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言差矣。\"
\"但以我莫朝一己之力,自是无法与后黎朝对峙,但阮主与郑主内部势如水火。\"
\"一旦局势失衡,后黎朝内部必会内讧,届时便是我莫朝的机会。\"
望着眼前意志消沉的莫敬宽,白发苍苍的老臣故作精神,详细分析着此间局势。
虽然他内心也清楚,明廷绝不会无缘无故扶持他们莫朝,但只要明廷无法横推后黎朝,他们便拥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至于眼下,他们便要扮演好\"忠臣\"的角色,对于远道而来的明廷大军有求必应,以待将来。
\"陈卿看着办吧..\"沉默少许,莫敬宽强行自嘴角挤出了一抹苦涩的笑容,颇有些失魂落魄的喃喃道。
时至如今,他早就没有了\"复兴\"莫朝的雄心壮志,反倒是朝中这几名硕果仅存的老臣仍不死心,他也不忍打消这几位老臣的积极性。
\"近些时日,还请陛下蛰伏..\"像是得到了某种鼓励一般,本就神采奕奕的老臣愈发兴奋,躬身行礼之后便转身朝着外间走去。
不过在其即将迈出宫殿的时候,却是猛然回头,盯着殿中遍地狼藉以及惊慌失措的宫娥内侍,补充了一句:\"今夜过后,还请陛下谨言慎行。\"
\"当心,隔墙有耳。\"
言罢,这老臣便是拂袖离去,角落处的几名侍卫也是赶忙将殿门关闭,并紧紧跟在老臣身后。
\"谨言慎行?呵,\"愣神许久之后,莫敬宽突然自嘲一笑,胡乱于狼藉一片的地砖上起身,瘫坐在上首的宝座。
他不是蠢人,自是明白刚刚老臣的言外之意。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明廷大军已是兵临高平府,并主动接管了城防,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官兵发作的由头。
在官兵面前,他莫敬宽不是皇帝,也不是后黎朝册封的通国公,而是代替大明,镇守广源州的\"安南都统使\"。
...
...
嘉林城。
夜色已深,令人心悸的黑暗吞噬了城中的每个角落,唯有位于城池正中的\"知府衙门\"还灯火通明,周围有不少神色严峻的兵丁在来回梭巡,手中紧握的兵刃已是出鞘。
署衙深处的官厅内,一众文武官员及下人均被屏退,只剩下两名沉默不语,面色铁青的汉子,角落处火盆不时发出噼里啪啦声,平添了三分压抑。
官厅上首端坐的汉子年纪约在四十上下,举手投足间满是威势,身上还穿着与明廷亲王服饰颇为相似的蟒袍,眼神很是犀利。
另一侧侍立的青年虽然没有身穿蟒袍,但穿戴也是极为考究,面色也与上首的汉子有三分相似,唯一不同的便是面容有些白皙,身材也有些消瘦,好似被酒色掏空一般。
良久,官厅内的沉默被青年所打破:\"父亲,高平府已是传来消息,今日一大早,莫朝君臣便清水泼街,提前于城门外等候。\"
\"十有八九,是要迎接大明官兵了。\"
虽说这嘉林城与高平府城相距不远,但因为道路险峻的缘故,一个往返也需要耗费上大半天的功夫,故此他们父子并不能实时掌控高平府城的消息,此时也不知晓高平府城已是尽数落入官兵的控制中。
\"官兵来势汹汹,看来这一战,怕是势不可免了。\"
闻声,于后黎朝如日中天的\"郑主\"郑梉便是幽幽一叹,颇有些沉重的点了点头。
饶是心中对此等结果早有预料,但真正对上明廷,其内心仍是有些恍惚。
\"父亲,昔日明廷成祖派兵进驻安南之时,正值胡氏父子篡权夺位,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富绅豪商也是作壁上观,如此才给了明廷趁虚而入的机会。\"
\"但今时不同往日,我安南已立国近两百载,各地富绅土司也以我郑氏为主,人心所望之下,定叫那官兵有来无回。\"
\"说不定父亲还能凭此功劳,更进一步,直接废了那后黎皇帝,改元换代!\"
对于身旁长子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郑梉脸上没有露出丝毫不满之色,反倒是颇为受用的点了点头。
如今后黎朝的权势尽在他郑梉之手,升龙府的文武官员也皆是他郑梉门下走狗,升迁皆在其一念之间。
昔日其父祖之所以没有将后黎皇帝取而代之,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莫朝\"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这安南终究立国近两百载,一直奉\"黎氏\"为正朔,他郑氏就算有心取而代之,却也要找个合适的时机。
而眼下,明廷无故出兵安南,说不定便是他郑梉更进一步的契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他能够力挽狂澜,挡住大明官兵的攻势,力保国土不失。
那莫朝之所以在短短数十年内便衰弱至此,除了其宗室内讧,黎氏依然享有大量遗老遗少的支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莫朝之主莫登庸为了得到明天的支持,不惜自降身份,接受明廷册封,并主动割让领土。
正因如此,莫登庸于安南百姓心目中并没有太高的声望,自然也没有人愿意支持其政权。
\"改元换代,那是后话了。\"
\"当务之急,还是要将官兵拦住。\"
郑梉终究是权倾朝野的雄主,并没有因为自己长子的几句吹捧便丧失理智,很快便话锋一转,开始借着桌案上的烛火,与身旁长子讨论起应付官兵的对策。
年关之前,他虽是通过书信,与偏居南方的\"阮主\"重修于好,并确定双方为同一阵营。
但\"阮氏\"能够在其父祖的掣肘下,依然于南方割据,自然不是易与之辈,那老谋深算的阮主仅仅是象征性的派了几千\"精锐\"赶来嘉林助战。
也许知晓此举会在日后落人口实,随同数千精锐一同抵达嘉林的,还有足以供应数十万大军半年所需的粮草,且阮主还书信中言明,后续还有粮草源源不断的运抵前线。
他们安南国本就盛产粮食,尤其是阮主所割据的南方,更是不论气候如何,皆能够做到\"一年三熟\",粮食储备极其丰富。
若非如此,阮氏政权也无法得到红夷人及佛郎机人的支持,继而与他们\"郑氏\"对峙。
郑梉自是知晓,阮主内心在打着\"坐山观虎斗\"的念头,但明廷来势汹汹,他也不会自乱阵脚,只能将此事暂且记下。
待到日后大明退军,在一并与阮氏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