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 第1875章 进入陕西,大旱初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75章 进入陕西,大旱初显

“唉……”

触摸着嘉陵江的水痕,崇祯轻轻叹了口气,神色凝重了许多。

他从云南天马关入境,横穿了整个四川,沿途所见,并没有大旱的痕迹。

可刚到了这位于陕西和四川交界的广元地界,就明显感觉到了大旱的影响。

尤其是看到了嘉陵江的水位痕迹后,心更是拔凉拔凉的。

这里离着西安还有七八百里,水位下降的就如此厉害了,可想而知陕西的北部会是何等的干旱。

收敛心神之后,崇祯轻声问道:“李爱卿,嘉陵江发源于陕西哪里?”

“回陛下,发源于陕西凤县代王山,因流经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流经陕西省、甘肃地区、四川省,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河流长度两千六七百里。

沿途有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等数条河流汇入,上通甘、陕,下接重庆,为沟通长江与西北的主要水道,是四川省内河航运主干道。

历代用兵陕甘南部,均以嘉陵江为漕运路线。”

“你说若是在嘉陵江上建几座大型水坝,陕西境内的旱灾会不会缓解一些?”

李若涟被皇帝大开脑洞的问题问的顿时愣住了,思索了几息后立刻回应道:“陛下,不可行的。

第一,嘉陵江在陕西境内的长度只有五百里左右,即便是拦住了,也只是汉中府能缓解一些。

而陕西大旱严重的是西安西、北、东三个方向,向着甘肃、山西、河南蔓延,嘉陵江的水也只够滋润汉中一带。

其次,嘉陵江河床太宽了,窄的百余米,宽的近三百米,且陕西境内两侧都没有峡谷、大山,一旦拦截,势必淹没两侧。

而且嘉陵江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因此洪水灾害时有发生,我大明一朝至今至少有十五次以上的洪水进入略阳城,当地县志有‘蛙生灶中,浪起千层,舟行屋上’的记载。

除非是在陕西的宁强县或者甘肃的两当县有可以拦截的地势,但那至少需要数十米高的大坝,我们根本没有那个建造条件。

关键的是陕西境内的土质疏松,是嘉陵江水中沙土主要来源,一旦筑坝,水流放缓,沙土势必沉积,河床继续侵袭两侧。

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嘉陵江的径流只有出了陕西才变大的,因为有数条大河汇入,

而陕西境内则是自降水,也就是雨水,陕西大旱,都没有雨水,就算是拦截了嘉陵江也没有太多意义。”

“唉……”

崇祯再次叹了口气,将水流拦截起来利用缓解旱灾的想法破灭了。

在他看来河床宽、水坝高,这都是不是大问题,大批量水泥他是没法做,因为水泥磨粉难度大,但用笨方法还是能做出来一些的,无非就是动用一万还是十万百姓。

大青石条搞出来用上水泥,堆一座长两三千米、高一两百米的大坝他做不到,但只是三五百米长、五六十米高的大坝,还是可以的。

可陕西境内是自降水,那堆大坝就失去了作用。

换句话说,陕西大旱只能靠雨水和赈灾来完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办法,哪怕是耐旱的红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收成可能只有原来的一成两成。

“现在只能祈求陕西境内各大河流在未来几年没有彻底断流,能让各大水库能存住一些水了!”

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再次看了看嘉陵江后,崇祯转身朝着昭化城而去。

心忧陕西大旱,对于昭化城的谒费墓、费祎墓、敬侯祠、八卦井等等古迹也全然没有游览的心思。

休整了一天后,銮驾出了东城门,从白龙江和嘉陵江汇合处的桔柏古渡渡过嘉陵江,往东北而去。

一天后,銮驾进入陕西境内的宁强县,沿途场景还算好,虽然干旱,但还能接受;

但山上稀稀落落的草木枯黄,树叶之上满是灰尘,一看就知道已经好久没有下过雨了。

远远望去田头地间不少百姓在忙碌着,用水瓢从水桶中轻轻的舀出一瓢水,然后小心翼翼的浇到地中的不知名的农作物上。

整个动作极为轻柔、小心,仿佛那桶中的水如同豆油、地中的作物如同婴儿一般,从那绿油油且略带泛黄的叶子中就知道,百姓们将它们照顾的多好了。

看的崇祯很是心酸,他知道,在这种大旱下,每一滴水都是极为珍稀,或许洒出的每一滴水都能让农作物长势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

“将干粮都带着,再带一些水,随朕……我……东家我要下去看看,一会儿李若涟给我配合,咱们探探大旱的实情。”

“是!”

李若涟挥了挥手,将随行军士携带的干粮等都集中在了一起,然后跟在皇帝身后,下了官道,直奔田间地头。

“干什么、干什么?有事喊一声,别下来,哎哟……小心脚下,别踩到番薯了,那是我们的口粮。”

似乎是听见了动静,田中正在劳作的百姓立刻就冲着他们喊了起来,随后朝着崇祯他们迎了上来。

呼喊声,引来了周边正在劳作百姓的注意力,皆是齐齐放下手中的活,提着扁担、锄头就朝着崇祯他们汇聚了过来。

那架势看的林弈等几人眼角直跳,浑身紧绷,生怕这群百姓给皇帝来上一扁担。

“老人家,别激动,我们是路过的商人,看见你们劳作的样子,有些好奇而已!”

崇祯朝着十余米外迎面而来的百姓高声喊着,老头闻言脚步慢了几分,朝着四周赶来的百姓挥了挥手。

“浇水有什么好奇的,也就是你们这些没有劳作过的富商才这么好奇。”

“浇水我当然知道,家中院子的花草我也侍弄过,可也没有你这么干的呀,咣咣的就浇完了……”

“你、你个后生仔知道个啥?要是有水老汉当然想这么干,这不是没有吗?”

“老人家,你可不要骗我,要是缺水,这些番薯能长的这么好?”

“你知道个啥……”

崇祯见老头胡子一翘一翘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立刻掀开了李若涟等人提着篮子上的布,随后一屁股坐在了田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