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五百五十二章 军民齐动员,为了平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五百五十二章 军民齐动员,为了平辽

耿名战说得还是有些委婉,因为郭大靖昨晚提出的建议,跟他得出的结论,不太一样。

郭大靖倒是不以为意,一直微笑地听着,不时插话询问,并没有丝毫不悦的表情。

“东边的护城河,离城墙约有四十步,离最后一道壕沟是三十余步。”

耿名战的胆子大了一些,自己的设想也说得清晰,“末将准备在最后一道壕沟进行挖掘,上面有壕桥或木板遮挡,护城河排干水后,填出数道通路……”

郭大靖思索着,连连点头,终于确定了土营的计划。

尽管需要向护城河填土,或者还要加上厚木板,以掩护土营挖掘坑道,比较费时费工,但坑道爆破的巨大威力,还是值得的。

“好,就按你们商议的方案去做。”郭大靖从谏如流,开口改变了自己昨晚的计划,“四条坑道爆破,也很好。”

耿名战精神一振,原本忐忑的心舒缓下来,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末将还未勘察其它三面,说不定还会有其它的合适爆破点。”耿名战又补充了一句,显是担心都押在东面,唯恐有什么万一的情况。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那是你们土营的事情,商议妥当报上来即可。”

“郭帅放心,土营定会炸开辽阳城,为部队打开通路。”耿名战感觉到了郭大靖的信任,腰背挺得更直。

郭大靖笑着伸手拍了拍耿名战的手臂,转身接过马缰,翻身上马,带着亲兵继续巡视。

既然培养了土营,郭大靖对他们有了自己的设想和主见,而感到欣慰。

自己不是全能的,想象到的困难,耿名战等人都有了解决之道。就凭这一点,也值得信任,让他们放手去做。

至于红夷大炮的轰城,郭大靖准备调到东城,用炮轰来掩护土营的掘进工程。

辽阳城已经围成铁桶,郭大靖也发现城内建虏有所准备,便不会再浪费弹药,用迫击炮和火箭,把辽阳城变成一片废墟了。

郭大靖还未巡视完辽阳城,已经有哨探赶来急报,飞飚团已经赶到城东的料高山,孔有德率领的后协还有二十多里的路程。

“终于是全军齐聚,嗯,还差特战营和朝鲜义军,应该也快了。”郭大靖心情大畅,一勒马头,向着城东折返而去。

如果说以前是胜局已定,那现在就是十成十的把握。

而且,辽东兵团能够赶来,说明他们也经历了战斗,杀伤了建虏,这对辽东全局都会带有极为有利的影响。

郭大靖赶到城东料高山时,看到的是飞飚团的人马。一路追杀建虏,虽然没有太过于逼迫,但建虏掉队的伤兵,丢弃的物资,还是缴获了不少。

“末将参见郭帅。”樊化龙赶忙上前施礼。

郭大靖看着樊化龙沾满风尘的脸庞,露出赞赏的笑容,温言道:“樊将军辛苦。从连山关一路突破,追杀建虏直到辽阳城下,功劳不小。”

樊化龙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末将记着郭帅的叮嘱,只是推着建虏逃跑,未敢穷追勐打,斩获并不多。”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将建虏赶入辽阳一并消灭,让宝贵的飞骑减少伤亡,樊将军做得极好。平辽刚拉开序幕,飞骑实力不减,正可大用。”

樊化龙这才露出笑容,说道:“我部与特战营已经取得联系,他们只落后我军三十余里,也正向辽阳赶来。”

“好,好啊!”郭大靖这回是真的完全放心了,连连点头称好,并给飞豹团发出命令,命他们抽调数千骑兵,前去接应辽东两大兵团。

有这两支部队加入辽阳战场,三大飞骑团就可抽调出来,直捣沉阳,不给建虏从容北窜的机会。

简单询问了一番,郭大靖了解到详细的经过。其实也不复杂,连山关算是硬攻下来的,摩天岭则打到一半,建虏主动弃守。

“伤亡不算大,末将虽然不知道详细数据,但估摸着,也就在三千以下。”樊化龙并不算准确地回答了郭大靖的问题。

建虏虽然损失很大,东江军也付出了流血和牺牲,这是难以避免的代价。

在开战之初,双方的伤亡比一般不会相差太大。等到战局已定,建虏人心涣散,兵无斗志时,才会拉大差距。

郭大靖微微颌首,重新估算了下总兵力,对后续行动的人马分派做到心中有数。

“樊将军,飞飚团抓紧时间休整,不日便有行动。”郭大靖说道:“明天军议,本帅定下时间,会派人通知。”

“末将明白。”樊化龙躬身施礼,目送郭大靖上马离开。

东江军几乎把全部兵力都集中在了辽阳,辽东虽有人马踞守要地,郭大靖依然不能完全放心。

现在就可以抽调人马,继续对建虏展开进攻。除了水师载兵走浑河北上,郭大靖还准备让三大飞骑团出动,走本溪,杀进沉阳地区。

同时,他还要在太子河搭设浮桥,作出渡河北上的假象,吸引并牵制退过河的建虏机动兵团。

建虏将辽阳作为牵制东江军,以及继续维持其在辽沉地区的唯一希望。不得不投入了数万人马,使得其总兵力严重不足。

建虏机动兵团,以及沉阳拼凑出的人马,已经是建虏倾尽所有,才能拿出作战的部队。

即便如此,建虏也不舍得全部投入,还要瞻前顾后,还要反复权衡。

所以,郭大靖准备再次发动多路进攻,使建虏有限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缺陷难以弥补,郭大靖还要将其不断扩大,使其成为建虏的致命伤,最终以惨重的败亡,为平辽划上圆满的句号。

回到营寨,郭大靖又接到了毛文龙的信中赞赏和激励同在,还有对粮弹物资的运输情况的通报。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特别是东江军,更加倚重火力,弹药的消耗很大。而且,十余万大军,一天光吃喝,也需要巨量的物资。

为此,东江镇已经动员了数万民兵,全力保障陆路运输,海州是最大的囤积基地,鞍山堡则是最大的中转站。

“这是最后的辛苦和付出,建虏必灭,辽东必平。”郭大靖给毛文龙写了回信,不由得暗自发狠保证。

后勤能够保障,最大的助力还在于水师,或者说是征用而来的大小船只。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减少了路上的损耗,使得东江军物资充足,战意昂扬。

哪怕是从物资的消耗上,郭大靖也不准备再把战事拖下去。

而从时间上看,继续深入沉阳地区,部队还可能就地取食,减少粮草物资的携带,提高速度和机动性。

郭大靖稳定了情绪,拿过各部队报上来的数据,进行着计算,对各部接下来的任务,也有了大致的安排。

明天便是军议,也将展开后续的军事行动,给建虏以沉重而致命的一击。

………………

秋风萧瑟,温度却很适宜。眼瞅着路旁已经泛黄,马上要收害的庄稼,令人顿时生出安心和喜悦的情绪。

东江镇的地盘种的多是土豆、黑麦、玉米,前两种属于早熟品种,与其它的作物拉开了收割的时间,这对于军民齐动员的影响,并不是那么严重。

张膀赶着马车,与其他民兵一起,运载着粮草物资,过了鞍山驿,景色变化,心情也随之而变。

“建虏不种庄稼嘛?”坐在车辕的张膀很是奇怪,虚挥了下马鞭,开口说道:“这地都荒着,看得可惜。”

同车的民兵年纪较长,可也只有四十来岁,嘿然笑道:“这还用问?建虏肯定是觉得守不住,还不浪费力气,种了庄稼给咱们留着。”

张膀眨巴眨巴眼睛,点头道:“老哥说得在理。这么说来,平定辽东,应该是不成问题,明年就是太平年月了吧?”

“那是肯定的。”中年民兵摸着颌下的胡子,沉声说道:“也不看看是谁领兵作战,也不看看咱们东江军有多少人马?建虏蹦跶不到冬天了。”

张膀似乎得到了心理安慰,脸上带着笑意,身上也觉得舒爽轻快,说道:“十几年啦,终于能够天下太平,能过安心的日子了。”

“是啊!”中年民兵发出慨叹,微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死了那么多人,乱了这么多年,终于是熬出头、看见亮儿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战乱的大环境下,整个辽东,没有人不受影响,而遭遇到惨事的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这几年在东江镇的地盘,也算是安居乐业,越来越不担心建虏打过来,可到底还是不能完全安心。

老百姓怕的就是战乱,怕的就是流离失所。如果能安生过日子,苦些累些,吃得差些,也没有关系。

何况,这些年来,东江镇军民的生活水平都在稳步上升。只要你勤劳肯干,不仅饿不着,还会不断地增加积蓄,存有余粮。

官府已经广为宣传,平辽之后,至少五年的政策不会改变。

而平定辽东,对军民们意味着增加了大量的田地,意味着你想耕种多少,都可能得到满足。

张膀望着前方,车辆一眼望不到边,感慨道:“前几年还没有这么多的马车,也是到今天用的时候,才发现大牲口的数量已经增加了数倍。”

中年民兵笑了笑,说道:“这不稀奇。平常人家好好干上三五年,不遇大灾的话,也差不多能添置上牛或马。”

说着,他转向张膀,问道:“你家里难道没有添置大牲口的念想,有一头牛,可是能多耕几十亩田地呢!”

张膀赧然地笑了笑,说道:“谁不想有头牛耕田,又能多种地,又能省力气。也不说瞎话,家里攒了些,想着再贷款。辽东平定后,就添置耕牛,种上百八十亩田地。”

中年民兵连连点头,笑着说道:“都是差不多的想法。平辽之后最不缺的应该是田地,趁这好机会,给子孙后代也攒个家业。”

土地对于农民是最宝贵的资产,大明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这也注定了土地的稀缺。

平辽之后,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天赐良机。现在没有地主,没有兼并,官府对于田地分配是公开的、开放的,只怕地荒,只怕人少。

而百八十亩田地,估计能保障百姓三代的温饱。除非生得太多,人口增长太快。

按照目前的赋税标准,老百姓是多耕多得,那谁不积极,谁不抢着把田地先占上?

张膀咧开嘴,憧憬着将来,缓缓说道:“俺家是定辽右卫(凤城)的,也想着回到家乡,安心耕种,享受太平。就是还有点担心,担心建虏还会窜犯。”

“嘿,说得是平辽灭虏,你还担心个啥?”中年民兵一哂,撇嘴道:“俺家乡是定辽后卫(大概是本溪地区)的,比右卫还要靠北,俺都不怕。”

家乡是深入人心、刻入骨中的,不一定多么富庶,可那是祖辈生活的地方,自家居住在那里,总有熟悉的感觉。

东江镇军民的原籍是遍布辽东的,虽然也有部分人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之地,但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够回到家乡。

而有这种想法,并盼望着能够实现的,并不只是东江镇的军民,还有因为战乱而逃离辽东,在山东、直隶等省打熬求生的辽人。

虽然已经有很多大胆的,或者是在外熬不过的辽人提前返回了辽东,但只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数量。

可以预见,平定辽东之后,将迎来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移民潮也会出现。被东江镇优惠政策吸引的,可不仅仅是返乡的辽人。

长长的车队向着辽阳逶迤前行,民兵们运输的车辆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粮草物资,还有他们对平辽的期盼和热情。

简单地说,那就是受够了。十几年的战乱,终于有了结束的希望,谁都想早享太平,谁也不会埋怨出工出力。

而在东江镇的地盘上,秋收已经开始,主要就是土豆和黑麦这两种早熟的品种,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由于发动大决战,由于抽调民兵助战,使得秋收成了全民的工作。不管是男女老少,只要能劳作的,全部都下地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