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袁宗第和郝摇旗所部的相继到来,出征的大军开始了最后的准备。
九千援兵分成了三营,李来亨所部则以五营一万五千人之众,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
袁宗第作为出征的主将,是刘体纯和李来亨都比较放心的人选。而与刘体纯一样,李来亨也要坐镇根据地。
郝摇旗作为袁宗第的副将,也是各方能够接受的。
而得到黄立提醒的李来亨,惊喜地发现,袁、郝两部是倾巢出动,倒少了如何安排防范的麻烦。
“这样也好。兴许一场大胜之后,能够振奋军心士气,使某些意志薄弱者能够坚定起来。”
黄立看到这样的安排,也觉得很是满意。既然是考验,还有比血火厮杀更好的吗?
好消息接踵传来,再有两三天,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所派出的六千人马也将赶来会合,使得反击作战的总兵力达到了三万。
“巫山之败,果然惨重。不仅是人员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打击。当时是五万,就算阵亡七千,还应该有四万多机动兵力,可现在总共才能出动三万。”
黄立虽然满意,可也有遗憾。显然,党守素、塔天宝等人是保存了实力,刘体纯也不得不留守相当的人马,以防范四川清军。
但据此估算的话,各部明军加在一起,差不多还是能拼出六七万左右的人马。
“这已经是超出预期的兵力啦!”李来亨却是相当地欣慰,“大败之后,短时间内又能合兵作战,皆是黄先生的功劳。”
黄立嘿然一笑,说道:“各家如此积极地出兵助战,若是不能攻下夷陵,我也真是没脸儿回来。”
李来亨赶忙摆手,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黄先生千万不可如此想。万一战事不遂,黄先生千万记得,要以脱身为要。”
“我会多加注意的,安全第一。”黄立点着头,却觉得鸭梨山大,一点也没感觉到轻松。
为了此次反击作战,李来亨不仅出兵最多,还动员了八千多民夫,或者称为辅兵,随军而行,运输粮草物资。
如此一来,积屯的粮草物资消耗过半,对于将来坚守茅麓山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样的孤注一掷,全因为相信黄立。如果攻打夷陵没有缴获,无功而返的话,黄立真的觉得无脸见人。
可惜,自己似乎已经江郎才尽,在没有所需材料的情况下,无法再弄出什么大杀器。
即便如此,李来亨也是十分满意的。
不管是火药改造,还是配重式抛石机,还有简单易造的木头炮,各种木制、陶制的爆炸物,都提升了己军的战力。
随着工匠们加班加点的生产制造,武器数量在很快增长,更使李来亨对坚守茅麓山有着很强的信心。
只要能攻下夷陵,获取城内大量的粮草物资,便能够长期坚守,一年半载也不在话下。
兵法有云:急攻则伤士,久围则耗粮。清军虽众,驻于野外,风吹雨打,又能围困到几时?
当然,李来亨对于黄立提出的内外线作战,依然是十分钦佩推崇。
在他看来,坚守既然有把握,有信心。跳至外线作战的部队在数量上,便可以更多,在清廷虚弱的统治区纵横攻掠。
正在此时,袁宗第和郝摇旗联袂而来,李来亨和黄立赶忙起身迎接。
从辈份上,李来亨要叫两位国公叔叔大爷;从官爵上,黄立只能算是个白身,只是有三太子使者的加成。
“临国公和黄先生都在呀,正好在一起商议。”袁宗第和郝摇旗其实并不意外,笑着还礼,称呼着李来亨的爵位,显示出以公对公的态度。
李来亨客套了两句,便依言和黄立坐下。四人一桌,就差一副麻将牌了。
郝摇旗干咳了一声,开口说道:“如今八营已经编制完毕,各有统领的军官。等兴平侯的人马赶到,自编两营,也没有什么麻烦。”
由于是各家联军,总不能打散重编,基本是按照原班人马划分,各营的统领也是哪家的兵,哪家来指派。
比如李来亨派出的五营人马,便分由将军李春缑、高凌云、周士贵、王希忠、黑有功率领;
郝摇旗所部由挂印总兵武自强率领;袁宗第所部由挂印总兵赵云率领;刘体纯所部由总兵锁彦龙统率。
这些将领自然都是李来亨、郝摇旗、袁宗第所信任的,由他们统率本部人马,最是放心。
至于李岳、袁东宝、刘享这三位国公之子,还是在黄立身边,名为侍卫,目的却不一般。
郝摇旗继续说道:“所谓兵贵神速,靖国公和我认为前锋、中军已经可以开拔,兴平侯的援军赶到,可以作为后队。”
现在已经是九月底,黄立的记忆中,西安八旗兵是在十一月底赶到巫山,禁旅八旗则是在明年春才到达茅麓山下。
但清军的进攻,却是先在西线展开,由西安将军傅喀禅、副都统杜敏统领的八旗兵,与李国英所部,攻占了巴县,逼近兴山。
也就是说,这次反击作战的时间,只有两个月,或者更短。
毕竟,要迎战清军的话,就要调兵回援,先做好准备,这又要用去十天半月的时间。
所以,郝摇旗说到要提前发动,黄立轻轻颌首赞同。
郝摇旗见黄立点头,胡子脸上立刻露出善意的笑容,向着黄立点头示意。
李来亨也看到了黄立的动作,微微一笑,说道:“既然已经由袁叔和郝叔统领部队,行止自然由您们决定,某无异议。”
不过是提前一两天的小事情,反正都准备好了,影响不大。
袁宗第也看到黄立点头,但还是把目光投注过去,客气地询问道:“黄先生以为如何?”
“我也同意。”黄立笑了笑,说道:“清军援兵正在赶来,时间对我军来说,十分宝贵。”
自从冒充了三太子的使者,黄立得到了更大更多的尊重。虽然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都是国公,但凡事都用商量的口吻,征求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