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再起 > 第1328章 婺源胡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侯氏闻言,不由得大喜:“陛下,您允了?”

“这主要看母妃的意思!”

李嘉笑了笑,说道:“吐蕃贫瘠,苦寒,您老若是想要去,我还会阻拦您不成?”

“这样——”侯氏思量一会儿,然后露出坚定之色,说道:“皇帝,我想去吐蕃看看,卫王妃已经怀孕,我去的话,说不定能赶上生下来呢!”

“行!”

李嘉点点头,笑道:“吐蕃那地方,比较挑人,您去看看,若是住的好,就住,不好,就回来!”

侯氏虽然觉得话难听,但心中想着却是能看望儿子,不由得心中欢喜,再无忧愁!

李嘉摇了摇头,随即离去。

还是亲生儿子好,人之常情。

“派个身体康健的太医过去,最好一家人都去,路上照顾太妃。”

皇帝念着太妃的身体,随即又想到了故例,吩咐道:“加封太妃为卫国太妃!”

后宫嫔妃去往儿子亲藩那里荣养,都是要加个太妃的头衔。

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得知太妃即将去往吐蕃,不由得忙不迭地跑来,毫无公主风范。

李嘉只听见“见过皇帝哥哥!”,然后感觉一阵风而过,李薇儿的身影,就不见了。

“哼,成何体统!”

挥舞着宽大的衣袖,李嘉无奈地摇摇头,只能作罢。

要不是看她中秋后即将嫁人,李嘉怎么会轻饶她。

李薇儿见到端坐的侯氏,一下就扑入她的怀中,说道:“娘亲要去吐蕃吗?把薇儿也带上吧,薇儿舍不得娘亲!”

侯氏闻言,不由得眼眶微红,情不自禁道:“我的儿啊!”

“娘亲也舍不得你!”

“只是,女儿大了终究要嫁人,潘国公家是个好归宿,娘也放心,唯独你那弟弟,吐蕃苦寒,我实在是放心不下!”

侯氏拍了拍李薇儿的小脸,轻声道:“快起来,薇儿年岁也大了,在民间,早就嫁人生子了,就是你大哥,说要多留几年,都快耽搁了!”

说着,侯氏不由得埋怨起来,她柔声道:“你也莫怪我偏心,实在是你大哥太狠心,吐蕃那地界,是人待的吗!”

李薇儿看着侯氏又哭了起来,不由得安慰道:“我这就求大哥,给弟弟改封个好地界。”

“没事,女儿家的,操心朝堂作甚!”侯氏擦干了眼泪,说道:“都已经这样了,改变不了,由着吧!”

“你可得好好的,嫁人生子,有事就写信给我!”

说罢,母女又哭做一团。

不过,太妃出行,仪仗什么的必不可少,千里迢迢,又是一场大耗费,李嘉也颇为心疼。

几万贯又没了。

而李淮,则心事重重的在江陵坐上船,顺江而下,在池州下了船。

跟随他来的,则是宗正寺的一位老者,辈分高,听闻与昭宗一个辈分,只是太过远,祖宗的遗泽并没有享受到多少。

五六十岁的年纪,也不辞辛劳,呼哧呼哧地走着,身边带着一本族谱,显然是早有预备。

另外,几个工匠则畏畏缩缩地跟着,他们是宫廷中的匠人,织工,无论是衣料,还是玉器,他们都能辨识真假。

在唐时到如今,官窑占据主流,后宫所用的布料,玉石,首饰,瓷器等等,都是专人制作,真的假不了。

下了池州,一股江南古韵扑面而来。

此时又是梅雨季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撑起伞,李淮感到格外的压迫。

胡昌翼无权无势,对于皇帝,以及大唐来说,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但,有时候,政治就是这样,一个名义,仅仅是昭宗之子的名义,就足以让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掀起巨大的波澜。

毕竟在某些人朴素的认知里,昭宗才是大唐嫡宗,皇帝就应该在这支脉几流传。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才会把阴谋消灭在萌芽中。

来到池州,李淮一行人是秘密而来,地方官吏都不知晓,他们也不打算声张,光是身上挂的射声司腰牌,就足以让那些地方官们畏惧。

一路上车马劳顿,但没有人敢有异议,李淮则心事重重。

婺源县是歙州,也就是后来北宋年间改名为徽州的地界,结果49年被划归去了江西。

如今,它属于江宁府,以金陵为中心的苏南,皖南地区,构建了富庶的江宁府。

到了婺源县,这里地形崎岖,几乎寻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平原。

而且,行走在乡间的路径,李淮发觉,这里家家户户,几乎对于乐于行商,去往江西府,或者金陵,贩卖走商,可以说是格外的不同。

李淮好奇,拉住一个行商,问道,何不耕田种桑?

行商无奈道:“婺源,乃至歙州几无多少良田,自己吃都不够,只能男子走商为业,养家糊口!”

李淮默然,随即问道:“你可知晓同光三年,明经科进士胡昌翼,胡公所在?”

“婺源素有十胡九汪,你若是问其他人,我还真的不知道,但考川村的胡进士,胡太子,我还真的晓得!”

听到太子这个词,李淮心头一跳,随即请教路径。

很快,在行商的指引下,他们一行人来到了考川乡,这个贫瘠的村落。

考川村虽然贫瘠,但由于胡昌翼考中进士后,受制于身份,并没有为官,而是回到家乡,开办私塾。

而且,胡昌翼乐善好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

婺源地方偏僻,山路崎岖,人心朴实,对于他的太子身份颇为知晓,而且经常笑称之,以致于其名声越来越大。

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所以才被射声司所知晓。

不然的话,全国一千六百县,近五百州,射声司哪有这功夫,能够打听清楚。

进了考川村,李淮就听到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听到这,李淮不由得念出声来:“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好一派书香之地,果然不同凡响!”

李淮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