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梨园秋 > 第一百八十八章 拜月亭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白鹏飞听的心中惊讶,前世的皮影戏基本是用皮影复现戏曲剧本,不会有旁白出现。而仔细一想,这种有旁白的皮影戏似乎更像是古书记载的“隔帘说书”,也许正是皮影演出的早起形式。

这种演出方式,好处是演出灵活,不需要多少排练,变更演出内容时十分方便。缺点则是让皮影成为了文章配图一样的东西,可有可无,观众闭上眼睛不看皮影,完全可以把这种演出当成一场说书,

在娱乐匮乏的市场里,这种演出形式还能存在,而随着曲艺行业的发展完善,艺人的演出一定会转向精细化,那时如果皮影班子演的东西和说书差不多,那主人家直接请人说书不就行了,专业说书的多半还比皮影班子说的好一些,所以这种夹杂其他曲艺行当的演出自然会慢慢消失。

其实白鹏飞这几天在表演的评书又何尝不是。他现在的表演有说有唱还有琵琶伴奏,但随着曲艺发展,这些东西会慢慢分开,渐渐变成评书、琴书、鼓书、弹词等不同的曲艺门类。

想着想着,白鹏飞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此时的评书是要求综合所有前世以说为主的曲艺的话,他的能力明显存在短板。

他前世工的是长篇评书,偶尔也会说一点短篇,但那些也都是成形的本子,而现场互动很多,需要灵机应变的短打评书他从没说过。白鹏飞知道在舞台上灵机应变不是像做主持人控场一样,靠情商高就能解决的。就像前世的主持人可以依靠高情商把舞台上的气氛维持住,甚至造梗接梗,但如果没学过相声,一个主持人依然很难把一个包袱抖响。这种东西靠的是舞台经验。

汪天吼演完一段后,余长开又演了一段,然后汪天吼便询问白鹏飞要不要试一段。

白鹏飞知道自己和他们一起上路,在这段时间里算是同一个小团体,自己不表示表示很没礼貌。

他一直是靠新段子横扫这时的观众,可和汪天吼班配合,他不能说一个对方没听过的段子,那样人家皮影根本没法演。可这时已经存在的小段,他又没有准备,想来想去,只能硬着头皮问汪天吼道:“我说一段《拜月亭记》可好?”

汪天吼点点头,这是此时的四大南戏之一,他们班子经常演,马上让徒儿准备。

皮影演出前是一个个像书签夹在像书本一样的影人夹子里的。演出的皮影头茬和身茬可以分开,都会分门别类的放好,然后到演出前临时准备。

比如这场戏有一个老书生,那么演员就会拿出一个老年文人的头茬,一个书生的身茬安装在一起,这样,一个戏班只要准备几个特定行当的身茬和多一点的头茬就能演出许多人物了。

小徒弟利落的把《拜月亭记》所有人物组装好,和白鹏飞定了一下演出内容,便按出场顺序把皮影像搭衣服一样一个个搭到一根像晾衣绳一样的绳子上,这样演出时可以很快拿取。

《拜月亭记》的故事大概是,金国被漠北国入侵,金国左丞相陀满海牙因为力主抗争而被金国皇帝抄家流放,只有陀满海牙之子陀满兴福在路上被书生蒋世隆所救,兴福世隆两人结为兄弟。同时金国王尚书之女瑞兰为在逃难时和家人分散,路上遇到主角遇到蒋世隆,两人被山匪劫到山上,为了保命互认兄妹,这时才发现山寨之主竟是落草的陀满兴福,兴福款待二人后恭送他们离开,蒋世隆和瑞兰在旅店之中结成夫妻。王尚书正巧经过客店,知道两人关系,痛骂瑞兰不守贞洁,带她回家。瑞兰回家之后仍然忘不了蒋世隆,于是在庭中拜月祈求和蒋世隆再次相见。同时蒋世隆和陀满兴福去应考,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招状元为婿,这才得知蒋世隆就是瑞兰日思夜想的情郎,于是皆大欢喜。

白鹏飞前世看这个故事时就有点奇怪,一是因为故事里默认的中原正统王朝居然是金国,和前世大多数以宋朝为正统叙事的故事立场相差很大。二是,前世的《拜月亭记》是元代杂剧,但《拜月亭记》的大反派入侵金朝的“漠北国”只要熟悉一点宋辽金时期历史的人都能看出指的显然是蒙古国。《拜月亭记》完全是一出站在反元叙事上的戏,而且《拜月亭记》并不是籍籍无名的冷门戏,反而在元末就被认为是四大南戏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前世的元朝居然没把这戏禁了。

这两个问题白鹏飞前世就有,但直到来到这个时代,他才大概明白原因。他在申朝观察后发现,萧慎人也许因为对于萧慎铁骑的记忆过深,所以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十分自信,这种自信深入骨髓,他们是真没意识到自己的王朝是可能被推翻的。这使得他们常常不把民间对自己的评价放在心上,想法大概是“你骂能把我骂死吗”?所以萧申一朝虽然吏治败坏,朝廷横征暴敛,但娱乐环境却是难得的宽松,《拜月亭记》这种剧本写出来,因为没人去挑刺,居然也可以毫无问题的风靡起来。

而萧慎文人怀念在后世一直认为是反派角色的金国统治,那也是萧慎人自己的功劳。南宋因为坚持抵抗的久,后来灭国时忽必烈的萧申都建元了,大申也已经起码有了一个中原王朝的样子,所以其实灭南宋时的杀戮比起当年最初萧慎人南下时算很轻的了。而在比南宋早亡国三十多年的金国土地上,萧慎人一度是照着把当地原有百姓杀光,然后把那里的土地变成牧场放羊的计划在进行统治的。只要不是马上投降的城市,逢城必屠。具体杀了多少人无法说,但只看几个事实就能大概猜测。一是一直到申朝末年,申朝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江南,而因为激烈抵抗而大量被屠城的四川地区一直到申朝末年人口还没恢复到南宋末期水平,成都大街上还会有老虎出没,因为人口太少在宋代出过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的四川在萧申居然没有再出过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文化名人。二是在申朝整个华北地区就没实行过按土地纳税,只是按成年人口固定收每人每年纳粟一石的税额,这说明一直到申朝末年,华北的成年丁口只要想种地就有荒地可以开垦,完全不需要问丁口的占田多少,直接每人一石的收税就行了。以历史上华北的人口密度来看,这种大量荒地的情况都是绝无仅有的,只能说明有申一朝,哪怕已经过了几十年,华北的人口密度仍然没有从大屠杀中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说当年萧慎入关的屠杀是直接把北方的人口密度都杀低了一个档次。

萧慎入关时是怎么杀人的,比如申朝第一个理学大儒赵复,在德安城破之后,因为遇到抵抗,萧慎人有序安排屠杀全城十几万人,只留下几种职业不杀,赵复正赶上萧慎人把儒生也算成宗教人员的新政策,才被免死,要把他送到大都的国子监去教四书五经,而他的家人照杀不误。赵复因为九族全部被灭,所以一度想自杀,被窝阔台的谋士姚枢劝阻,这才留下一命,到北方去传播程朱理学。

后来一些地方的百姓打听到萧慎人不杀工匠,甚至会在萧慎人进攻自己的城市时偷偷准备一把锯子或者凿子什么的带在身上,等城破萧慎人打进来要屠杀时就拿出句子说自己是木匠,以免一死。

在经过了萧慎人统治的百姓眼里,说什么金朝歧视汉人,在原来北宋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呵呵,和萧慎人的政策比起来金朝简直是皇恩浩荡的圣朝。

所以《拜月亭记》把金朝写成中原正统,把汴梁百姓写成全心全意支持金国的子民,在申朝人看来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拜月亭记》的本子,白鹏飞脑子里自然有印象,但现在要他自己改成短打评书,白鹏飞心里也是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