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官欲天下 > 第837章 四万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孔雪峰说道:“从去年到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我认可江处长的观点。”

作为产业司的人,不能轻易地肯定或批评某个教授的观点,毕竟代表了官方。产业司的人可以给各位专家提供各类数据,但不能随便发表意见。

因为产业司的人一评论,差不多就相当于定调,专家们就不好再说话了。

专家们一议论,产业司、综合司几个主要执笔人就有些无所适从,感到谁说得都有道理。

毕竟,当下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危机迅速扩大,对于所有人来讲,未来都是一团迷雾。

江寒一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可以就某个教授的观点发表议,可以否定,可以肯定。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大家的讨论,又能够控制住大致的方向。

半个月时间以来,大家围着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争论不休,特别是对于如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大家各执一词。

而江寒通过否定和批评孙治平关于民族劣根性,阐明了当下为什么消费刺激不动、内需拉不起来的原因。

现在看,这个问题并不难想,关键是大家的思维陷入了一种误区,江寒一来,几句话就捋得一清二楚。

比如说,国务院先后多次下发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大部分人都持这样的观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很重要,空间非常大,要不然国务院不会三番五次地下发文件。

但是江寒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说刺激消费的空间大,那么拉动内需的难度就变小,国务院下一次文件就够了。

而事实上,国务院下文件有8次之多,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措施一次比一次实,含金量越来越高,但仍然收效不大。

这充分说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没有多少空间,甚至是白费力气。

江寒还分析了为什么刺激不动、拉动不了,从外部到内部,从群众的收入水平到国家的保障水平,让人不得不信服。

清花大学教授孙治平一向是这个小组的意见领袖,不管水平如何,关键是他的牌子比较唬人,毕竟是来自中国top2高校。

之前,在与专家们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孙治平还算是毕竟尊重。

哪知道今天来了一个愣头青,抓住自己言语当中的某个词句大加挞伐!

虽然自己的那句话稍微偏激一些,但这小子算是抓住不放了。

等到这小子讲完,正想找了一个相关的话题跟这小子辩论一番,怎么说也要找回场子、找回一点脸面。

谁知道他刚刚咳嗽一声,产业司的孔雪峰上来就认可这小子观点!

这样一来,话题不能转移了,而且也不好跟这小子为难了。

秦怀礼道:“我觉得江处长说得有一定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方向定一下。就是以中国为中心,以救市为核心,围绕投资做文章。”

秦怀礼是这里官职最高的,半个月以来,他是第一次对于大家的讨论研究做出了决定。

接下来,大家讨论的内容就简单多了,就是用什么方式来投,投资多少,往哪里投。

“对,对,对,我觉得秦司长说得很对。江处长刚才讲的,对我启发也非常大!”

刚才那个因为美债问题而被江寒纠正和补充的专家,来自沪上一所高校,名叫张文祥,因为江寒刚刚怼了清花大学的孙治平,刚才那一点点不快立马消失了。

“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建设社会基础设施,从而拉动国内经济的举措,是国家应对经济萧条的主要手段之一。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为应对大萧条,推出开工建设胡佛水坝,这样既解决了就业,也带动原材的的市场需求,是很好的振兴经济措施。”

“因此,加大公共投资,这是我们救市的重中之重。”

“对,我也同意江处长的观点,加大投资。因为当前全球正处于经济下行周期,老百姓手里都紧巴巴的,国内消费需求明显呈现疲软态势;与此同时,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也给我们的出口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调节经济、提振市场最终的着力点就只能落在投资上。”

“我认为加大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基建上,”又一个教授紧接着发言:“基建项目涉及的上下游企业众多,一个基建项目的落地很可能就会救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只要企业收到了项目货款,手里资金充足,才能进行正常周转运营,支持经济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等到基建修建完工,又可以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使用,到时候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江寒知道,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基础建设的投资也是如此。

经济疲软时搞基建这套理论最初源于凯恩斯,当时凯恩斯的提议十分简单粗暴,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给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安排”就业,哪怕让一波人挖坑,另一波人再给填上都行。

这种为了搞基建而搞基建的做法,在实际应用中则会引发基建工程使用效率低甚至闲置的情况。

投资基建的钱都是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募集而来的,这种“一个人挖坑一个人填坑”的做法只是在加大政府的债务,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积极的作用。

如果一味地加大投资,无视经济结构的均衡,很容易造成投资在经济中占比过大,从而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江寒也清楚,这四万亿投资的初心是好的,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2008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第30年,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体制、社会、经济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到了要“大修”的年份。这一年的“两会”上,提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税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等议题,希望透过深化市场机制的方式“修理”已出现的“故障”。有不少有识之士当年就大声疾呼:放弃保八、藏富于民。

但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打乱了改革的步调,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此后,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商品市场都在向着政府、国企靠拢,甚至可以说连续30年的改革开放“开起了倒车”:政府办市场。

这与容基时代的国企改革方略和2008年“两会”的改革思路“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