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皇帝下旨,赋监国大权
神京,銮仪卫衙门。
相较于銮仪卫在外的威名赫赫,神京之中的銮仪卫指挥衙门看起来却是并不起眼,只是选了夹在大理寺、御史台等衙门之间一间不大不小的院子,作为衙门驻地。
但就算衙门驻地看起来寒酸窘迫,可门前扶刀而立的銮仪卫将校们,周身隐约散溢出的阴戾气息,却还是让人心中胆寒。
就连附近各衙门的朝廷官员,对这里也是有些避让,轻易不愿从此处路过。
銮仪卫衙门之中,一颗巨大苍翠的柏树屹立,垂下枝叶投下阴影,几乎将小半个銮仪卫衙门遮蔽。
其上有不少乌鸦栖息于上,时不时有鸟雀振翅,鸦唳之声传来,给本就带着浓重戾气的銮仪卫衙门之中,更添几分阴冷。
此时虽然太阳尚未落山,但銮仪卫指挥使大堂之上已然点起了灯烛。
只穿着一身常袍的长孙捷,正靠坐在椅子上假寐打盹。身旁的烛火溅起烛花,火光跳动摇曳,让他身旁映照的身影扭曲晃动起来。
“大人!”
有心腹垫着脚小声走入大堂之内,对着长孙捷轻轻唤了一声。
长孙捷顿时警醒地睁开通红的双眼,看着走入堂中的心腹,当即坐直了身子,沉声道:
“怎么样了?”
心腹闻言,顿时摇了摇头,然后低头回禀道:
“没有找到……此前校正府那边的联络地点,如今皆已人去楼空,也没有再派人前来联络您。”
听到这话,长孙捷顿时搓了搓手指,重重地深吸一口气,道:
“唉,楚王不过一点小手段,竟然就真让燕王与我生了嫌隙。”
“也不知我解释此事的亲笔书信,有没有送到燕王殿下手中……”
此前与楚王之间的对话,让他们都察觉到了当初反目敌对之事是有一些不对劲的,似乎是有人在背后推动。
楚王那边在左丘甲以及赵睢的故意误导之下,开始怀疑是皇帝在幕后操控。
但长孙捷这边,楚王却是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告知自己所查到的“真相”。
所以直到现在,长孙捷除了找出了部分被左丘甲笼络的銮仪卫将官之外,竟然是也没有查到别的什么线索。
不过就算如此,长孙捷在面对楚王的主动缓和之后,两人之间原本的针锋相对也没有了,长孙捷不由便有了再次左右逢源的想法。
他不愿和楚王继续作对,也不愿彻底背叛得罪了燕王。
为了解释最近所发生的之事,他还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书信送到了北平。
手下心腹闻言,却是迟疑了一阵,劝道:
“大人,您此前早已参与夺嫡之中,如今再想抽身而退,怕是有些不太可能了。”
“燕王殿下如今大势已成,众望所归。您何不尽心效力,以求个拥立之功?”
这名心腹此时就觉得,自家指挥使明明是政治嗅觉极为敏锐的,为何现在开始犯了糊涂。
都参与夺嫡之争中了,再想抽身而出保持中立,岂不是两边都得罪了?
听到手下心腹的话,长孙捷却是不屑地嗤笑道:
“众望所归?只要燕王没有真正登基,再众望所归又能如何?”
看着手下不解的眼神,长孙捷微微一叹,然后继续道:
“你可知此前宫中传出的消息?”
手下闻言,迟疑着道:
“大人是说,皇帝刚刚为其加封立庙的‘华光显圣陶神君’?”
这说的,自然就是雍博荣放在皇宫之前的那位真武三十六天将之一,华光灵官元帅陶光耀!
作为人间显圣的神君,近来整个神京城之中,自然是这个消息最为广传。
却不曾想长孙捷闻言,却是微微摇头,道:
“是紫宸殿的平阳真人!”
“宫中消息,平阳真人数月前又为皇帝炼制出了合一灵丹。据说连续服用九九八十一日之后,可添一甲子之寿!”
手下闻言,顿时再次恍惚起来。
当今皇帝御宇多年,若是再得一甲子之寿,岂不是要统治整个大梁王朝百年?
“一甲子是六十年,这样一来别说儿子了,怕是孙子也能熬死啊……”手下满脸惊讶,又带着艳羡、嘲弄、同情等复杂心思,有些口不择言道。
长孙捷瞥了自己手下心腹一眼,然后倒也没呵斥什么,只是继续道:
“你现在知道,我为何要做出退出夺嫡之争的举动了吧!”
手下心腹闻言,却是忙不迭地点头。
皇帝若是能再活一甲子,此时再谈及夺嫡,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对于身为天子亲军,充当耳目鹰犬的銮仪卫来说,若非是皇帝将要油尽灯枯之时,根本不需要参与到夺嫡之中。
当初若不是皇帝病危,最有可能继位的楚王又对銮仪卫欲除之而后快,长孙捷怎么也不可能这么快参与夺嫡,在拥立周王失败之后无奈选择投靠燕王……
长孙捷眼中精光闪动,胸有成竹地道:
“如今我在燕王、楚王那边都有把柄,他们都自觉能够凭此影响我、拉拢我,这倒是再给了我左右逢源的余地。只要我一日身居銮仪卫指挥使高位之上,他们便不敢得罪我,也舍不得毁了我!”
两边都有把柄,那就是没有把柄!
凭借自己在銮仪卫内部多年经营的威望,以及那些暗中藏匿下来的证据情报,长孙捷就不信两位亲王敢撕破脸皮,将自己彻底得罪喽!
手下心腹此时,已然是崇敬地看着自家指挥使,然后叹服道:
“大人英明,手段高明,当真是让属下瞠目结舌!若非大人指点,只凭属下的这点脑子,怕是怎么也捉摸不透这里面的关键!”
长孙捷嘴角一弯,继续道:
“继续查查,燕王那边应该也要不了多久,就会派人前来联络……”
话音刚落,銮仪卫指挥大堂之外,忽然有一名心腹銮仪卫脚步急促地冲了进来,然后连忙将一封密函高高举起,气喘吁吁地道:
“大、大人,燕王那边派人送来密信!”
长孙捷闻言,当即一拍案桌,急声道:
“快拿上来!”
纵然口头上说得再头头是道,表现得再胸有成竹,可长孙捷到底还是怕彻底得罪了如今大势得宠的燕王。
听到是燕王那边送来的密信,心中也不由有些紧张。
而当长孙捷打开密信查看之后,长孙捷的眉宇顿时一松,松了一口气道:
“果然如我所料,燕王也不舍得直接将我放弃!”
密信之上,多是以燕王口吻来安抚长孙捷的话语,表示并不相信楚王的离间手段。
其中也提及了突然隐藏起来的校正府密探暗桩,也只说是怕左丘甲此前掌握了什么,这才紧急隐匿转移。
而不论是写信的北平,还是长孙捷这边全部都是心知肚明,这密信之上的话多是虚伪客套的谎言,根本不值得相信。
但北平还想要与长孙捷虚与委蛇,长孙捷不愿彻底得罪燕王。
两边相互给个台阶,也就顺势下来了。
长孙捷继续翻看着手中密信,而待看到下一页的内容之时,明显一愣,眉宇微微皱起。
手下心腹见状,心中有些好奇,却又不敢在此时开口问询。
直到许久之后,长孙捷方才沉声开口道:
“之前封锁的有关传国玉玺的消息,办得如何?”
之前雍博荣还不知传国玉玺关乎自己的安全,甚至以此布局,让一直隐藏极好的作丘甲暴露出来。
但与此同时,传国玉玺的重新现世也暴露了。
事后雍博荣为了补救,便让长孙捷帮忙封锁消息。
“回大人,宫中那边还未曾听到风声。但京中权贵之中也有安插在北境的眼线,神京有几家已经知道了,消息越发封锁不住了,只怕也瞒不了多久了……”手下回禀道。
长孙捷点了点头,道:
“正好,此事不用瞒了,直接送去宫中!”
手下心腹闻言,再次一愣。
长孙捷将手中密信拎起放到一旁灯烛上引燃,眼神定定地看着被火焰吞噬的密信,口中补充道:
“顺便告知宫中,燕王想要用传国玉玺,换皇帝更进一步的表态!若只是一道回京以全孝行的旨意,燕王怕是不愿回来。”
手下心腹当即反应过来,连忙抱拳应是。
----------------------------
此前作为皇帝耳目的銮仪卫有意瞒着,皇帝连皇城之外的事情都不知晓,自然更不可能知道北平那边发生的事情了。
但此时銮仪卫竟然想将消息传进宫中,也不过傍晚时分,相应的情报消息便已经摆在了皇帝的案桌之前。
皇帝抓着密折的手青筋暴起,不住地颤抖着。
一旁侍候的大太监全忠,看得是心中一颤,还以为自家皇帝犯病了,当即就准备大呼小叫地喊来御医。
而就在他出声大声呼喊之前,却看到皇帝突然激动地一拍御案,语气急促地道:
“传国玉玺,是传国玉玺!”
全忠一愣,下意识地凑到皇帝身边瞥了一眼。
待看清密折之上的内容后,全忠顿时反应过来,然后忙不迭地跪倒在皇帝面前,满脸喜色地欢呼道:
“恭贺皇帝!”
皇帝心情依旧难以平复,喃喃道:
“朕的治国功绩,上天果然是看在眼中的。不仅让神灵显灵助朕长生,更是直接送来了传国玉玺!”
全忠连忙拍马屁道:
“传国玉玺现世,昭示天命所归。当年开国太祖的遗憾,就要在皇帝您手中实现了!”
大梁开国太祖当初对没能获得这枚传国玉玺,到底是难以释怀,还是会有“天命自取”的豪情壮志,其实也都不重要了。
反正为了拍当今皇帝的马屁,表明皇帝您的功业已经超越历代,全忠就必须要这般说!
听到这话,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
但下一刻,这笑容又突然一僵,然后很快消散下去。
“可是你说,这既然是上天昭示朕的功绩,又为何是先让燕王得到?天命在身的,到底是朕,还是燕王?”
皇帝这突然发问,显然是想起了之前,大梁国运在他尚未册封东宫储君之前,便直接认可了燕王。
这种手中无上权柄被夺取的感觉,让皇帝有些焦躁不安。
联想到传国玉玺偏偏又是燕王献上的,皇帝便更加警惕起来了。
对于皇帝突然的发问,大太监全忠心中一跳,然后不假思索地道:
“皇帝您乃是天命所归,不容置疑。传国玉玺失传在草原数百年,燕王就藩北境,又是您血脉相承的皇孙。上天借由燕王之手将传国玉玺送给您,也是合乎常理的!”
到底是伺候皇帝身边多年的大太监,这反应就是快,说得话也是极漂亮。
皇帝闻言,扫了全忠一眼,语气幽幽地道:
“伱在朕身边伺候着,朕心里想的什么打算你不可能看不出,现在还在拿这些话搪塞朕!”
全忠连忙闭嘴,低下头不再多言。
所幸皇帝也不计较,转过头去继续看着手中密折,然后脸上露出了一抹冷冽无情的笑容。
“得了这枚传国玉玺,倒也让朕的这个孙儿胆子大了,敢向朕提条件了!”
“不过既然要朕的态度,朕给了就是!”
皇帝现在最怕的,就是不能将燕王骗回来。若是一下子逼急了,让燕王察觉到了什么,恐怕北境就要再次生乱了。
结果李玉鉴此时提出要求,皇帝反而是松了一口气。
就算现在他直接册封自己这个孙儿为储君又能如何?
只要回到神京,君臣父子之间的不可逾越、权贵朝臣之间的错综复杂,足以让皇帝死死压着李玉鉴翻不了身!
想到这里,皇帝当即抬头,沉声道:
“拟旨!”
“燕王李玉鉴聪智少成,英姿挺立,文武兼备,资纯乾之始,可负军国大任。
今朕老迈,重病刚愈,无力理会朝政。宣燕王立即归京监国,暂掌朝堂国事!”
监国大权,由来便被储君所握。
当初皇帝病重之时,朝野上下之所以认定楚王不日便要正位东宫,就是因为当时其巡查京畿之地后,便领旨奉命监国!
皇帝这道旨意一下,几乎是默认了燕王的储君地位。离正式册封,也不过就只差个祭天大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