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佐木纯1为了泄恨,对昌瑞岛狂轰滥炸十几分钟,宫崎山阶请示,“长官,炮击完毕,我们还要上昌瑞岛,查看情况吗,不过天色以晚,不利于水面上行船。”
宫崎山阶的态度很明显,找个借口,不想登岛。
十几分钟的炮击,只是给佐佐木纯1壮壮胆,至于华夏军是否被全部消灭,佐佐木纯1心里并没有底,尤其是对于6战很陌生,思索片刻,回答说,“算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不能在这个小岛上耽搁太长时间,拔锚回兴潭城。”
佐佐木纯1撤回坂东丸号,起锚向北驶去,在山坡上的高文和感到不妙,日军要动用舰炮,急忙催促大家,通过木桥到南部区,最后撤到小楼附近的榆树林中。
“轰,轰——”高文和的担心是有根据的,果然,日军舰炮猛烈开火,几分钟的时间,在昌瑞岛北部山坡上,倾斜了上百发炮弹,山坡上浓烟滚滚,1片火海。
日军舰艇炮击完毕,高文和以为日军要登岛,急忙命令大家作好战斗准备,没想到日军舰艇拔锚启程,回转兴潭城,“吐吐——”日军舰艇速度很快,不久就消失在茫茫的水面上。
虚惊1场,打了1个小胜仗,天色已经很晚了,大家回到小楼,点起马灯,继续宴会,傅江问赫平,“赫参谋,你看,日军会不会再回来。”
赫平摇摇头,回答说,“我分析日军最近1段时间不会回来了,这个小岛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日军水上兵力不强,只有几艘老旧的舰艇,犯不上对1个小岛大动干戈,我们可以放心的在岛上住几天的。”
3层楼房,还有好吃的东西,牛肉罐头,火腿肠,饼干等,第2天早上,在3楼,6珊的卧室,6珊召集高文和,赫平,傅江商讨下1步行动计划。
高文和提出1个袭击兴潭城渡口的计划,高文和认为,在云霄山区,兴潭城是日军的占领中心,渡口是兴潭城的交通要地,袭击兴潭城渡口可以震慑日军。
高文和的具体计划是,分成两步走,第1步乘坐大龙的木舢板,去兴潭城渡口外围侦察,制定作战计划,第2部乘坐汽艇对日军渡口发起袭击,然后乘坐汽艇快速撤离,日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6珊对于高文和的计划很满意,大胆而周密,决定还是由高文和、赫平、傅江3个人扮成渔民模样,乘坐大龙木舢板,去兴潭城渡口外围侦察。
上午8点钟,高文和、赫平、傅江3个人乘坐大龙的木舢板,准时出发,今天,风力不大,洞兴湖湖水平静,木舢板平稳驶向西南方向,人坐在船舱里很舒服,傅江说,“我早就听说洞兴湖是鱼米之乡,渔业资源丰富,这不知道现在怎样了。”
大龙回答,“以前不错,每次去湖里打鱼,都满载而归,日本人来了,占据了主航道,不允许渔民船只靠近主航道,打鱼的数量少多了,勉强维持生活吧。”
两个多小时后,木舢板到达兴潭城渡口水域,距离兴潭城渡口5百多米,大龙缓慢划行,高文和、赫平、傅江3个人同时举起望远镜,对兴潭城渡口进行观察。
兴潭城渡口码头很长,左右1百多米,1艘机动货轮拖着1嗖驳船,靠在码头上卸货,货物有木箱子和麻袋,还有钢板,基本上都是华夏人做苦力,日本人作监工,渡口南北两侧有几栋木板房,渡口还停着几辆卡车,几十名日军士兵,在码头上警戒。
高文和脑海中勾勒出战斗的景象,拂晓4点钟,汽艇考上码头,干掉码头上的日军卫兵,然后按冲上渡口,使用手雷攻击左右两侧的木板房,几分钟后,乘汽艇撤离。
“吐吐——”1艘汽艇驶离兴潭城渡口,向木舢板船奔来,日本人发现了木舢板船,想躲避是不可能的了,汽艇的行速是木舢板船的几倍,赫平嘱咐说,“大龙,2龙,不要惊慌,1切都听我的。”
日军少尉阿部贵郎,负责渡口警戒,看到渡口东北方向5百米处,有1条木舢板船停止不动,阿部贵郎心中起疑,马上带着1艘汽艇追了过来。
还好木舢板船看到奔驰过来的汽艇,没有任何动作,依然停留不动,心中疑虑才放下。
汽艇靠近木舢板船,缓缓的停了下来,汽艇有5名日本兵,1挺歪把子机枪架在船头,赫平看到1个日军军官模样的人,站在船头问话,汉语流利,语调生硬,“哎,做什么的,为什么停在这里。”
赫平赶紧站起身来,摘下斗笠,深深的鞠了1躬,陪着笑脸说,“太君好,太君辛苦了,我们是打鱼的,观察水面水流情况,我们估计这1带有鱼群经过,因此在此多停留1段时间,惊动了太君,罪该万死,请太君原谅。”
阿部贵郎向木舢板船里看了看,还有两个年轻的渔民坐在船舱里,戴着斗笠,摆弄着渔网,没有其他问题,阿部贵郎厉声呵斥,“8格,快快离开,这里是军事要地,再晚1会儿,就开枪了,死了死了的有。”
赫平急忙鞠躬回答,“太君,我们明白了,马上离开,谢谢太君。”赫平挥手说,“大龙,快,摇橹,马上离开这里,慢1点太君生气了。”
大龙快速的摇着船橹,木舢板船慢慢与日军汽艇来开了距离,“吐吐——”日军汽艇调转船头,向兴潭城渡口奔去。
1场虚惊,高文和、傅江2人看似平静的摆弄渔网,实际上手放在腰间,紧紧抓住手枪枪柄,随时准备出手,看到距离日军汽艇越来越远,傅江摇摇头说,“赫参谋真是巧言激辩,还说出看水流判断鱼群活动方位,大龙,赫参谋说得对吗?”
大龙回答,“赫参谋很有经验,我们在洞兴湖打鱼,是有看水流判断鱼群活动方位1说,不过,向我们年轻人做不到,得是我姥爷那样,有经验的老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