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晨的话让江闻陷入了沉默,随即在他的脸上再也看不见刚才的有事好商量,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桀骜,只见他玩味的笑了,然后看着叶晨说道:

“欣赏归欣赏你,但是不代表我可以无条件的纵容你,甚至是听你摆布,说句难听的话,想投资我的电影的人多了,你还真不一定排的上号,我可不是谁的钱都收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不想投资人干预我电影的拍摄,我的片场只能有一个说了算的人,那就是我自己,其他人别说亲爹亲妈,就连我媳妇或是天王老子来都不好使。

你作为项目发起人,想要投资我的电影这无可厚非,但是打着参演的名义混进片场,对我的拍摄指手画脚,那我只能说你还是太天真了,激将法对我来说一般情况下都好使,但是如果触及我的底线,那是绝对不行的。假如你只是一个单一的演员,也许我还可以接受,但是外加投资人的身份,我就得想的多一点了,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叶晨在现实世界里,是见过江闻的尿性的,知道他就是这么直来直去的性格,江闻为什么会让人佩服,就是因为他敢于向世人喊出那句“我要站着把钱赚了”,为此他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此他从来不在电影中植入商业广告。

江闻是才华与人品兼具的名导,他才华横溢,无论是演技还是他导演的作品,都堪称艺术。

江闻有点口吃,但是完全影响不了他的个性十足,这个人太注重完美,拍电影不惜成本,这就造成了拍摄电影的成本过高,如果票房不理想的话,七扣八扣之后,投资人有时候是血本无归。

江闻的坚持,坚持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想向电影快消品的市场妥协,这也是江闻的电影不赚钱的原因,但是一但江闻妥协了,也就不是人们认识的那个江闻了。

当年在拍摄《红高粱》期间,为了塑造好角色,他和第一次当导演的老谋子从头吵到尾,就是在两人不断意见分歧不断达成共识的争吵中,一个轰动世界的大作诞生了。在演电影《芙蓉镇》秦书田时,和大导演谢津也是经常的争执不休。当时,谢津就说,江闻早晚得干导演,他的点子太多了。

叶晨澹澹一笑,对着江闻说道:

“江导,不必动气,我所谓的投资三千万,其实我自己都知道,在你这里绝对是杯水车薪,毕竟您的电影一般都是大制作,不是我们公司几百万的作品能比的。

我之所以会献上这个剧本,然后又是投资,又要参演个配角,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跟在江导你这里学经验的,毕竟出入您剧组的动辄就是影帝影后级别的,能跟他们对戏,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这三千万我根本就没什么回本的想法,就是我献上的一份学费罢了,能赚钱固然好,赚不到也就那样了。所以我是绝对不会以投资人的身份,干预你剧组的正常运行的,这一点可以写进将来的合同里,还请江导放心!”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江闻看到叶晨把自己的姿态放的这么低,他反而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感觉自己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于是便说道:

“这样就完全没问题了,我这个人习惯丑话说在前头,你这个剧本我是非常看好,准备好好打磨。只不过我眼下正忙着拍摄《太阳照常升起》,实在是分身乏术,再加上我这个电影上映之后肯定是不会赚钱,投资人那头得让人家缓缓,所以得晚个一两年才能正式开拍你这个剧本!”

叶晨听了江闻的解释,不禁莞尔一笑,江闻对自己的认知永远都是这么明确,不过好饭不怕晚,叶晨自然是不会在意,于是便说道:

“这不是问题,我手头还有别的事情要忙,我手下的话剧团过了年就要开始上新的话剧,再加上我手头还有好几个电视剧的本子,我先自己磨练一下演技,这样到时候跟你们这些大咖对戏的时候,才不至于怯场。”

江闻刚才就注意到了,叶晨在给自己翻找剧本的时候,是在一摞剧本中抽出来的一份,于是便半开玩笑的问道:

“刚才你给我拿剧本的时候,我看到你拿出了一摞子,别告诉我那些都是剧本!”

江闻本是一时戏言,没想到叶晨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我在北影上学的时候,发表了几本小说,跟出版社那边还算熟悉,所以看到了自己心怡的作品,就会用稿酬把版权拿在自己手里,改编成或电影或电视剧的剧本,想着毕业从事这个行业,早晚用得着,一来二去的就攒了几十个剧本,这不就用上了嘛!”

江闻听到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几十个剧本,这特么也是人干的事儿?要是每个剧本都有自己手中作品的含金量,这家伙相当于掌握了一大笔的无形资产啊!

在京圈儿厮混的这些个大院儿子弟,都是眼高于顶的存在,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只有他们才有自己的渠道去接触到一些文学作品,所以他们骨子里都自觉高人一等。

江闻本以为自己就已经够优秀的了,在学校的时候就是风云人物,毕业之后得到导演陈家霖的赏识,拍摄了电影《末代皇后》,第二年又拍摄了家喻户晓的《芙蓉镇》,紧接着跟老谋子合作了《红高粱》。

然而江闻和叶晨一对比,发现了二人之间的差距,自己是一直有圈内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后盾,而且时不时的有贵人扶持,而叶晨则是给自己不停的创造机会,两相比较之下,江闻不禁有了一丝挫败感。

不过江闻的性格本身就洒脱,不会对这种事情过多的纠结,反而让他对叶晨的观感更好了,他笑了笑,对叶晨问道:

“到饭点儿了,咱俩出去随便吃点儿吧,我给你介绍个朋友,既然已经进了这个圈子,大家之间互相帮衬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孤木不成林。”

面对江闻的邀请,叶晨自然是欣然应允,江闻出去打了个电话,回来的时候,叶晨已经收拾妥当,二人离开了公司,叶晨在江闻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家私家菜馆儿。

这家私家菜馆儿叫做米店,位于东四九条八十八号共享际大楼里一层,大隐隐于市的云南文艺小馆,不仅是胃和心的栖息地,也是四九城文青的打卡地,不做任何营销和广告,全靠食客口口相传。

叶晨和江闻到的时候,有人已经等在了那里,只见那人打量了一眼江闻,然后说道:

“你丫也是够了,请客吃饭结果客人反倒是先到,你却姗姗来迟,在家梳妆打扮来着?用不用再给你半个点儿,让你去补补妆?”

如果是外人对江闻说出这样的话来,江闻能抽的他妈都不认识他,然而面对眼前这位,江闻却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打了个哈哈,然后把叶晨介绍了过去,因为这位不是别人,正是京圈儿赫赫有名的大老郑小龙。

说起京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汪烁,但其实郑小龙在京圈的地位并不亚于汪烁,郑小龙提拔了京圈两位大导演,一位是电影导演冯大炮,一位是电视剧导演赵保钢,可以说郑小龙崭露头角的时候,这两位只有给他打杂的份儿。

郑小龙出生于一九五二年,比汪烁,冯大炮大六岁,是一个标准的大院子弟,十几岁时,因为受到父亲牵连,被下放到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插队。十八岁时,在河南某部队服役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因为文章写得好,指导员让他负责全连的年终报告,后来干脆就叫他去机关单位担任宣传干事,机关单位拥有自己的图书馆,郑小龙因此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一九七五年二十三岁的郑小龙复员转业,成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两年后国家恢复高考,郑小龙只想看看自己的实力如何,却没想到一次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郑小龙的创作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和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两航归梦》,大学毕业后,郑小龙加入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也就是北视。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业务能力,很快就成为北视中心副主任,成为领导后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人,一个是在钢厂当翻砂工的赵保钢,一个是刚退伍的冯大炮,冯大炮能认识汪烁也是由郑小龙介绍的。

那是一九八六年,郑小龙带着美工冯大炮,在海南岛拍电视剧《大林莽》,有一天郑小龙躺在冯大炮为他铺好的芭蕉叶上读书,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一边笑还一边骂真他妈孙子,冯大炮问,谁这么孙子把你乐成这样,郑小龙把书递给冯大炮说,汪烁,我认识的一哥们儿,冯大炮接过书一看,小说的名字《浮出海面》,后来在郑小龙的介绍下,冯大炮认识了他在京圈中的第二个贵人汪烁,到这里,京圈就渐渐形成了。

在汪烁刚成名的时候,郑小龙在一众朋友中的地位是最高的,资源也是最多的,因为他是北视副主任,在那个年代,华夏电视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制度,所以怎么拍,拍什么,用谁拍,基本上都是由北视副主任郑小龙拍板决定,比如演员选谁,郑小龙的诀窍就是大家一起吃顿饭,觉得谁气质好就直接留下来。

再比如在当时创下百分之九十收视率的神剧《渴望》,就是郑小龙、汪烁、李小明和郑凯龙四个人在蓟门饭店的一个包厢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就把故事的框架确定了下来,然后再由编剧把具体的故事写出来,变成电视剧本。

渴望成功后,郑小龙又带着汪烁、冯大炮等人如法炮制搞出了《编辑部的故事》,虽然这两部神剧都不是郑晓龙导演,但导演赵保钢也是郑晓龙一手提拔的,郑小龙确实相当于制片人,后来郑小龙带着冯大炮一起去米国拍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再一次大获成功,冯大炮也因此摇身一变,鸟枪换炮,从编剧跻身导演行列,所以郑小龙可以说绝对是个人才。

不仅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他自己也还是有几把刷子的,郑小龙之所以在京圈德高望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愿意把机会让给小弟们。一九九七年,许静磊因主演的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一炮而红。

其实这部剧郑小龙原本打算亲自指导,之所以导演换成了赵保钢,是因为赵保钢觉得这部戏很适合自己,于是在友谊宾馆楼下苦等郑小龙两个多小时,希望自己能指导这部电影,郑小龙听到这话后,毫不犹豫的把机会给了赵宝刚,不仅让他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更是促成了他和海岩的黄金搭档,后来海岩和赵保钢这对黄金组合为华夏影视剧贡献了无数经典,而郑小龙也逐渐走向幕后,深藏功与名。

后世的网络大时代非常发达,关于江闻的那些个糗事儿,叶晨也算是了如指掌,知道郑小龙是在拿江闻当年自己在家拍摄沉楷哥《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定妆照这件事,来调侃江闻,不禁哑然失笑,这位大老也太恶搞了。

郑小龙和江闻相识多年,二人还一起拍摄了《北京人在纽约》,所以关系一直很好,郑小龙知道江闻向来都不是无的放失的人,既然他能带人来让自己认识,说明他本身也已经认可了这个人,所以郑小龙对于叶晨,也没表示出疏远来,跟叶晨天南海北的聊着天。

叶晨别的不敢说,在知识面儿上,是绝对不逊色与眼前这两位的,而且在《人世间》的世界里,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很多话都能说到点上,这让郑小龙不由得侧目。

郑小龙这些年一直身居幕后,是因为没看到什么值得他出手的大制作,在江闻的介绍里,得知叶晨手里攒了不少的电影,电视剧本,而且品质都还相当不错,就随口说了一句:

“找个时间让我开开眼,我看看有没有什么能让我中意的剧本,这些年没活动,感觉身子骨都有些僵硬了!”

叶晨笑着帮郑小龙斟上了酒,然后说道:

“我手头上还真有两个本子,特别适合您,一个是我上学那几年在博客里发表的小说,叫做《后宫.甄嬛传》,版权我自己留在了手里,另一个叫做《芈月传》,也是一样,郑大哥你有兴趣的话,给我留个地址,明儿个我把剧本给你送过去瞧瞧!”

“卧槽!”郑小龙不由得瞪大了双眼,看向叶晨说道:

“那本儿《后宫.甄嬛传》是你写的?!我还一直跟圈儿里的这群人说呢,别看这本书描写的是后宫里的那些事儿,却是站在了现实主义的批判角度,完全没有女人的矫揉造作,我找这个作者有段时间了,只不过一直没什么音信,没想到在这里见着了!”

叶晨当然知道郑小龙的意思,这本书的原着作者流潋紫,作为一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三学生,因为喜欢香港 tvb 出品的《金枝欲孽》,便开始在网上连载刊文,积攒了不小的读者群。读者中有一位作家,其丈夫是电视剧导演,因而决定改编成电视剧。最终,成就了一部播放量数以亿计的经典作品。《甄嬛传》的诞生过程,本身也是那个阶段开放积极的社会气候之隐喻。

不过,郑晓龙作为大院子弟、从八十年代的北京走过来的创作者,现实主义是他的底色。他并不想夸大那些“鸡零狗碎、勾心斗角”的宫斗部分,想在娱乐化的剧集里加塞一些思想内核,把《甄嬛传》电视剧制作成一部更“落地”,更符合现实主义逻辑的作品。

“《甄嬛传》的主题是批判。”郑晓龙在多个采访中都提到过《甄嬛传》真正的内核。

叶晨在人世间世界里,接触过他们那个时代的伤痕文学,更能跟郑小龙产生共情,他在心里是认同郑小龙的观点的,所以在发表小说的时候,把小说很大内容上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进行了改编。

叶晨和郑小龙之间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所以聊的火热,反倒是把江闻给冷落到了一边,他平时可没郑小龙的闲工夫,而且这些年就没怎么接触过所谓的网络文学,这就导致了根本插不上话。

不过作为人精的江闻有自己的办法,他故意干咳了一声,然后对着叶晨问道:

“我刚才听你说,还有部什么《芈月传》?你说的芈月,是历史上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芈八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