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加法和减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加法和减法

“我不知道谁对,但是想想他关于逻辑的论述,感觉又的确有道理,”林婉秋说道:“我们在听人强调西方才诞生逻辑的时候,从来没有被告知过逻辑还分作文理和数理,为什么?因为就是刻意为之。”

“肘子说这就叫‘信息茧房’,为什么要刻意为之?因为别人只想让你知道他故意让你知道的那些,这是什么居心?”

“从而可以知道,那些跟着叫好的人,是不是不是坏,就是蠢?”

“这逻辑没毛病……咦?”

“肘子还提到了一个信息学里的概念,叫‘信息熵’,大体的意思就是用于量化信息的均量,把组成信息元素看做一个包裹,包裹里边的元素纯度越高,信息熵就越低,同样一段内容的信息,就需要更大的包裹来表达。”

“他说汉语对于信息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类语言中最大的一个‘元素集合’,有声有调还是象形文字,纯度相比之后几十个字母两个声调的西方语言低了无数倍,相应的,其表达同样一段内容所需要的元素就最少。”

“所以它是最优美的‘思维化语言’,之所以让西方人看不见逻辑,恰恰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其太复杂,太高级。”

“是吗?”李老三觉得有点不相信。

林婉秋在笔记本上打了一行字:“今天午中们是我在船吃上饭吗?”示意李老三回答。

李老三看了一眼:“是的,黄林搞了一条大鲶鱼养着,肘子说葛洲坝修起来以后,他们上游的大鲶鱼越来越少了,三五十斤一条的,只有葛洲坝底下还买得到,今天我们吃鲶鱼宴。”

林婉秋白了李老三一眼:“你再看仔细一点。”

“什么意思?”李老三又看了两遍,还是没懂。

林婉秋拿着鼠标将“午中”,“们是我”,“船吃上”分别拉亮:“看清楚。”

“啊?哈?”李老三不由得瞠目结舌:“这……这是什么神奇现象?”

“这就是信息熵的威力,肘子说的,中文的信息量强大到自带纠错功能,当然这是在经过训练学习的人脑当中。”林婉秋得意坏了,当年周至给她展示这一招的时候,她和李老三的反应如出一辙:“总有一天,信息科技可以强大到将这套逻辑思维的过程模拟出来,并且投入到应用当中,造福人类。”

“现在只是基于运算逻辑的计算机还远没有走到尽头,而人类的智慧,还没能够将人工智能推进到这个高度而已。”

李老三砸着嘴:“我说大哥怎么每次提起肘子就夸,原来他们才好聊到一处去……”

其实这番对话要是被周至听见的话,又会有另外一番言论。

减法和加法,是人类科技历史上一对永恒的矛盾和命题。

减法和分拆,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精简与明晰,以摈弃个性化,采取标准化为原则,达到批量大生产的目的,以极大地提高产能。

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已。

另一个方向,却是统一和融合,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生产更加复杂,更加精密,更加协调,单体产品价值更高的产品,其目的是提升生产的另一个属性——品质。

这两个方面其实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人类从旧石器,新石器,再到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机器时代,其实永远都是在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

如果将视线从科技发展和生产发展中挪出来,落到社会层面上看的话,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制度,法律,风俗,各种施加在社会之上用于维护这个体系整体相对和谐运行的办法,其实都是加法。

总体来讲,数理逻辑的强项在于精简和明晰,也就是做减法,而文理逻辑的强项在于统一和融合,也就是做加法。

至于说哪一种逻辑成为人类的主流,其实只是看人类社会当前发展阶段更加侧重于需要哪一类逻辑而已,而绝不是把一种捧上天,而把另一种踩入地。

否则就是掉进了古代儒家治国理政的坑里,只不过反向重新掉一次而已。

当然周至没有听见,因此也就没办法发表这样的一通“高论”,他现在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包资料。

准确说,是一件刑事案件。

一九七九年,秭归屈原纪念馆正式竣工,占地面积可达两万平方米,收藏了八百多件文物、五百多套有关屈原的书籍、以及三百多件古代名人字画。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纪念馆又花了一年时间完善,直到一九八零年才对外开放。

自从纪念馆开放以来,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也时常有一些文化工作者和国外专家。

每天出入纪念馆的人都高达上百人,遇上旺季,每天人流量可达上千人。

开馆八年以来,屈原纪念馆一直都很正常,直到一九八八年六月的一天,当工作人员来到馆内进行开展前例行检查,走到二楼的时候,突然傻了眼。

二楼陈列厅展柜破了个大洞,柜锁被暴力撬开,里面的文物不翼而飞。

更可怕的是,被撬开的锁还不止一个,好几个陈列柜都被撬开,柜子里的文物早就不见踪影。

经过紧张检查,馆里发现一共丢失了九件重要文物,其中有三只青铜编钟、三只青铜壶、一对青铜敦以及一把青铜剑。

而九件文物当中,最珍贵的要数东周青铜敦。

一九七四年,在秭归一个叫斑鸠窝的地方,有村民挖出一个半球状铜器,后将它上交给了文保部门。

文物干部经过鉴定,认为该铜器应该还有另一半,于是在斑鸠窝展开了抢救性发掘。

果真,就在原址附近,考古人员挖出了另一半。两者各是一个半球,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对完整的东周青铜敦。

铜敦高二十二点八厘米,径十七点五厘米,上下均有对称的三个S形兽体钮,合盖处上下各有一对对称环形耳,整体花纹细腻流畅,精致繁缛,是东周时期用于盛稻稷等谷物的礼器,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关键是这是一对孤品,放眼全国,这种等级的青铜敦,只有屈原纪念馆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