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岐在离开英国的时候,已经由deepmind的席尔瓦总揽写作任务,论文基本写作完成并且计划一两天之内投出了。
总共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多达二十人左右,声势浩大,光是名单就长长一串。
其中戴密斯任通讯作者,孟繁岐与席尔瓦,黄士杰三人为共同贡献一作。
一般来说,三人共同一作有些时候会被质疑含金量,有水文的嫌疑,但那是指比较普通的期刊。
对于一篇《自然》来说,尤其是《自然》的封面之作,就算是作为二作三作甚至四作,都是具备相当含金量的工作,远非一些三四区期刊一作可比的。
“说起来,席尔瓦确实跟我联系确认过一次论文的情况,当时修改了不少内容,但那是将近半个月前的事情了。”
他还以为这篇文章还需要再修改一轮,毕竟《自然》和《科学》都属于期刊之王,却没有想到如此飞速就被录用了。
毕竟通常来说,期刊第一轮审核时间两三个月都算是挺快的了。
审核完毕之后,也很少会直接录用,有事没事都让你再修一两次。似乎不这样就显不出他们的智慧和严谨。
返修之后,等待再次审核,又是两三个月,非常折磨。
不少顶级期刊,投出文章一年都未必能见刊,但孟繁岐参与的这次却是一个意外。
这段时间孟繁岐手上事情颇多,因而没有怎么看邮箱。
此刻打开邮箱仔细检查了一番,确实在数日之前,就已经接到了录用的通知。
只不过那些检查全文,最终审核之类的琐事都被席尔瓦等人做得比较周全,孟繁岐这边没有感觉到什么。
这其实也是deepmind和谷歌大脑这边比较疏远的一个缩影,这两个AI研究组织一直不能很好的通力合作,直到很后面许多代码仍旧不肯彼此共享。
这次登陆《自然》封面,谷歌大脑这边就是看到了刊物才知晓情况。
后来面对openAI的chatGpt冲击时,谷歌强势合并两个组织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集中力量办大事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造轮子。
“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自然》的封面之作,你小子的起点可真够高的啊!”辛顿笑着调侃道,从语气当中,孟繁岐可以听出他的真诚与喜悦,绝不是什么虚伪客套。
辛顿虽然是领域内教父,可这个领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起起落落,之前有许多年都不受人待见。
那段难熬的时光,当然是非常苦涩的。辛顿自己录制了一些网课视频传道受业解惑,还因为这点点收入跟学校有了争执。
不过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后辈们也不用再吃那种苦了。
“主要还是deepmind几位研究员的功劳,没有他们此前这么多年的积累,也不会这么快就有突破性的成果。”
“今晚有空吗?我们私下聚一聚庆祝一下,也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其他的问题。”辛顿如此提议道,这段时间谷歌大脑团队基本是三三两两小队作战,有一段时间没有齐聚了。
“好的,我这边还有一位朋友,你在西尼的时候也见过一次,就是我队伍dream的队友。他现在也准备入学斯坦福,不知道方不方便一起过来?”
举手之劳,孟繁岐替唐璜争取了一下:“他希望能参与进来当个实习生什么的,打打杂,向大家学习学习。”
“这没什么,我们有不少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实习生。”辛顿对喜爱该领域的年轻人还是挺热情的,一口答应下来。
能帮的就只有这么多了,有了这个与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们交流的机会,剩下的还是要看他自己。
挂了电话,点开《自然》的界面,孟繁岐心中也十分激动。
即便对登陆《自然》的封面早有预料,可真的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封面文章上面的时候,内心仍旧难免心潮澎湃。
文章的内容他早已读过多次,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写的,自然不必再看。
孟繁岐现在看的,是《自然》杂志主编在文章旁写的总结和寄语。
“1997年,国际象棋智能深蓝在与当时的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的六场系列赛中获胜,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过更大的挑战仍然存在——古老的围棋游戏。
“尽管经过了数十年的改进,直到最近,最强大的计算机仍处于人类业余爱好者的水平。直到阿尔法围棋的诞生。该程序由谷歌deepmind与最近声名鹊起的青年学者孟繁岐共同开发,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模仿专家玩家,并通过与自己对战的游戏进行学习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阿尔法围棋与其他最强围棋程序的胜率达到了99%,并在一场锦标赛中以五比零的战绩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这是计算机程序首次在完全棋盘上,并在没有让分的公平游戏中击败人类职业玩家。
“我们原本预计距离这件事情发生可能还需要十几二十年。可就在我们拿到审稿意见,准备做出决定的今天,距离孟使用深度学习在ImAGENEt上千分类超过人类水平正好整整一百天。
“一百天的时间足够推动技术,足以推动这个世界往前走多远?我想孟繁岐和deepmind团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力的答案:一百天足够让机器智能从普通人变为世界冠军。”
“我说这次录用见刊为什么这么快,原来是有这么一个巧合在里面。”孟繁岐看完主编的寄语,心中明了这篇文章估计是插队了。
自己在西尼会场公布论文和代码是在13年12月初,一百天就是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主编原本拿到一审意见是想打回进行最后的小修,可能是一算这日子竟然如此有纪念意义,便也不再计较那几处地方。
华人一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这在二十一世纪是两只手都数得过来的事情。
孟繁岐搜索了一下国内社区的反应,果然已经有自媒体号开始宣传科普了。
他们还没有时间仔细去阅读和研究文章的内容,但是科普一下二十一世纪以来究竟有哪些华人一作登上过《自然》杂志却是短时间可以做得到的。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共有7篇华人一作文章登陆《自然》封面。
上一篇还是在11年3月底,距离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
孟繁岐看了一下,七篇中有四篇是化石考古方面的研究,主打一个地大物博的地理优势。
余下的三篇才是与自己类型相同的理工科类文章。十四年来的第四篇,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又过了没几个小时,各类正式媒体也纷纷发布了相关的资讯。
比如人人日报,《围棋智能战胜欧洲冠军,青年学者孟繁岐工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
又或者环球报,光明报,羊城报,均很快跟进了这个新闻。
标题既需要信息量足够,又不能太长,彼此之间还不可以太过相似,想来也是相当耗费脑筋的一件事情。
“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它是一座里程碑,证明了即便在最难且不可穷举的棋类博弈上,智能也已经超越了最优秀的人类。”
“人类制造出来了比自己更加聪明的东西。”
一直十分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鄂维南院士如此说道,让迷茫的吃瓜群众们大概理解了这次突破的级别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