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的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37、bJ的古树
顾雪林
出生在bJ,成长和生活在bJ;也许,将来就病死或老死在bJ。
因此,对那些我出生前就存在,今天还是枝繁叶茂,将来也还会继续生存下去的bJ的古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从小居住在颐和园附近,我们常戏称颐和园为“我们家的后花园”。颐和园后山上那些粗壮笔直的古松树(侧柏),就是最早映入我眼帘的古树。
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地图可知,那时,圆明园和颐和园是连在一起的。清代晚期,修了一条通往西山的路,就是今天中央党校南院和颐和园东墙之间的马路。解放后,又修了一条通往颐和园北宫门的路,这就是今天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央党校南院之间的马路,bJ地铁4号线从这条马路的下面呼啸而过。这两条马路的修建,把颐和园同圆明园的联系彻底切断,各自成为两个独立的园林。
见证这种联系的,只有一棵古松树(侧柏),这就是国际关系学院南门外,路西约50米,路北的一棵150年以上的古松,这棵马路边的古松,诉说着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分离之苦。默默地、静无声息的,在当年的河边和今天的路边站立了150多年?也许是300多年?
300多年前,这棵古松树在圆明园中,看惯了宫女们和皇子在树下嬉戏玩耍。
30年前,这棵古松树的南面是一条欢快的小河,河水静静地沁润着树根。
3年前,小河变成了马路,马路下修了地铁4号线,古松树就开始在马路旁站岗放哨,倾听着公共汽车和地铁的喧嚣声,看着欢快的人群从树下走过,直到今天。
树下人来人往,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里有一棵几百年的古松树。也许,今天的人们都太焦躁和忙碌了;也许,今天的人们根本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古松树了。
前几年,bJ市园林局的人才注意到这棵古松,给古松钉上了号牌,还在古松的周围围起了铁栏杆。我每每路过这棵古松,总要站在树下,表情庄重的看看钉上的号牌,再把这棵古松从头到脚打量一番,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有时候,我想,也许当年乾隆爷也坐在这棵古松树下休息过。
我小时候看这棵古松,它就是这样;我如今老了,看它,它还是这样,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看人的一生,时间稍纵即逝,转眼就是老之将至!
看古树的一生,花开花落,百年、千年信马由缰,竟岁月无痕!
在颐和园西堤北面附近的东堤岸上,有十九棵300年树龄以上的古柳树。棵棵都有三人环抱那般粗。
上幼儿园时,老师带我们看过这些古柳树,老师摘下树叶,让我们认识了柳叶。
上小学时,老师组织捉迷藏,古柳树下,有过我躲藏的身影。
上中学时,我曾在这些古柳树间徘徊徜徉,仰望东面的佛香阁,心情迷茫苦闷,不知未来前途如何!
工作了以后,我无数次从古柳树旁匆匆走过,没有时间去仔细看那一年又一年的古柳树的花开花落,和那柳絮的随风飘荡!
如今,我终于有了闲暇,身体尚健,有了免费进颐和园的老年卡,我可以散着步,悠闲自在,且闲极无聊的在这些古柳树下,绕着它们,仔细地查看古柳树上的每一个疤痕。甚至,我还一个人用双手丈量过古柳树的树围;坐在古柳树下,远望昆明湖西湖的碧波荡漾,享受着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光。
人生,只有在没有任何负担时,才会真正意义上的享受生活;尽管这种享受因为年龄的原因,也许,不会持续得太久!
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