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1983年 > 第357章 福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电器店生意也特别好。

这里卖的都是几百块以上的大件,赚的利润应该也是三个店中最大的。

这里卖的货不用负责送货,顾客会自行想办法送回去。

看见潘大章从仓库过来了,温小芹匆匆去农贸市场买菜。

“大章,你有空可以对一下账。”

她交待说。

并且把账本递给了他。

他先从家具店开始对账。

差不多五点半,顾客也基本上走了。

何美丽把三万多现金交到他手里,每天售的货她都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都是大件,数目很容易对。

还有多少存货也是一目了然。

每天营业额都在六七千元以上。

按照百分之二提成,他们三人至少每天得四五十元。

年底这个月工资应该比往月多一截。

电器店营业额更多,五天竟然达到六万块。

他给电器店订的提成是百分之一,两人每天提成也四五十块。

熊兰特别勤快,除了会给顾客介绍外,还把整个店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

黎兰英都对她赞不绝口:“大章,这个妹子跟小老板娘一样勤快,这个店的卫生都是她打扫的。嘴巴又甜,会哄人。”

她还给大章提建议:“让她以后嫁给你弟小章,有两个能干的媳妇持家,你家不发达都难。”

潘大章:“你这主意提得好,不过小章高中毕业前不能提这个建议。”

他笑着问熊兰:“做我弟媳行不行?”

温小芹几个堂妹都在打弟的主意,那几个妹崽肯定比不上眼前的熊兰能干。

熊兰:“大章哥,我还小,这种事等长大了再说。我现在在认真学做生意。对了,我也在学文化,经常让小芹姐教我文化呢。”

是呀,这个年纪是求学的阶段。

潘大章鼓励她业务时间多看书,那怕是读小说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五金店数目比较繁琐,因为这里不仅有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也有各种五金小物件。

也有二万多营业额。

五金店只有杨石头两夫妇负责。

提成也是百分之二,一天每人也有四五十元。

收入方面他要通盘考虑,相互之间差距不会很明显。

那样员工之间才不会攀比,当然还要考虑新员工和老员工之间,要有所偏重。

甚至维修的潘修明和搬运工老徐的感受也要考虑到。

三个店对账后,他把收来的十一万多块钱拿到了楼上。

跟温小芹说了。

“哇,这么多,年底还真的是生意不错哦。”

营业额十一万多,按照利润百分之三十来算,至少也赚三四万块。

年前还有十多天,再赚三四万。

这个月的利润比前几月的总和还多,想想都令人激动和兴奋。

“你再去录像厅对一下账。”

吃饭还要半个小时,晚饭后一车家具会到货,要帮助卸货,所以温小芹催他现在去对账。

潘大章走到录像厅。

孙大玉看见他,脸上有点发烫。

“大章老板,小老板娘有五天没有过来收账了,钱我交给阿姨保管了。你等一下,我上楼去拿下来。”

她上楼找谢婉蓉拿钱去了。

负责看场的杜善文走了出来。

潘大章对他说:“要做好计划,多从你师兄郭广昌那里进些录像带,因为现在学生放假,看录像的多。每天放的录像带尽量不重复。”

杜善文:“老板放心,这一步我早做计划了,录像带我多进了一倍不止。现在一天放十二小时,八个录像带不重复,而且尽量挑好看的。”

“自学生放假后,录像厅生意天天满座,有些免崽仔自早上进来后,赖上一天不肯走。我每天都要看四五小时就赶他们岀去。”

孙大玉把营业额拿下来,除去进录像带的开支,每天进副食的费用,竟然还有八千多元。

这八千多元纯粹就是利润。

这录像厅创造的利润也不算少了。

“大章,今天我赶一个免崽仔出去,他气鼓鼓地对我说,你再赶我,明天我去小西门那间录像厅看,不来你这里看。”

“后来我问了另外几个,他们说小西门那里也开了一间录像厅,可能我们以后生意会受影响了。”

潘大章知道前世整个俞督县城七八家录像厅,生意都是一样旺。

录像厅多了,看的人多了,生意也是一样的。

录像厅的生意再做十几年都没问题。

一直到电视机都普及了,大街上的录像厅才逐步退出了市场。

“不用理人家,再多开几家,录像厅的生意一样好。”

杜母见他,热情留他吃饭。

“阿姨不了,小芹煮了饭,等下有车货过来,要卸货。”

杜善文主动问:“要我过去帮手么?”

“不用了,录像厅也离不开你。”

连续三天,店里生意都特别旺。

跟老妈约好的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日回去帮忙宰猪,可能也走不开。

“你不回去的话,也要跟家里提前打个招呼。”

还是温小芹想得周到。

潘大章给月舟村委打了个电话。

接电话的是村财务孙燕。

“这是月舟村委电话,请问你找谁,有什么事?”

因为这个年代接电话也要收费,所以一般村民无缘故打电话到村委,是会被斥责的。

“孙燕姐好,我是潘大章。能不能麻烦你去叫我妈接个电话,你放心,我让我妈付电话费。这样吧,你先把电话挂掉,我十五分钟后再打过去,你先把我妈叫过来。”

听说是潘大章打来的,孙燕想拒绝都开不了口。

她看了一眼正在看文件的潘六月。

“潘大章来的电话,说叫他妈来接个电话。”

潘六月:“去叫一声吧,多大的事?”

孙燕嘟噜着嘴,心里暗想:“麻子书记还是看人做事的,别人随意打个电话进来,都挨他说半天。现在潘大章打来,就这么好说话了。”

上次她老娘打电话过来,她跟老娘多聊了几句,被他看见,挨他说了几句。

“你别挂电话,我正好有事找他。”

潘六月把电话接了过去:“大章,你以前答应我的事还做数么?”

同时他示意孙燕去叫大章老妈。

“大伯呀,什么事?”

“上次跟你说过,我家翠蓉办喜事的时候请你来吹唢呐的事,你就忘了?”

潘大章记得当时是满口应诺人家的。

“大伯,翠蓉办喜事的日子是哪一天?”

答应了他,就算时间紧,也是不能爽约的。

“年前二十八,你有时间么?若实在走不开,我也不勉强。反正我这里也叫了一对唢呐,你来的话,干的是锦上添花的事,因为你吹的唢呐水平确实比他们强。”

潘大章听他说是二十八的日子,爽快地答应了他。

“行,我二十八准时过来。”

商店估计二十八的生意不一定有那么忙了。

该买的都应该二十六七都买好了。

娶亲嫁女的最迟的日子也就是二十八,不可能有人把吉日选在二十九,甚至三十的吧。

即使有,购买家具,或者新三件、老三件货物也应该提前置办的。

温小芹还问他:“我们店准备什么时候开始放假?”

他征询其他几人意见。

“开店的,总不可能有生意做,就关门放假吧?”温小蓉嘀咕着说。

“看情况吧,二十八生意谈了,就可以二十九放假,若是二十八生意都不错,就过年那天回去也无所谓。”潘广春表态说。

其他几人也表示无所谓。

潘大章许诺:“大家辛苦了,我赚了钱,肯定不会亏待大家。到时我去给大家准备一点年货,这个月奖金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潘六月在电话上跟潘大章闲聊。

因为他是嫁女儿,不需要负责购置新三件或者旧三件,那是男家的事情。

本地风俗,男方娶亲,要给女方一定的礼金,还要置办家中电器用品。

“大章,你在县城开的是什么店?”

潘六月问他。

“我开了三个店,一个店卖家俱,一个店卖电视、冰箱、洗衣机,还有一个店卖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电饭锅。”

潘六月听了啧啧称奇。

“大章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了,是大老板了,了不起。我问一下翠蓉,看他对象有没有买好这些东西,若没有我叫他去你店里买。”

“没问题,翠蓉姐跟姐夫过来,我肯定给个优惠价。”

“好,那就这样说定了。”

此时邹秀花来到了村委办公室。

潘六月让她接电话。

“妈,你说过小年宰两头猪,跟杀猪佬约好没有?”

“约好了,二十四他就会过来。你和小芹有空回来么?”

“妈,我就要跟你说这件事,现在年底了,三个店生意都忙不过来,我跟小芹都可能没有空回去。”

一天一个店利润都赚上千块,比卖七头八头猪的钱都多。

电话那头的老妈所了有点失望。

“你们不回来,我就叫德明来帮忙吧,小章也可以帮助收钱的,你爸也可以,太不了碾米房停工一天。”

她又想起另外一件事:“你们过年是回村里过年,还是去冈州陪爷爷奶奶?”

潘大章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是哦,大过年的老董家里那几个员工可能也请假回去了吧,他两个老人确实有点冷静寂寞。

“你跟小芹去陪爷爷奶奶吧,他们两个老的大过节的没人陪,不免凄凉。我们家你姐和姐夫会回,还有小章,都很热闹,你在不在都无所谓。”

潘大章:“……”

不过他也知道老妈是故意这样说的。

“反正现在有车方便,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二十八要回来帮大伯家吹唢呐,他家翠蓉姐出嫁。”

跟母亲挂断电话后,他又跟老董打了个电话。

“年底三个店生意都特别好,可能这些天没空去看两老,但是过年肯定过去跟你们过。过年吃的年货,我这边会准备好,应该二十九才有空下去。”

老董高兴地说:“你们忙自己的事吧,你们二十九下来就行。我回去跟你奶奶说,昨天她还问我,不知道过春节,你们两个会不会下来。”

当然这事也要跟温小芹商量才行。

她不回家过春节,她父母也会孤单的。

旁边的温小蓉知道他的意思,安慰他说:“没事的,过年我姐一家去陪爸妈,姐夫家还有弟妹,买些年货给他父母就行。”

店里生意忙碌不停,这时却进来收税的和收卫生管理费的。

“老板,卫生管理费一个店每月收10块钱,听说这三个店都是你的?”

一男一女拿着收据。

五金店五个月,电器店和家俱店都算三个月。

潘大章也懒得跟他们计较这些,就把卫生管理费付给了他们。

“还有汽车站对面那间录像厅也是我的,一起付给你们吧。”

很多摆摊的开店的,对于缴这些费用是比较抵触的。

他们说我开店,门口和店里卫生都是自己清理的,我凭什么每月要给你十块钱。

这就是典型的乱收费。

跟收费人员扯皮多次,就是不缴这笔费用的大有人在。

卫生费不缴,不会有强制措施,店可以继续开。

但营业税和工商管理税不缴的话,店就有可能开不下去。

象潘大章这样主动缴纳卫生费的老板凤毛麟角。

两个收费男女高兴给他岀具票据。

“小潘老板才是真正做大生意的人。”

二个税所的工作人员进店。

潘大章及时示意温小芹去买了两条好烟,倒了两杯茅台酒,招待他们。

两人不禁暗自点头。

“小潘老板会做人,当然我们也不会让你吃亏。现在政策鼓励私人经商创业,开店前三个月可享受免税百分之五十。现在三个店我们都给你三个月免税百分之五十的优惠。”

每个店营业税、工商管理税,分国税和地税两个大项来收。

“现在一个店定额营业税都是60,工商管理税都是150。”

还有其他一些税项。

潘大章知道这些收税人手上权力不小,定额多少确实是由他们说了算。

要想商店经营下去,就没必要跟他们把关系弄僵。

政策规定普通百姓是没办法改变的。

两人拿出定额表让他填。

营业额填的越少,自然营业税就越少。

但是也有一个最低值。

潘大章还快速往两人口袋塞了50块钱。

塞钱也要掌握一个度,塞多了会刺激他们贪婪的胃口越来越大。

太少的话,他们又不会看在眼里。

同时他又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县里面是有背景的人。

“我是宣传部干事,县委大楼有我一间办公室,两人若想找那位领导的话,我可以帮忙。”

他拿出宣传部的工作证给他们看。

两人惊出一身冷汗。

“你是宣传部干事,我们怎么敢收你的钱?”

“没事,大家交个朋友。”

两人怀着忐忑不定的心情离开了。

虽然店里生意忙,但他还是第二天去宣传部报了个到。

他属于创作干部,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一年之中他有发表作品的任务,但是这些任务对于他来说。

简直就是毛毛雨,小意思。

谢东生又从学校给他捧来一大堆的信件,其中有许多是杂志社的约稿信,有些还是国内某些大刊物的。

口气都相当恭敬。

小说、诗歌的约稿都有。

当然在五金店这边,几乎每天都会有来信。

这些信都会落到温小芹手里。

除了约稿信她会给大章看,其他信她会自行处理。

其中很多是女读者的来信,表面上都说要向大章请教文学上的事情,谁都知道这些女读者心怀鬼胎。

潘大章反正也没这么大的精力要回这些信件。

他骑摩托车去县办公大楼。

县委大院内也有几辆轿车和吉普车,摩托车相对比较多,当然最多的还是骑自行车。

他把摩托车放进铁掤,意外碰见曹向东。

“曹总好,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你了。现在安排回宣传部了?”

他骑着一辆自行车。

“撸回水利局了,以前我也是水利局上去的,现在等于干回老本行,调令下来了,过了年去报到。”

语气平淡,似乎一点都没有怨气。

“小潘,有空的话找我喝酒聊天,我保你有很多素材可以拿来写小说。”

潘大章当然相信。

比如他自己的经历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肯定够精彩。

还有他置身于官场多年,肚子里肯定装下了许多人水面上以及水面下的故事。

“好呀曹总,有空我去找你聊天。”

曹向东跟他进了大楼。

“小潘,跟我去领福利,很快要过春节了,县委干部都有福利发,花生、豆子、花生油、茶仔油,水果、饼干,甚至衣服都有。”

近些年,单位都时兴发过节发礼物利,老爸在铁珊笼矿上班时,过年都有这些福利发。

想不到县办公楼也一样。

福利在五楼财务室领。

曹向东在外面窗口敲了敲。

宋财务满脸堆笑:“曹部长好,领福利么?”

曹向东板着脸说:“以后叫我曹局,我现在是掉落粪坑的落水狗,浑身都臭了。”

宋财务尴尬的说:“曹…,曺局说哪里话。”

她看见了背后的潘大章。

满脸堆笑地说:“小潘,我以为你不知道有这些福利领哦,想不到你还知道。我还叫美乔去通知你呢。”

曹向东签名领了十斤花生油,一箱水果,二套新款西装,一双皮鞋。

“小潘,我先走了,有空去水利局找我聊天。”

他转身就离开了。

食物有多种选择,花生油,花生,几种水果,茶仔油。

西装和皮鞋都有不同码数。

“谢谢宋姐关心,我新来乍到,以为没有呢。”

名单上赫然也有他的名字。

戴眼镜的林出纳把一样样福利递到他手里。

“我就羡慕小潘这种专职创作型干部,不用跟其他人勾心斗角,只做好自己就行。”

宋财务:“人家小潘只是暂时窝居在小县城,以后他的未来是星辰和太海,前途无量的名人。”

走廊尽头走来故作深沉的林正雁。

两人顿时不再吭声。

“小潘,你还知道有福利领,你有没有方便联系的电话号码?有的话告诉我,以后有事才方便告诉你。”

潘大章:“有,我一间五金店装了座机电话,以后有事可打我电话。”

林正雁:“你先去办公室,我有好事要告诉你。”

潘大章正要转身离开。

宋财务又叫住了他:“小宋,你每月福利以及日常办公用品还没领,要不要领去。”

每个干部都有自己专属茶杯,热水瓶,一罐质量上佳的茶叶。

一套茶具。

公文夹,信件专用纸,甚至信封和笔。

记录本,甚至一些学习书籍。

竟然还有稿纸和牛皮纸信封,方便他寄稿件。

整版的邮票。

这福利确实不错。

潘大章也领了办公福利。

回到三楼,打开办公室。

只见地上堆了十多份报纸,送报员每天把报纸从窗顶上塞进他办公室。

他把地上报纸捡起。

桌子上摆上了各种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