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辛亥英雄 > 第85章 机械制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整体来说,我们今年初制定的所有目标都是超额完成。”

1915年过去,国家也在总结这一年的成果。

整体来说,1915年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欧战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如果没有欧战,就不会有中国这么好的国际环境。在如此大好的局面之下,这一年中国的各项发展数据都是稳步发展,很多年初制定的计划早在八九月份的时候已经是完成。

经济情况不敢说是一片大好,但相比起满清末年和辛亥革命头几年来说绝对是最好的日子。

这个从财政收入就能够轻易看出来。

1915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突破二十亿人民币,大约有一亿英镑上下。比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增加了五倍。地方收入也在稳步增加。

因为没有了外国,特别是欧洲和日本货的倾销,中国的民族资本在这段时间也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他们的发展,带动了地方收入的增加。

地方收入的增加,也让地方开始投资经济。这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也非常聪明,他们明白这个时代,你地方政府手上有钱才能够说得上话。

没钱只能靠着中央政府拨款活着,就会让人瞧不起。

一个良性循环。

而有些指标给更是跃进似的发展。如煤炭产量,今年的产量比计划多了四百万吨,达到了一千八百万吨。钢铁产量也是节节攀高,今年的钢铁产量已经是达到了二十六万吨。

甚至中国政府都非常乐观。

几年之后可以轻松超过日本。

这就是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中国的工业是落后,但只要发展起来,规模就上来。虽然煤炭、钢铁这些产业需要的机器都是从外国引进,但只要有机器之后,产量就大爆发。

钢产量的爆发就是一个现象。

可是如果继续要提高钢产量,就需要继续从国外引进设备,引进机器。这些技术中国都不掌握。日本虽然钢产量比起中国也就多了二十万吨,但他们的炉子基本上都是自己造的,和中国需要引进完全不同。

“可是支出也同样增加很多。特别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设备。”

1915年真是有喜有忧。

喜得是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喜得是中国的教育开始有节奏的纳入国家整个教育计划当中,喜得是国家机构开始完善,喜得是国家开始安定,喜得是国家军队整编工作非常圆满,喜得是中国开始得到世界的一丝丝关注。

当然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开始独立。

海关、盐税、烟酒税、矿产,这些原来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的东西,慢慢的回到中国政府手中。不仅仅让中国政府的收入提高,更多的是让中国经济开始摆脱外国人的控制。

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一片喜悦当中也有让张学文深深担忧的。

那就是中国目前很多工厂使用的机器,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有从欧洲引进的,有从美国引进的,也有从日本引进的。就连小小的面粉厂、榨油厂、纺织厂的机器,都没有国产。

今年一年从国外光是引进各种机器设备,中国政府和商人就花了几千万美金。可以说中国今年因为欧战挣到的那些外汇,全都用在了这里。

可惜。

这么多钱如果用在国内建设当中,能够创造多少价值。可惜都让这些人挣走了。

这让张学文很是担忧。

“这个没有办法。我们的技术储备太差。从洋务运动开始,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方面。所有建立的工厂,里面的机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在这方面我国几乎是一片空白。”

禹之谟也是无奈。

如果中国有自己的国产机器,就算质量差点,禹之谟也愿意用国产。因为省钱,还能够发展中国自己的制造业。可是目前来说,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太差。

不说别的,光是说机床。

整个中国只有一个机床厂,那就是张学文在西南当巡阅使的时候成立的西南机床厂。虽然目前的发展不错,但生产的机床都是仿制的,还是仿制比较落后的。太先进的东西,仿制出来,反而质量有问题。

连张学文巨资投入的西南机床厂都是如此,其他就可以想象。

“那些重型设备我们国家无法生产,但那些什么面粉厂用的、榨油厂用的,还有什么织布机这样的,应该不是太困难吧。”

张学文摇摇头。

是。

中国工业是落后,但是张学文相信一些小机器应该不是太困难。只不过还没有人涉足这一领域,或者说这个领域前期需要投资的钱太多,因此很多民族资本家都不愿意涉足这个行业。因为想要回本,时间太长,很多民间资本没有这样的实力。

这样的大型制造,就如后世说的那样,是大国重器。

估计也只有国家的大投资才可以。中国还没有欧美那样的大财团,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投入到这方面。

“稽亭兄,季直先生,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未来要开办更多的钢铁厂,更多的煤炭厂,更多的造船厂。甚至以后我们还要有自己的飞机制造公司,要有自己的工业。我们的机器总不能都依赖外国人,总不能什么都从国外引进。现在我们的工业才刚刚开始,就需要引进这么多的设备,就需要花这么多钱。未来难道我们继续这样下去。”

“而且没有自己的,心里总是不踏实。你说万一以后我们和西方国家闹翻,到时候他们封锁我们怎么办。我们如果无法从西方国家引进他们的机器到时候怎么办?难道我们的工业就停滞不前,不往前走了。”

禹之谟和张謇都是点点头。

当年年轻的时候,他们两个人都是带头反对外国的地方实业家。他们反对把矿产权利交给外国人,反对外国修筑铁路,反对外国货进入中国。

但是等到两个人都成为了国家副总理,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才发现当时他们的做法有合理性,但也有非常可笑的地方。

现在的中国离得开西方吗?

不行。

因为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工业,离开西方国家就必死无疑。因为中国自己没有任何制造机器的能力,所有工厂用的机器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这不是夸张,这就是现实。

你在骨头硬,你再怎么不服气,你有时候也要面对现实。

一旦中国和外国断绝关系,到时候中国需要的机器设备百分之九十九都得出问题。

“既然市场无法自己出来这些行业,那么我们国家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些。稽亭兄、季直先生,我拟定在工业部增设一个机械部,专门主持管理中国机械制造。国家投资建立两家以上的机械制造公司,从最简单的面粉机器、榨油机器、造纸机器、印刷机器这些民用机器开始,逐渐的模仿研究重工业需要的各类机器。在这方面国家要投入巨资,在人才方面可以从全国各地的高校进行统筹安排。”

“到时候就算质量差一点,我们也有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就算买外国的机器,他们也不敢喊高价。”

禹之谟和张謇都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两个人都在考虑。

他们知道张学文跟他们两个人先谈话,而不是直接在会议当中提出来,就是希望在会议之前得到两个人的支持。两个人知道,一旦国家在这方面重金投入,那么肯定影响其他的计划。

一定会有部门领导反对。

如果反对的人太多,张学文也不好强硬的推行自己的想法。

所以张学文这是希望两个人支持。

“可是你计算过要投入多少钱吗?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很多东西可能要从零开始,不仅需要钱,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盈利。可能是一年、两年,也有可能是五年、十年。有可能我们的投资无法得到需要的回报,还会耽误我们其他行业的发展。”

张謇最后开口。

“季直先生,未来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电一定会普及到每家每户。在城市发电,那是能够挣钱。但是一旦到了农村,特别是山多人口少的农村,我们要给他们也安装电线,那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农村这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盈利,甚至国家还要倒贴钱。但我们该不该给他们安装电。”

“当然。这是政府的职责。”

“就是如此。季直先生,我们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看的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过了几十年之后,如果我们还无法制造自己的机器,还是需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机器。到时候整个国家都会被动。就如这一次美国人因为需要橡胶,因为需要我们的市场,因此才会让步。未来如果外国人用不卖我们机器来威胁我们,我们到时候怎么办。如果我们那个时候才着急忙慌的想要制作我们国家自己的机器,你认为来得及吗?有些事情就算一时半会没有利润,我们也要做。”

顿了一下道:“而且怎么可能没有利润。你看看今天我们为了买各种设备花了多少钱,而未来对于这些设备的需求会更多。如果我们能够生产这些设备,我们怎么可能不挣钱。而且以后如果我们的设备和外国人的一样好,我们还能够卖给外国人。”

张謇叹了口气。

“总统,我还是认为应该缓一缓。目前我们更应该把资金投入到经济,还有建设上。这些机械制造,花的钱太多,加上我们没有丝毫的基础,不知道需要多少年。如果耽搁五年、六年都没有成果,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对于张謇有其他看法,张学文并没有感到生气。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

张謇又不是一个没有思想,只是服从张学文的人。因此张学文道:“季直先生,这样的话我们就从小的机械制造公司开始如何。最近面粉厂和印刷厂的发展不错。我们就成立一家制造机械公司,主要研究制造面粉厂需要的机器和印刷厂需要的机器制造。这样我们的投资也就少了很多。等有了资金,我们继续考虑其他方面。”

张謇都反对,张学文立马就改变了想法。

因为张謇反对的话,其他那些人就不用考虑。那些人肯定会反对,张学文也不想强硬的让大家接受自己的想法。因此也让了一步。

看到张学文让了一步,张謇也是立马道:“这可以。我听说过,这些机器都不是很复杂。国家出钱出人,应该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仿制的。”

禹之谟一直没说话。

他是支持张学文的,因此他是先让张謇说。如果自己和张学文一唱一和,反而会让张謇不高兴。会认为是张学文和禹之谟在逼他。

现在张学文让了一步,张謇也是让了一步。

算是皆大欢喜。

“季直先生,还怎是精力无限。”

张謇是反对,但当和张学文达成默契之后,他立马就风风火火的去搞定这件事情。

都快六十三岁。

但每件事情都会亲自去办,亲自去看看。

“稽亭兄,机械制造方面我们还是学生,甚至连小学生都不如。因此一定不能着急,要一步一步的吃透别人的技术,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对了,我们派往国外的很多留学生是不是到了毕业的时候。”

“嗯。有些人已经准备回国,有些人则是递交了新的申请。希望能够在国外继续攻读。熊部长还问我,应该怎么回答。”

1911年。

张学文在西南陆续派了两百多留学生去了英国和美国读书,入主中央之后派出去的留学生就更多。今年第一批学生应该是毕业。虽然人数很少,但张学文很重视他们。

希望他们回国,在国内培养更多的人才。

“愿意回国的,我们都要妥善安排。最好是让他们一周抽出一天或者两天时间,到大学讲讲课。至于想要继续学习的,可以答应他们,学费、生活费国家继续负担。国家财政再怎么困难,绝对不能让他们有事情。”

“好。”

“新成立的机械部,你认为谁最合适。”

“何燏时。”

“何燏时?”

“对。”

何燏时,这是目前北京大学校长。这两年来何燏时被中国教育行业的教授、报纸骂的是狗血淋头,认为正是因为何燏时屈服于政府压力,开始按照政府要求进行改变,完全失去了大学应该有的自由精神。

但是何燏时此人非常果敢。

和张学文讨论之后,当年他就改变了理工科和文科的比例。招生的时候,理工科和文科比例是七比三。很快今年招收学生比例更是达到了八比二。

何燏时甚至宣布,三年之内要把北大的理工科和文科的学生比例变成九比一。

这可是得罪了无数的文化界名人。他们天天在报纸上骂何燏时是政府的走狗,读书人的耻辱。说他完全忘记读书人该有的气节。

几乎是把何燏时的祖宗八代都给骂了一遍。

可是何燏时一点都不为所动。

对于何燏时这样的果敢的样子,张学文是相当欣赏。此人有技术、有能力,更有胆略。要是换一个人,早就从北大辞职离开。他又不是靠着北大校长的薪水活着的。

作为中国留学生当中,第一个从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的采矿专业高材生,何燏时是不缺工作的。

但他在北大这两年做的非常好。

“可以。”

现在这个年代,大学教授跳出来担任国家官员的事情比比皆是。何燏时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跳出来担任机械部部长,并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成立的公司,我提议取名叫中国第一机械厂。”

“行。”

张学文点头。取什么名字,张学文并不在乎。禹之谟继续道:“我认为胡仁源担任第一机械厂的厂长,非常不错。”

“你这是跟北大有仇。”

张学文哈哈大笑。

胡仁源目前是北大工科主任,还是北大副校长。没想到禹之谟要让他出来管理企业。张学文道:“胡仁源,胡教授的能力是没的说的。是不是太保守了。”

胡仁源能力相当出色,是满清举人。只不过后来学习新学,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担任过江南造船厂的总工程师。

技术一流,能力也一流。

只不过他的性格有些保守,观点也有些保守。

“我们成立第一机械厂,不需要什么锐意进取的,我们也没有资本锐意进取。前几年的时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能够仿造出外国人的机器。只要能够仿造出来,能够批量生产,那就是我们的胜利。保守一点其实没什么问题,相反我认为更适合。”

听到禹之谟的分析,张学文点点头。

中国现在的工业,不需要什么开创性的发明创造。而是需要在西方国家的后面,把他们走过的路程再走一遍。有了他们已经发明好的机器,只要能够仿制出来,然后能够生产就可以。

至于专利?

那是什么东西。

张学文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所谓专利的问题。

后发展的国家,哪一个管什么专利。如果后发展的国家,讲究什么专利,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发展,因为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是专利陷阱。就如美国以前发展的时候就是如此,甚至美国副总统都直接表示,我们国家还穷,需要节约资金。

包括后来的日本、韩国,他们的发展哪一个不是从仿造开始的。

可能这个时候胡仁源这样保守的性格,加上技术能力很出色,的确是非常适合。因此张学文点点头,不过很快道:“希望胡教授用人上不用太保守。”

“他也没有保守的资本。因为到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老专家交给他,都是一色的年轻人。”

两个人一起笑了笑,但都是苦涩的笑容。

因为成立第一机械厂,里面的技术人员都会是年轻人。很多都应该是二十多岁刚刚从学校出来的。胡仁源要带领他们进行中国的机械制造。

“这一下就抽走北大两位干将。告诉熊部长,给北大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校长。”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