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皇上突然恼怒,后果那是不堪设想,辽国十万大军,在皇上一声令下,开始朝着白沟河出发,到达白沟河,皇上的神武大炮已经出现,士兵都惊讶了他们也是从来都没有见识过神武大炮。甚至是连炮影子都没有看过。他们只是看到一个桶子,朝着他们的土地袭来。
“皇上,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是否可以开始了。”萧通也是开口说道?
耶律隆绪也是笑了笑,但不说话。萧通不解,他不知道皇上为何是光笑不说话,这让他摸不到,毕竟大炮才弄来?难道是摆设吗?他不懂。
“大将军皇上在笑什么呢?”萧通也是开口询问耶律修哥道。
耶律修哥确实也是知道,但是他自己却不说,他是皇上最信任臣子,除非皇上让他说,他自己才有可能会说,现在皇上并没有说话,可能就是不想让他知道什么呢?所以他就没有多说一句话。
“该你知道的时候。你就已经知道了,皇上做事神机妙算。皇上做事自然有皇上原因,做好你自己应该做的就好了,告诉士兵没有皇上命令不准轻举妄动,好了,没你的事退下吧。”此刻的耶律修哥也是告诉他萧通道。
萧通也是不说话,毕竟他的身份地位都不支撑他做出反驳。所以他自己也只能够看着两个老板做自己事情呢?此刻的萧通也只能够暂时离开这里呢?
而耶律隆绪第一次穿着军服,不过他的服饰军服,绣了几条龙,至于其他的人则站在他的旁边,保护他的安全。耶律隆绪也是来回踱步,想了很久终于做了决定,道:“朕,决定轰炸南岸宋朝士兵,震慑一下宋军,让他们知道我大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神武大炮准备!三十分钟后,准备开炮?”
“皇上您之前不是告诉我们没有必须要的时候,是不可能与宋军开战,还要尽可能避免宋军之人,皇上现在是不是有些不大妥当。望皇上三思?”这时小兵将领也是出来阻拦,只见他也是开口说道?
“是啊!皇上,您之前不是说时机不成熟吗?皇上希望您能够三思,不要因为死几个子民,就这样,这说出去,后人是不是有可能会说皇上以大欺小呢?望皇上三思。”又有将领也是站出来反对道。
耶律隆绪冷冷一笑,只见他冷哼道:“来人把他们给我推出去凌迟处死,朕看谁之后还敢不服从命令。军中需要的绝对的命令统一,竟然敢不服从朕安排,朕怎么留你们,等等把他们全家一起也送过去,让他们一家团聚,让所有人知道朕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听清楚了吗?”
听到皇上命令,四周士兵立刻逮捕刚才说话那几个人,他们现在心情真的是总有些沧桑,没有想到皇上这么无情。
此刻的他们也是拼了,只见他们也是站在皇帝的旁边,准备对耶律隆绪出手,士兵迅速控制住了他们。皇上要杀他们,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也?不过他们的态度也是太过了吧?
“怎么你们还想对朕下手,来人推出去,立刻凌迟处死。别忘了他们家人。”士兵也是听从命令,逮捕了他们家人。把他们和自己的家人,全部逮到这里。
此刻的这两个将领也是绝望,他自己也是后悔了,他后悔刚刚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刚刚未免也是太过了,所以他自己也只能够这样坚持下去,这也怪他们耶律隆绪怎么说,他们如果听从命令一切好说,偏偏违背命令。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尽忠,臣子必须要尽忠。可是今天自己命令一经出来,这里还是有人违背皇上意思。皇上心里能痛快,所以耶律隆绪需要杀鸡儆猴,这样也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喜欢国学文化的朋友多多少少会了解到儒家思想,大家在网络上浏览相关文章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言论:“儒家思想最大的“恶”在于君臣之礼,君君臣臣禁锢了中国千年”等等。但是,儒家思想真的是要臣子无条件顺从君主吗?不是的,儒家的诸位先贤犹如反对人们愚孝一样,他们也是反对人们愚忠的。
下面,我们就以大思想家孟子里面关于“仁政学说”以及“大丈夫精神”的一些经典议论,来看看儒家所谓的君臣之礼,到底是愚忠,还是另有所指。
孟子提出“性善论”大家应当耳熟能详了吧,而他的“仁政学说”,就是建立在“性善论”和“重民思想”上的。你没看错,是“重民”。孟子作为儒家具有代表性的伟大人物,他深知百姓对一个国家之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所以他提出重民思想。
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也就是说,在孟子思想里面,最重要的是百姓,然后是江山社稷,最后才是君主。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无法好好生活,又何来稳定的江山社稷;若江山社稷风雨飘摇,那么君主的地位定然也是摇摇欲坠的。所以,孟子本就没有将君主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君主反而是为百姓服务的,又何来臣下无条件顺从百姓一说?
因此,在孟子思想里面,能不能得民心,是君主能否成功的关键,失去民心的君主,往往会失去天下。基于这一点,孟子将商纣王作为反面教材予以批判,孟子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桀纣失去天下之原因,在于其一意孤行以至寒了天下百姓的心,于是天下百姓都背离桀纣,桀纣自然就灭亡了。可见,在孟子思想里面,不是“上”决定“下”的命运,而是“下”决定“上”的未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孟子十分尊崇“大丈夫”精神,孟子认为,一个令人尊重的“大丈夫”一定是能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要做到“居仁由义”,时刻保持本心,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因为追逐利益而放弃“义”,孟子主张以“义”来规范“利”。大家可以把这里的“义”理解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孟子认为,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不会因为一己私欲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将孟子“大丈夫”这一思想拿到君臣关系上,那么臣子则不会因为“一己之私利”去做“不义”之事,不会因为“畏惧”天子权威,而在不合理的命令下屈从。“违背道义,以求自保”的行为,肯定是孟子之“大丈夫”精神所不提倡的。
在孟子心里,一个拥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在“利”与“义”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选择“义”,也就是去做“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去一味迎合君主。
综上所述,儒家之有巨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孟子,首先是将百姓放在比君主要高上许多的地位,所以,“儒家之君臣礼仪是要臣绝对服从君主”之“君上臣下”这种绝对关系,在孟子那里,是不成立的;其次,孟子之“大丈夫”精神叫人在面对“义”与“利”的冲突的时候,毫不犹豫去选择“义”。何谓“义”?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一个合格的臣子,绝对不会去盲从君主,做不该做的事情,所以“儒家之君臣礼仪是要臣绝对服从君主”这一说法中的“绝对服从”是不成立的。
不管如何臣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而不是去质疑,这几个人是不可能够轻松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