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内孥还撑得住。
但到了后来,帝国土地兼并严重,税收大幅度下降,国库入不敷出,又年年对后金作战,户部没钱了。
发不起军饷,仗还得照打,皇帝就得自掏腰包了。
到了崇祯手上,内孥也空了……
皇帝只能向百官乞讨,可惜大臣们不仅一毛不拔,还依旧要求对富人减税,那叫一个光脚不怕穿鞋!
江山不倒,天理难容啊!
关于这一点,朱慈亮倒还有些印象。
所以,他之前派苏星河劫掠郑芝龙,以及徐天宏等人从澳门劫掠的财富,都没有外露。
他要重新建立“君权神授”的神圣感,咱这个皇帝,可不是从吊死鬼那里继承而来,而是太祖亲授,神明所赐!
什么皇庄、内孥,都滚远些!
想到这里,朱慈亮正色道:
“自今已往,皇帝独善其身,不设内孥,不建皇庄。宫中一应所需,皆由户部调配,国家清贫,皇帝先饿着!”
内阁四人闻言,顿时肃然起敬。
别的不提,单单以身作则,容不得贪污腐败这一面,新皇帝真是像极了太祖陛下,怪不得了……
神仙都要显灵!
于是,纷纷起身,躬身道:
“陛下苦心孤诣,臣等惶恐,唯鞠躬尽瘁!”
“诸位免礼!”
朱慈亮摆摆手,又说:
“你们几个商议一下,拟一道旨意,从今年起,所有皇室宗亲,皆停发俸禄。如今山河破碎,烽烟四起,当一切从简,朕吃的了苦,朱家子孙,也当为表率!”
史可法差点儿咬了舌头,说您狠……
您还真的狠啊!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
出身贫苦,让他成为历代开国皇帝中最心疼百姓的存在。
同时,目睹亲人饿死,自己做和尚、化缘要饭,也让他比其他皇帝更加在意朱家子孙的生存繁衍。
立国之初,就给子孙后代定下了躺赢的政策。
皇亲国戚可以分为八等:
皇帝的儿子,除皇太子外,其他的都是王子。
太子的长子是世袭王子,另一个是郡王,王长子世袭郡王,其他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授奉国中尉。
从太子到奉国中尉,一共八个等级,每个阶层享受不同的待遇。
太子年俸为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辅国将军六百,三个中尉依次为四百、三百、二百。
皇室公主,则从大长公主到乡君,俸禄从两千石依次递减,最少的乡君,也有二百石的年薪。
此外,朱元璋还规定:
以后所有的宗室子弟,只能依靠正常的宗室俸禄生活,即便不授予任何职位,也不允许出去工作!
这种政策,就是把皇亲国戚当猪养——
好好的在圈里育肥、育种,不要染指军政,则富贵不绝。
否则,拉出来宰了!
客观地说,在明朝的前一百年,这样的制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从大明中叶开始,弊端就愈来愈明显了!
要知道,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
在洪武年间,皇亲国戚也就数百而已,即使都按照最高标准维护,对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然而,皇亲国戚没事儿干,那不得生孩子么?
没有生活压力,子孙成活率又高,从明朝中叶开始,皇族后裔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
隆庆年间,宗室后裔人数为两万八千人。
万历年间,宗室子孙人数已经突破六万。
到了崇祯末年,足足两代人出生,宗室后裔达到了二十多万!
二十万人,就别说以最高标准了,即便取个中间值,都按照八百石算,那也得有一亿六千万石!
幸好,不是中间值。
大明朝绵延两百多年了,子子孙孙早已突破了八代传承,这二十万皇室后裔,还是以没封号的居多,但总体算下来,依然需要数千万石,常年占据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到了崇祯末年,甚至突破了四成!
这么沉重的负担,要是能反馈一些也行,可惜这二十万皇族,既不用纳税,也不用出征……
纯纯的负担!
朱慈亮是一个披着朱家皮的外来者。
这么大的包袱,崇祯砸锅卖铁也要扛着,他可分分钟都不想扛了!
史可法是直脾气,想到了,就非说不可。
躬身一礼,道:
“启禀陛下,皇室宗亲,受俸就藩,是太祖成例。陛下初掌大宝,当以聚拢民心,安抚诸藩为要。若停发俸禄,除少数藩王外,其余宗室后裔,恐难以度日。诏令一下,陛下不免落得刻薄寡恩之名,于皇室尊严有害无益!”
朱慈亮微微一笑,道:
“这江山姓朱,我朱慈亮坐江山,而皇室子孙皆有守土之责。俗话说的好,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天下大乱,皇室子孙各个明哲保身,要他何用?”
您说的太对了!
史可法心里举双手赞成,但作为臣子,却又不得不多想一些。
这诏令可不同于削藩,一旦颁布出去,朝廷固然省了不少银子,可皇帝不要脸面么?
朱慈亮又说:
“日子过得去的,想必也不敢说什么。若真过不去,朕也网开一面,允他们拖家带口来京城,朕自己出钱安顿!”
这一回,四人都明白了。
感情停发俸禄只是一个引子,关键在后面这句。
皇帝其实想把散布于各处的皇室后裔,都集中到京城来?
而后……
搓扁揉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大明朝最沉重的财政包袱,一句话就迎刃而解了!
众臣心领神会,史可法也不“仗义执言”了,纷纷领旨而去。
这封诏书,且得好好斟酌。
怎么才显得皇帝不那么“刻薄寡恩”?
众臣拜退,王语嫣记性极好,小声提醒道:
“陛下,按崇祯年间宗室黄册,皇族后裔足足有二十人,真要都聚于京城,那得多少银子安顿啊?”
朱慈亮笑道:
“到时候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您,心可真大!
王语嫣知道他的脾气,就没再问,估计又憋着什么坏了。
想了想,还是问“那个”问题?
俏脸一红,感觉被天山童姥坑了,我一个黄花大闺女,蓬门尚且未开,怎么好意思说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