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能老天保佑辅公祏,萧铣手下扛不住,有人投降辅公祏,打开了水城的门,让他攻入江陵成,缴获楼船数千艘。并且分辅公祏的大军进入到江陵城当中,城池被攻破,本来士气不高的士兵,开始纷纷向辅公祏投降。
萧铣10万大军开始崩溃,这消息被他知道之后。
萧铣绝望了,他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如今趁内城未攻下,先行出降,可免乱兵祸害。各位何愁没有君主呢?”
便巡城下令大军投降,守城士卒全都痛哭。萧铣用太牢告祭于太庙,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认罪说:“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
辅公祏同意了萧铣的请求,毕竟这里他是要用来当都城的,肯定不能杀的人头滚滚,但萧铣肯定不能留,马上把他个杀了。
毕竟萧铣是梁武帝的子孙,在江南地区威望甚高,他不希望萧铣威胁到自己对江南的统治。
毕竟江都离方德太近,不安全,只有江陵才是他困龙升天的地方,这样一来萧铣就太显眼了。
萧铣这个江南小霸王,就在辅公祏和寇仲的围攻下,不到半年时间被消灭。
本来实力微弱的辅公祏彻底占领了长江中下游一线,占据的地盘虽然人口众多,但却像一条长龙一样,战略态势同样不好。
辅公祏不看地图还好,一看地图就要对着寇仲破口大骂:“寇仲这小子和老夫有仇,居然这样针对老夫!”
辅公祏发现,打来打去,他还是被方德和寇仲夹在中间,可以说他的战略态势完全没有改变,他抢占南方地盘虽然没有多大损失,甚至可以说收获丰富,但却根本没有达到战略目标。
辅公祏的地盘没有战略腹地,甚至他连被寇仲和方德两面夹击的态势都没有改变,方德现在照样占据中原,在他上方,寇仲趁着他在围攻江陵的时候,扩大了几十倍的地盘,占据了大部分长江以南的地盘,还在在他势力范围的下方。
辅公佑的地盘像一条长蛇一样分布在长江两岸,他虽然治下的人口地盘提升了好几倍,军队也增加了好几倍,但照样还处于寇仲和方德的夹击之下。
战略态势根本一点没有改变,北上中原,他肯定打不赢,现在他只能休养一段时间,消灭寇仲,这样才能全部占领整个江南,而且这速度要快,不然等寇仲联合方德对他动手,他必死无疑。
寇仲却趁机占据了大半个江南,地盘甚至不输给当初三国时期的孙权,光一面积来算寇仲才是天下最大的军阀。
可惜这些地方都是荒山野岭,人口甚至连500万都没有,这样的地盘虚浮的很,整个天下现存的诸侯,他的实力也就比林世宏稍微强一点,算是倒数第二的弱诸侯。
现在的江南除了扬州一带,其他地方都可以称之为蛮荒之地,也就比草原稍微好一点,寇仲占领的地盘虽然大,但却分薄了它的军力。
不过消灭萧铣之后,江南地面上,也就他和辅公佑双雄争霸了。
林士宏已经日薄西山,现在躲在福州附近苟延残喘。
岭南宋缺虽然实力强大,但天下大乱到现在,他却丝毫未动,完全没有争霸天下的迹象。
而且岭南地处偏僻,地形险要,人口稀少,这样的地方割据一方,称王称霸是好地方。但争霸天下却成了致命的缺点,其他人难以攻进去,宋缺也难以出来,除非他放弃岭南,带领宋阀北上争霸中原,但显然宋缺没有这样的想法。
辅公佑并不担心见到宋缺,反而担心寇仲,现在寇仲算是他在江南唯一的敌人,消灭寇仲之后,江南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寇仲显然也知道这点,不过他们两人都因为吞并了萧铣的地盘,吃撑着了,最起码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地盘,增长实力。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本来战火纷飞的江南,开始变得和平起来。
在中原方德也在消化自己,占据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地盘,努力种田,李渊也在想尽办法提升实力,让李唐的实力追上方德。
整个天下乱了十多年,没有一天是不在打仗的,反而是今年南北各方势力,都不约而同休养生息,休兵不战。
当然,天下群雄,现在休兵是为了提升实力,来日再战。
方德用种田的方式来提升实力,只要没人打扰他,五年之后,他的实力将会比现在强好几倍,到时候他就会决定统一整个天下,结束这个乱世。
而李渊也在想办法提升实力,关中蜀中已经没有发展的潜力了,这两年开始,李渊把自己所有的财力都投到河套地区,大力发展河套,在河套地区的田庄不足之后。
李渊甚至用草场来凑,新的玄甲军可以分到上万亩以上的草场,不会放牧不要紧,李世民会给新的玄甲军配上好几十牧民帮助他们放牧,养上牛马这收入不会种田差,而这些玄甲军只要努力修炼武功,替李世民征战就可以了,李世民则幸福看着自己每年都增加五六千玄甲军这样的精锐部队。
而李世民也一直待在河套地区,全面管理河套地区的开发,争取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
甚至钱不够的时候,他会带领玄甲军越过长城,北上草原。学习突厥人的做法打草谷,捕获突厥人的小部落。
不过他比突厥人好的地方是并没有杀人。因为方德不管牧民奴隶,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通通都要。所以这些突厥人对李世民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源,可不敢损失。
突厥人的战马耕牛,山羊皮革没有方德不收的。所以每次李世民打草谷回来,都会把这些战利品通通甩卖给方德。
而他则从方德手里得到铠甲陌刀和各种耕作的农具,可以说现在李唐是方德最大的贸易对象,占据方德根据地贸易额的一半。