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召唤天山童姥 > 第二百八十九章 ?把百分制引入科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八十九章 ?把百分制引入科举

高宏图果然是为会试而来。

会试第三场,已经在十五日考完了,这三天来,糊名誊录、校对、对读的工作已经结束,三场试卷皆呈送各房考官评阅,而最关键的“经义”尚未评选出结果。

这时候来,干什么?

高宏图见礼已毕,坐在下首,欠身道:

“启禀陛下,会试三场已经结束,试卷已经誊录、收藏,各房考官分头评阅,预计月底能定下名次,只是……”

顿了一顿,道:

“之前启东奏请陛下,准予春闱贡士名额为二百一十人。不料陛下神威天降,新朝气象焕然一新,天下士子云集而来,此次会试共有五千一百三十二位举人应试,贡士名额略低了。”

原来是为这事儿?

大明科举的竞争是极其残酷的,尤其是乡试进举人,到了明朝中后期常年维持在3%左右。

也就是说——

一百个秀才,取三个举人。

到了会试,录取率才有所上升,毕竟会试可以考三次,而经过百里挑一的遴选,能高中举人,已经很优秀了。

自洪武四年,至万历三十二年之间,有准确应试人数记载的六十三科会试中,平均录取率为8.6%。

当然,一开始录取率并没有这么低。

洪武至永乐年,平均达到21.7%,以后则趋于平稳下降,到了万历年间,已经低到了7%,天启、崇祯年就更低了。

这倒不是举人们不给力,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兴盛,举人越来越多,而朝臣空缺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进士人数常年控制在三百到五百人之间。

分母变大,分子不变,录取率自然下降了。

但这次朱慈亮把留级生也叫来了,各地落第举人,无不欣喜若狂,前几届,甚至前十几届的老留级生都纷纷赶来,应试的举人有足足五千一百三十二位,只取二百一十人,显然不够。

4%的录取率,连平均线都不到!

这倒是意外了,纯属误判,之前内阁皆以为朝廷现在只有半壁江山,就算有留级生参与,应试的举人,也应该不超过两千,取二百一十人都嫌多了……

他们低估了举人们的心气!

这次来考试的举人,年龄最大的都八十二了,第三次落第是在三十一年前,也就是万历四十一年。

那一届的状元,是周延儒。

三十一年前,周延儒年仅二十四岁,就连中会元、状元,着实惊才艳艳,可惜不学好,结党营私,倾轧朝臣,欺君误国,两年前被崇祯赐死,只有五十五岁。

不料,同届留级生,居然还活着呢?

而且还又来考试了……

这不是个例,今年春闱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留级生,足足八百多人,这些人恐怕不是想当官,只是想博个进士功名,光宗耀祖,将来躺进棺材板儿,也能瞑目了。

朱慈亮想了想,问道:

“高阁老认为,新增多少名额合适?”

既然人数增加了,录取名额再添一些也无可厚非,反正朱慈亮也没打算重用他们,第一次举行春闱,倒是不能打击读书人的积极性,算是千金买马骨了!

高宏图躬身道:

“启禀陛下,启东与臣,会同各房考官商议,暂请陛下再增设一百五十人,略高于崇祯十六年春闱,以彰新朝气象!”

新增一百五,那就是三百六十人?

朱慈亮心算很快,不过几息,已经算出录取率正好是7%,比天启、崇祯两朝都高,与万历时期持平。

于是,点头道:

“准了!”

高宏图大喜,俯身道:

“谢陛下隆恩!”

正要回去阅卷,朱慈亮又说:

“对了,今年的评阅规则改一下……”

高宏图愣了一下,会试程序之前不是已经奏过了么,你那时候不提意见,现在又改,该不是看上谁了吧?

想了想,道:

“陛下,评阅规则依祖制而行。”

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改了?

朱慈亮笑道:

“高阁老误会了,朕不是要偏于任何一人。只是这几日琢磨,按之前的规则,过于主观了,有一个评分法,或更公平些。”

高宏图微微欠身,道:

“陛下,何为评分法?”

朱慈亮道:

“每一份试卷,所有考官看完后,不再含糊其辞,说上、中、下等,而是写下分值,满分一百。而后总二十位考官之合,取平均数,这样高下立判,省时省力,而且更加客观、公平!”

高宏图一听,顿时了然。

这法子跟他们之前的对比评阅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经义衡量评阅法等,并不矛盾,只是多了最后一环,用平均分取名次,确实要直观、公平一些。

但这……

要把人累死么?

科举自隋唐发展到大明,期间考试内容、形式、程序几经变迁,越来越公平、公正,唯独在评阅上太扯淡了。

居然是淘汰制!

也就是说,在评阅过程中不断黩落试卷,大浪淘沙……

直到刚好剩下规定的名额!

而答卷的黩落,从试卷的眷录就开始了。

眷录官在眷录之前,得先检查手中的这份答卷有没有避讳,有没有自叙门第辛苦,字数有没有符合规定,卷面是否整洁,有没有草稿纸等等,确认完毕后,再开始眷录。

若不符合要求……

哪怕文笔写得再好,也没辙,下次再来吧!

等誊录好的“三无”试卷呈上来,就看十八个考官了。

一般两个总裁(主考官)是不直接参与阅卷的,但他们有权随机抽取任何一房的试卷重阅,甚至包括已经被黩落的试卷。

当然,这只是抽查,工作还是“十八房”考官来做。

比如今年有五千一百三十二份考卷,若是无人犯忌,每位同考官就会分配到二百八十五份答卷,为保证公平公正,也为了避嫌,同一份答卷往往需要好几位同考官分别批改。

这也不过千份而已!

要真按评分制,那五千多份试卷,主考官和十八位同考官都得阅一遍,地主家的驴都没这么苦!

见他面露难色,朱慈亮便笑着说:

“高阁老又不用打分,跟老刘做好监督便是,现在政务也不甚多,这一次若能顺利施行,诸位青史留名,也是美谈!”

高宏图能说啥?

这法子明显更公平,再拒绝下去……

还显得我有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