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茬儿的走了,王彩霞偷偷舒了一口气,她也不是什么好战分子。
重点是今天安平侯夫人办宴,若是真的跟庞慧芳撕起来,伤的是侯夫人的面子。
尤其庞慧芳还不是嫡出的,跟侯夫人一点血缘都没有。
没必要因为那么一个讨厌鬼得罪侯夫人,这老太太给王彩霞的第一感觉还不错。
待到王彩霞回到之前的位置坐下,得到了黄氏及田小澜的赞赏,王彩霞居然有点害羞。
都是当奶奶的人了,得了婆婆的称赞,这感觉还不赖。
田小澜则是满眼小星星的看着王彩霞,小声道,
“大嫂,我还以为你过去就直接撕了那人呢。我的袖子都挽起来了。”
王彩霞轻轻用手推开田小澜靠的很近的头,眼睛扫向田小澜的袖口,嗯,果真还没放下去呢。
“一把年纪了,稳重些。莫要丢了咱家公主的威名。”
田小澜有点懵,“为啥不是赵家的威名?”
王彩霞“噗嗤”笑了,
“咱赵家压根儿就没那玩意,咱们今儿能来参加这宴会,还不是沾了三弟妹的光。”
田小澜恍然大悟,看向黄氏,生怕黄氏有意见,结果却看到黄氏点头表示认同。
这边婆媳嘀嘀咕咕,突然发现他们身边围了好些人。
其中还包括了邱丞相家的长媳穆氏,她是跟王怀景同年考中探花的邱中旗的娘。
穆氏等人之所以围过来,主要就是想打听一下,如何让家中子弟能喜欢读书。
手指有长短,读书的天赋各不相同。
之前穆氏一直感觉,她儿子能中探花就已经是大幸。
家中小儿子学业不长进,她也未曾苛责。
如今听说赵家儿郎,居然能十岁中举,
再想想自家那个已经上了二十好几的小儿子,就心塞塞。
想着跟黄氏这里取经,也不奢求小儿子能有多出息。
能先给她中个举就行。
之所以说是中举即可,那是因为他们这种权贵之家的子弟,是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的。
完全用不着费劲考了童生再考秀才。
换句话说,对于权贵之家的子弟来说,参加乡试是科举第一步。
有人开了个头,关于科举这事儿就停不下来了。
这讲故事,赵家婆媳都擅长,论科举,她们顶多是识字会算数,再多的便不行了。
“家中孩子们读书这事儿,都是我家老头子带着,具体是个什么情况,还真不了解。
不过,我倒是听我家老头子说过,这读书一道,唯有勤勉。
通读,背诵,理解,分析,再结合实际。
多了,老婆子也记不住。
咱家是农户出身。对与农人来说最重要的便是粮食丰收,增产,
如何保障年年都是大丰收呢?
要深耕,起垄,除草,施肥等等,旱了浇水,雨多防涝。
尝试挑选个大饱满的粮食留种,实验是否能有效增产。
就是种地这一方面,那学问就多了。
老婆子想着,这读书也该如此。
老婆子倒是觉着我们家那些个臭小子能考中进士,纯粹是靠运气。”
众女眷对黄氏的什么种地不了解,也听不懂,但是最后一句话听懂了,那便是运气。
就是嘛,一个农户出身的,又没读多久的书,
就算是读书的日子再久,没有足够的底蕴,哪里能弄到更多的孤本典籍。
寒门想要出贵子,难得很呢。
至于什么样的运气,黄氏倒是把苦日子跟科举的时候碰上的天灾人祸这些讲得夸大了些。
人的嫉妒之心是很可怕的。赵家男人的成功那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来的。
后面再有人问关于学问方面的事情,黄氏皆说不懂不知。
若是家里子侄实在想要问,那欢迎到家来,她家老头子赋闲在家。
今日的赏花宴是安平侯夫人为小孙子相看媳妇办的,
黄氏婆媳虽然不打算喧宾夺主,可也是出了不少风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赵家的事儿,只要稍加打听便能清楚,藏着掖着反倒让人瞎猜。
莫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同时再归结到运气上,还能让人心理平衡些。
今天黄氏婆媳能碰上“仇人”而平安,真是亏了安平侯夫人了。
她瞧见庶女的鬼样子,便知晓她要作妖。
为了不影响她挑孙媳妇,还是把人早早地给撵回了院子。
否则,饶是黄氏婆媳舌灿莲花,也可能会闹出口舌来。
虽不惧怕,可却烦人。
待到回到赵府,黄氏婆媳将碰上庞慧芳的事儿说了,炎月很是意外,
“那位听说已经离京许久了,怎么突然回来了?
无需担心,只要有侯夫人在,她是闹不起什么风浪的,今儿不就是吗。”
黄氏点头,“是呀,当年真的恨不得半夜去套她麻袋,如今想想何必跟傻子论长短。”
一屋子的人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