵悍将的问题,此时更是看得认真。

怪不得宋太祖要特意对武将进行牵制,若是武将都是这么个作风,那确实需要仔细关注才行。

“不过,这件事肯定也瞒不过宋太宗,”哪怕这人之前搞出来一堆神奇操作,李世民发出了疑惑,“莫非,宋太宗采取以文驭武,还有这方面原因?不过,他怎么能够确定,加入了武将系统的文官们不会也去争功?”

“陛下,”魏征开口道,李世民顿时凝神细听,“骄兵悍将似是起于唐末,但并不代表之前的唐朝就没有此类问题。纵观历朝,争功一事屡见不鲜,杀良冒功也不少见,甚至还有主动挑起战争的。我大唐多有对外经略的打算,那日后这点就不得不防。”

【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来,宋军大溃。】

【经过战斗,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一人,抚胸大哭。他知道,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全军覆没一条路了。

此时,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入深林,被射中坐骑,坠马被俘。】

【到此,杨业部下将官和所有士兵都已战死,其子杨延玉也战死。】

【被俘后,杨业不愿投降,绝食三天而死,当时是雍熙三年七月十二日。】

【而他的儿子杨延昭(原名杨延朗)、孙子杨文广等人,也承继父祖遗志,威名方略,忠诚勇果,守卫边疆,屡立战功,是有“杨家将”一说。】

【“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修)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

赵光义看到神迹中杨业奋勇作战、忘躯徇节,不禁大为感怀:“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

转头,又想起这位将领死在了陈家谷口,孤军奋战,直至最后,不由对西路军的将帅监军心生不满:“都是这群不分轻重的家伙们不遵守约定,没有及时援救,才让朕损失了如此一员忠肝义胆、勇猛过人的将领!”对了,他还是朕亲自招降的,是朕这一边的……

“抢功,抢功,还是抢功!”赵光义神色愤恨,拳头紧握,“大哥在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在这种紧要关头跑出来抢功,还是觉得朕管不了他们!将来北伐,朕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还要北伐吗?当然,但他要重新想一个作战方案,还有节制这群将领的办法。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经过元明两朝的发展,戏曲在清朝已经十分发达,成为了重要的娱乐方式,杨家将的戏曲人们也并不陌生,包括朝堂之上的这群大臣和皇帝。

一名官员开口询问:“万岁爷,这个杨家将……”需要做些什么吗?

康熙微微思索,随后道:“无妨,杨家将都是忠孝节义之士,当为大清臣民的楷模。不过,结局可以变上一变,毕竟悲剧实在太过伤身,不若圆满结局为好。”他看向这名大臣,吩咐道:“就你来负责吧,召集一些文人,务必让百姓能够接受。”

“嗻。”官员退下,顺便开始思索其杨家将戏剧的改编问题:忠孝节义之士,就是要尽力写杨家将的忠君孝顺;圆满结局,杨家将是宋辽之争的一个体现,本是悲剧,如何圆满?对了,宋辽议和!宋、杨家将都与辽议和了,那自然诸位百姓都是我大清百姓,也当与我大清一体啊!

【情况传回京城,赵光义痛惜不已,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

【同时,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昭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而对于此次杨业孤军战死的主要责任人,监军王侁免官、流放到金州(陕西安康);潘美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军器库使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山东蓬莱)。】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芳看了对几人的处罚,道:“这么看来,是认为王侁和刘文裕是罪魁祸首,潘美是因为身为主帅未能节制王侁的领导责任?”

赵匡胤点头:“潘美身为主帅,未能正确带领军队、调和内部问题,是领导责任,且潘美于大宋有大功。”潘美自身能力没问题,之前又立下赫赫战功,不可能因为此事就将他彻底推翻。

“而王侁,随意制定不当方案,言语威逼杨业赴身必死之局,又不顾约定提前离开,自当是主要责任。”

至于刘文裕,除了没有如王侁一般领兵,其余的和王侁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