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275章 生产力爆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275章生产力爆炸!这些衙役见到徐时行,态度更加的恭敬,办事也更加的麻利。

那些雄杰帮的骨干,只要是伤势不重的,都被衙役驱赶站起来,套上索套带回了县衙。

徐时行也打量着码头,看着码头并没有被破坏,舒了一口气走到苏泽面前说道:

“汝霖兄,经此一役,雄杰帮应该不会再来码头滋事了。”

苏泽点点头,雄杰帮不过是小麻烦,苏泽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不再讨论码头的事情,徐时行很自然的说起了书院。

“汝霖兄,你真的要办这样的书院?以你的名望办正常的书院,肯定能在江南一举扬名,办这样的书院恐怕要被非议了。”

徐时行欲言又止,当他听说苏泽要办天工书院的时候,还以为苏泽想要在江南办学。

听到这个消息,徐时行是高兴的,江南地区本来就学风浓厚,以苏泽的才学和能力,这家书院肯定能够成为江南着名的书院。

可接下来的消息,苏泽的天工书院并不准备讲授四书五经,也不是浙江书院那种读书人聚集键政的场所,而是一家短期培训工匠手艺的职业学校?

这样的结果就连最支持苏泽的徐时行等人,都有些不能接受。

虽然认同苏泽的“百姓日用即为道”,但是哪一个读书人不觉得自己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

苏泽竟然要教授这些百姓工匠之道,这听起来总觉得有辱斯文。

这些日子徐时行都在写信劝阻苏泽,这样的天工书院一旦开起来,对苏泽在江南读书人中的名望不仅仅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坏处。

读书人沉迷于诗词书画,都会被人说不务正业,更别说苏泽还要和这些市民工匠厮混在一起。

苏泽不以为意的说道:“汝默兄莫要再劝了,我的想法已定,天工书院就是培训匠人技术,两个月一期,徐兄家中有没有子弟或者下人愿意来上学的?”

徐时行本来想要拒绝,但是想了想还是说道:“我也派几个家里的伙计去听一听吧。”

苏泽高兴的说道:“这自然是最好了。”

徐时行看着苏泽,难道这家伙是墨家的?

重视工匠,提倡结社?

可是苏泽平日里讲学的都是儒家的内容啊。

真是太奇怪了。

“棉花到货了!“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嗓子,就看到几艘船靠在了码头边上。

几个力夫立刻上前,挤在码头上准备接活儿。

一袋一袋的棉花从船上卸下来,然后迅速装上了停靠在附近的马车。

苏泽突然向徐时行问到:“汝默兄,你知道一匹棉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嘛?”

徐时行摇了摇头,他家里有丝绸生意,并不清楚棉花的生产过程。

苏泽说道:“棉花这个东西,古代已经有之,不过是前朝才被大力推广的。唐宋的时候都是富人穿丝绸,穷人穿麻布的。”

徐时行点点头,这个从读史书的时候就能得出结论,棉这个东西确实是元朝大力推广的遗产。

元朝的统治者也从被征服的中亚地区,带来了更加优良的棉花种子,还在全国设立棉提举司,官方经营了棉布贸易。

苏泽说道:“而我们江南的棉花,其实大部分都不是江南本地种植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运河运过来的,两湖地区和北方地区,才是棉花的主要产区。”

“北方运过来的棉花,在江南变成棉布,再重新卖到北方去,这些棉花在大明疆域中被运输的路途,甚至比很多人一辈子走过的路都要多,汝默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徐时行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意味着江南通过棉花加工这么一项产业,就从全国各地赚到了钱,江南繁华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鱼米之乡,棉花贸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苏泽说道:“为什么这些棉花不在本地纺纱织布,却要不远万里还花费这么多钱运到江南?”

徐时行还是摇头。

苏泽说道:“商人都是逐利的,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即使这么大费周章的运输,这样做依然赚钱。”

“为什么赚钱,自然是江南的纺织效率高,江南的纺织技术先进了。”

苏泽对着徐时行说道:“汝默兄,江南能从棉花产区抽取利润,靠的就是技术上的这一点点进步。”

“这一点点技术上的进步,就能产生飞跃性的发展,这才是我办天工书院的原因,这是一条富国富民之路。”

徐时行愣了一下,苏泽说的是他从没有思考过的角度。

苏泽对着徐时行说道:“明天我会送一本《天工开物》到你府上,汝默兄可以看一下,徐家可以将一些铺子改成工坊,说不定能赚到更多的银子。”

苏泽看到徐时行有些心动,知道自己的计划实现了一半了。

其实和刻板印象不同,在江南地区官员亲属从商的气氛是很浓郁的。

大明朝的官员多是异地为官,大明律中也有在本地不能购置田产的规定。

这条规定各地执行的严苛程度不一,但是大部分有上进心的官员都不会触犯。

所以大部分官员都和方望海一样,到任之后会在当地购买店铺,让家人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在江南地区更是如此,比如徐时行的父亲是苏州知府,徐家就没有在苏州买地,而是在苏州城买了几家店铺赚钱。

如果能鼓动他们办上几家新的工坊,那也算是推动生产力变革添砖加瓦了。

不过苏泽也不指望徐知府家的铺子都改成工坊,堂堂苏州知府的铺子只要开着门,卖什么东西都是赚钱的,这些店铺的发展动力并不强,苏泽看中的还是江南地区大量的小商人、小工坊主们。

而在所有的产业当中,苏泽最关注的产业是棉花。

这倒不是因为苏泽和徐家过不去,而是棉花这种产业实在是太关键了。

教科书上将工业革命和“羊吃人”联系起来,很多人会认为毛纺工业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其实主动整个工业革命的是棉花产业。

棉花,是当之无愧的商品之王。

原料产地,加工基地和消费地区的三分离,就已经说明如今的大明朝棉花贸易,已经表现出商品贸易的特征了。

苏泽办天工书院,第一个突破的产业就是棉花产业。

苏泽在《通言说》的编辑部住了一个晚上,将熊五喊了过来。

“让你办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相公,您让我办的事情都办妥了。”

熊五虽然识字,但是也只是能看懂常用字而已,他对着苏泽说道:“还是让彭安进来和相公详细说说吧。”

苏泽点点头,已经长高很多的彭安拿着账本进来,对着苏泽行礼之后说道:

“苏州府和松江府的中小型棉纺工坊,五爷带着我都一一走访过了,这些棉纺工坊中有三成愿意派遣学徒来天工书院,学习使用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三成?”

熊五说道:“相公,三成不少了,很多工坊说起来是工坊,其实就是家庭作坊,用的还是不知道传了多少辈的手摇纺车,根本不愿意置办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江南的码头是原料棉花承运的中心,通过运河水道运输到苏州的棉花,都会通过苏州码头卸货分拆运送到各个棉花纺织工坊。

江南地区虽然也有土地种植棉花,但是基本上都属于小规模的混种,也就是种植在水稻田的田垄上,或者种植在田边上。

徐家虽然有专门的棉花田,但是江南这点棉花产量,是无法支撑徐家这种雇工几千人的大型工坊的。

松江府除了徐家这种大型工坊,也有大量的中小型作坊,他们也都是通过码头运输棉花。

苏泽靠着掌控码头这个重要渠道,和松江府苏州府的棉纺工坊都建立了联系。

而这一次天工书院的第一期培训,苏泽开设的课程就是和棉花有关的产业培训。

所以前段时间,苏泽让熊五好彭安一一拜访了苏州和松江府的棉纺工坊,邀请他们派人去天工书院学习,更换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彭安连忙递上了走访的名册,苏泽看看密密麻麻的名册说道:“辛苦你们了,等过会儿你们去支五两银子。”

苏泽看着身体已经长高的彭安,果然还是自己培养的人才好用啊。

“以后熊五就专心负责码头的事情,棉纺工坊的事情都交给彭安来做。”

“另外下一次去南平问问,有没有人愿意来江南帮我做事。”

熊五听到苏泽的安排,不仅仅没有不悦,反倒是解脱了一样说道:

“多谢苏相公!这工作哪里是人干的!每天走访这些工坊都把我脚磨破了!”

对于熊五来说,一个个的和这些工坊主打交道,实在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

彭安则面露喜色,这是苏泽对他委以重任,单独负责一件事情,他自然是斗志满满。

苏泽吩咐道:

“彭安,这几天你再走访一下,如果有意愿使用新机器的工坊,确实没有财力支付新机器的,我们可以提供租赁。”

“租赁?租赁他们也租不起啊。”

苏泽说道:“不是让他们付租金的那种租赁,而是先将设备租给他们,等他们赚了钱之后,我们再从利润中提成。”

“如果他们愿意直接花钱买下,那也可以让他们分期的购买。”

彭安点头说道:“确实有几家是有兴趣的,我明日再去走访看看。”

彭安又交上去一份名单说道:“这是第一批学员的名单,一共是一百二十七人,由书院出资路费,这几日就会陆续抵达。”

苏泽满意的点头,他并不指望一下子所有工坊都会使用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其实在更换生产设备这件事上,工坊主和工厂主,其实反倒是抵制的。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能维持利润,很少有人会进行更换投资,毕竟更换设备是一笔大投资,投资不一定有回报,而投资也都是有风险的。

就像是后世生意好的餐厅,很少会进行大规模装修。而在生意好的时候进行升级改造的餐厅,不少都会在装修完毕之后生意一落千丈。

任何生意人都是本能的厌恶风险的。

但是产业发展,大部分参与者都是被推着走的。

棉花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商品之王,就是因为新机械对于这个产业的提升太恐怖了。

新机器对于棉纺织业的提升有多恐怖呢?

根据苏泽的调查,如今在江南使用的纺纱机,有些工坊已经用上脚踏纺车,这就是黄道婆发明的三锭脚踏纺纱机。

使用这种纺纱机,一个纺纱工耗费600小时才能将一斤的原棉变成棉纱。

而现在长宁卫使用的8锭的纺纱机,同样的纺纱工只需要200小时就能完成。

而苏泽在《天工开物》中所写的100支纱锭的骡机,只需要10个小时就能由一个纺纱工操纵,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而苏泽准备在天工书院中推广的水力纺纱机,则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

在试验出这个结果的时候,苏泽自己都有些不相信。

而真实的情况比这个结果还夸张,在苏泽那个历史时间线上,十八世纪的英国,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将纺纱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70倍。

这是什么概念,一台机器可以将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200倍!这生产效率的提升足以让任何工坊主疯狂。

这就意味着哪怕只需要百分之一的工坊主愿意使用最新的水力纺纱机,就能完成所有的棉花纺纱工作,市面上的棉花原料都会供不应求!

这是什么恐怖的生产力爆炸!

苏泽相信,自己往江南扔进去的不仅仅是一颗火种,而是一枚巨大的炸弹,这足以将江南旧的一切全部炸毁,诞生出一个新的阶层出来。

四月二十日,锦衣卫探子陆二爷终于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了南京城。

天工书院第一批学员也抵达了书院,第一版印刷的500本《天工开物》,也运到了江南各个书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