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今大唐海军的形势,只能是招抚了。
玄武军镇北洋,没有余力去南洋。
青龙军以淮南水军为基,刚刚有个框架,正忙于东海护航。
朱雀军连个影都没。
就算要建设,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海军不同于陆军,自古以来就属于技术兵种,不是给两把刀子踩两艘小船就能去海上砍人的。
需要大量的航海经验。
海上更危险的不是海寇,而是海洋本身,随便一个狂风巨浪,就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对将士素质的要求巨大。
而徐万峰这伙人,在南洋飘了三十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早就成了南洋上蛟龙。
从政治利益上考虑,招抚他们的成本也是最小的。
甚至朱雀军的框架也有了。
若是收他们为已用,至少可以为大唐节省三十年的时间!
只要徐万峰的部众是唐人,还认自己是唐人,事情就好办。
总有人愿意重回大唐的怀抱。
落叶归根,这是刻在华夏骨子里的东西。
李晔甚至觉得是苍天把这伙人放在自己眼前。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国运。
纠正枢密院的观念之后,李晔当即令薛广衡率三十七名皇城司虞侯南下,秘密处理此事,只要徐万峰愿意归唐,郡公、上将军不在话下,甚至给他一块朝廷名义上封地也可以。
老李家虽然黑料不断,但金字招牌还是管用的。
三百年来,也没有擅杀过功臣。
随着徐万峰,占城、大食也走入视线之内。
大食人循着商业利益殖民四方,也将大食法推行各地。
南洋诸地也受到了影响。
大唐崛起,不仅在陆地上受到他们若有若无的影响,就连海洋上也有他们的踪迹。
按照现在的趋势,两个文明在日后不可避免的会碰撞在一起。
在西域,喀喇汗、萨曼都是其延伸势力。
在南洋,他们已经有了些许影响力。
大食人不足为惧,他们正在衰退当中,但大食法接替了他们文明的扩张。
现在的李晔视南洋为自家后花园,除了占城、吴哥、三佛齐之外,其他的土地上都还处于未开化状态。
大唐未必要全盘占领他们,也没那个实力,人口始终制约着大唐的发展。
但建造港口城市,播下华夏文明的火种,花上百余年繁衍生息,这些种子终究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这大概是李晔穿越而来的意义。
在这个遍地都是野人的时代,华夏无疑是最优秀的文明,没有之一。
除了大食人,李晔的目光聚集在占城国上。
即后世越南南部。
别看地盘不大,野心却向来不小。
其故地原为日南郡象林县,东汉永和二年,象林县功曹之子区逵杀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
东晋末屡屡侵扰中土,宋武帝遣交州刺史杜慧度征之。
隋大业年间,大将刘方征之,破其都城旧州,林邑王远遁海上。
至唐末,占城随南诏人而起,屡屡窥伺中土。
自古得陇而望蜀,得交州必望林邑。
更何况自古以来,这块土地就是我中土的。
历史上的但凡交州政权崛起,必定会攻略南地。
这块土地形如弯刀,控锁南海,与崖州隔海相望。
有数之不尽的天然良巷。
大唐若是要经营南洋,此地不可不取。
而要取此地,最好是从海上下嘴。
由此可见徐万峰对大唐战略的重要意义。
只有配合海军,才能牢牢掌控此地。
这两年,李晔以身作则,响应大唐鼓励生养的政策,又诞下三个儿子,为了后代骨血考虑,也要多拿些地盘。
李晔都没找占城的麻烦,占城自己送上门来了。
当然教训还是要吸取的。
汉武帝征伐闽越,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
东汉马援率八千汉军,南征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前隋大将刘方攻林邑,战场上战无不胜,却死于疟疾十之六七。
日后经略南洋,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其他文明眼中被当做死神的疟疾,东晋时代就找到了医治的方法。
李晔记得后世屠呦呦根据一本东晋时的古籍弄出青蒿素,彻底解决这个困扰人类的恶疾。
至于这本医书叫什么,倒是忘了。
只记得是东晋。
不过没关系,弘文馆藏着大量典籍,也养着大量文士,要找一本医书还不简单?
如果不是被疟疾保护着,这块土地早就融入华夏了。
凡是有作为的皇帝都盯着这块土地,李晔再怎么着,也不能落于隋炀帝之后吧?
以现在的航海技术,走向太平洋对面的美洲有难度,但依托港口走向南洋应该是没问题的。
大食人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经摸过来了。
现在也该轮到大唐摸过去了。
除了薛广衡这条暗线,李晔还册封王师范为南洋观察使,为攻伐占城,经营南洋作准备。
当然,所有的前提是能招安徐万峰。
皇城司经过查探,在兖州找到徐万峰的族人,这么多年,能活下来的当然只是少数,徐氏族人大多殁于唐末战火当中。
不过以皇城司的能力,还是找到徐氏故人,其中就有徐万峰的族兄,居于袭丘县,今年五十有七,为当地耆老。
徐万峰麾下部众,也大多出于袭丘附近几个县。
令李晔惊讶的是,这几年徐万峰与他们的联系就一直没断过,动不动就扮成海商,隐姓埋名的回乡探亲,暗中招收族中子弟。
一些落第的士子干脆弃笔下海。
此事在当地算不上秘密,没啥忌讳,都当成笑谈,当地只知道徐万峰是海商,至于是什么性质的海商,就没人知道了。
大唐不禁海,民间也就无所谓。
在海上老老实实,肯定活不下去。
生意做大了,你不惦记别人,别人也会惦记你。
怪不得徐万峰能在海上弄出这么大的声势,原来跟中土打断骨头连着筋。
找到徐万峰的根就好办了。
李晔信心增加了几分。
没过几日,弘文馆文士们找到了李晔要的东西,东晋葛洪着《肘后备急方》,除了这本书,还有高宗年间的医家王焘,根据张仲景、葛洪等前人留下的医书,收入治疟药方多达八十五种。
尚学中也开设了医科,因门槛定的较低,而且是朝廷出资,包吃包住报分配,也吸引了大量平民子弟入学。
李晔只要将王焘的成果拿到医科去验证即可。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